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月到中秋偏皎潔是什麼意思

月到中秋偏皎潔是什麼意思

“月到中秋偏皎潔”的意思是:月亮每到中秋會變得更加明亮。“月到中秋偏皎潔”出自明代徐有貞的《中秋月·中秋月》,這句話點明瞭中秋月明亮照人的特點,為下文月有“陰晴圓缺”埋下了伏筆,表達了詩人思念家人,渴望團聚的心情,也體現了詩人對中秋佳節的喜愛。

月到中秋偏皎潔是什麼意思

資料拓展

徐有貞(1407年6月16日-1472年8月19日),初名珵,字元玉,又字元武,晚號“天全翁”,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朝中期大臣、內閣首輔,因受封武功伯,世稱徐武功。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病重,徐有貞與石亨、曹吉祥等人策劃發動奪門之變,擁戴明英宗復辟,被拜為華蓋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封武功伯。他讒殺于謙、王文,又與石亨、曹吉祥爭權,結果被構陷罪名,貶為廣東參政,後又流徙雲南金齒衞。石亨敗亡後被放歸。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徐有貞鬱鬱而終,時年六十六歲。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全文譯文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全文譯文:月亮到中秋節的時候顯得比其他時候更加明亮。更加明亮又如何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它所經歷的陰晴圓缺呢?算了吧,不管什麼陰晴圓缺都不要再説,還是珍惜人世間的好時光吧!如此美好時節,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亮。

原文: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陰晴圓缺都休説,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中秋月·中秋月》作者是明代徐有貞,此詞之聲律,上片全同《憶秦娥》,下片只末句多一字。作者使下片首句與上片末句頂針,復以下片末句與上片首句銜接,往復迴環,有如迴文。雖少傷纖巧,但亦頗見匠心。

"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全詩賞析

詩詞的聲律上片與《憶秦娥》一樣,下片只在末尾處多一字。作者使下片首句與上片末句頂針,復以下片末句與上片首句銜接,往復迴環,有如迴文。雖少傷纖巧,但亦頗見匠心。

文章表達了作者的孤獨之感,到了中秋月圓人不圓,渴望和家人朋友團聚的迫切願望。

擴展資料

《中秋月·中秋月》明代:徐有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陰晴圓缺都休説,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翻譯:中秋的月亮,月亮到了中秋時會更加潔白明亮,人們只看見它的皎潔,又有多少人瞭解它一年之中所有的變化。

月亮的變化暫且不提,而是趁着現在和人們歡度中秋佳節。這樣的好時節希望年年都能有,就好像天天都能看見掛在天空的月亮一樣。

偏皎潔是什麼意思

“偏皎潔”的意思是皎潔的月光。出自唐代馮延巳《醉花間·獨立階前星又月》,原文:

獨立階前星又月,簾櫳偏皎潔。霜樹盡空枝,腸斷丁香結。夜深寒不寐,疑恨何曾歇。憑闌干欲折,兩條玉箸為君垂,此宵情,誰共説。月落霜繁深院閉,洞房人正睡。桐樹倚雕檐,金井臨瑤砌。曉風寒不啻,獨立成憔悴。閒愁渾未已,離人心緒自無端,莫思量,休退悔。

譯文:

夜晚獨自一人站在台階前,窗户外透着皎潔的月光。寒冷的夜裏,樹上盡是空枝,愁緒鬱結,像丁香的花蕾一樣。深夜的寒冷也不算徹骨(跟我的愁緒相比),更冷的離恨一直也未曾停止。扶着闌干,人都要站不住了。兩個玉簪子為你垂下(哭的厲害),這夜裏的情思,能跟誰一起説?

賞析:

這首詞寫出了作者內心的愁緒萬千,卻又無人訴説,只能一個人默默消愁。

作者簡介:

馮延巳(903年—960年),字正中,一字仲傑,南唐吏部尚書馮令頵之長子。其先彭城人,唐末避亂南渡,其祖父遷居於歙州(新安)休寧馮村(今安徽省休寧縣馮村)。其父令頵追隨南唐烈祖李昪,南唐建國後出任吏部尚書,安家於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故史書稱其為廣陵人。

馮延巳是五代十國時期著名詞人、宰相。仕於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拜相,官終太子太傅,卒諡忠肅。他的詞多寫閒情逸致,文人的氣息很濃,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比較大的影響。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辯説縱橫”,有詞集《陽春集》傳世。

標籤: 皎潔 中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gjwr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