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邊塞詩人有哪些

邊塞詩人有哪些

邊塞詩人有晏殊、王維、岑參、李頎、王昌齡、王之渙、王翰、高適等。其中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四位善於邊塞詩創作,作品較為出名,因此史學其並稱為“四大邊塞詩人”。邊塞詩人,主要是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以詩歌描寫遍地的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反映塞上戰爭和軍旅生活。

邊塞詩人有哪些

邊塞詩人產生的原因:1、由於邊事和外事的增多,不少文人到邊塞尋求建功立業的機會。2、有些文人嚮往邊塞風光和塞外生活,有機會到邊地漫遊。3、有些詩人對朝廷的窮兵黷武不滿。

傑出代表:高適,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高適邊塞詩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

王昌齡,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人,又一説京兆長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邊塞詩人代表有哪些?

邊塞詩人代表有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王之渙、王翰等。具體介紹以下幾位:

1、高適

高適(704—765年),字仲武,號達夫,宋州宋城(今河南省睢陽市)。唐朝時期大臣、詩人,安東都護高侃之孫。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時年六十二歲,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2、岑參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文學創作方面,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邊塞詩尤多佳作。

3、王昌齡

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説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4、王之渙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説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5、李頎

李頎(690—751),字、號均不詳,漢族,郡望趙郡(今河北趙縣),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一帶人,唐代詩人。李頎擅長七言歌行,邊塞詩,風格豪放,慷慨悲涼,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皆有唱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邊塞詩人

邊塞詩人 邊塞詩人有哪些呢

1、邊塞詩人有高適、王昌齡、 岑參 、李賀、李益、楊炯、陳子昂、杜審言、陸游等等。邊塞詩又被稱為出塞詩,以邊疆地區軍民的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所創作,一些身在邊塞或者體驗過的詩人,會以自身的經歷見聞來寫作。

2、通常人們認為,早在漢魏六朝時代時,邊塞詩就開始初步發展,唐代則是邊塞詩發展的黃金時代。據數據統計,唐代以前的邊塞詩,僅不到二百餘首,而在《全唐詩》中,所收錄的邊塞詩就多達兩千餘首。其中的某些篇章不僅是古代文學的寶貴財富,更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

3、邊塞詩的風格是唐詩中最獨特的,他不但有着深刻的思想,還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同時有着很強的藝術性。這些詩通常以邊塞軍旅的生活為主要內容,比如塞外奇異獨特的風光,或着反映了戍邊的艱辛,表達了戍邊將士對家鄉深深的思念之情思鄉之情以及保家衞國的高尚情操。

邊塞詩人代表人物有哪些?

邊塞詩人代表有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王之渙、王翰等。具體介紹以下幾位:

1、高適

高適的詩對邊塞詩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寫邊塞,蒼茫而不淒涼,賦送別,荒渺而不悽切,皆脱前人窠臼,開一代詩風,其詩又以厚重深沉著稱,擅長古風,所寫邊塞詩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熱力,在荒涼之中藴涵着活力,是邊塞詩派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岑參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文學創作方面,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邊塞詩尤多佳作。

岑參歿後三十年,其子岑佐公收集其遺文,請杜確編成《岑嘉州詩集》八卷,這是岑參詩文編集的開始。到宋代,《岑嘉州詩集》演變為八卷、七卷、十卷三種刊本。其中,宋刊十卷本已佚;通行的《四部叢刊》影印七卷本,似由宋刊七卷本演變而來;而《全唐詩》四卷本,則似由宋刊八卷本演變而來。現代點校版有陳鐵民、侯忠義參校多種版本後所作的《岑參集校注》等。

3、王昌齡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的詩風和詩境最先影響的是中唐的皎然,他在王昌齡之後,又把意境的研究推進了一步,他關於意境方面的論述是多方面的,研究也相當的深入,他繼承了王昌齡以“境”論詩的方式,提出了諸如“緣境不盡曰情”、 “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題。

4、王之渙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説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和《登鸛雀樓》,在武漢大學教授王兆鵬編著的《唐詩排行榜》中排名高居第三位和第四位。這兩首詩還曾分別被人譽為七絕和五絕的壓卷之作。其中《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詩被譽為是“傳乎樂章,布在人口”的名作,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5、李頎

李頎(690—751),字、號均不詳,漢族,郡望趙郡(今河北趙縣),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一帶人,唐代詩人。李頎擅長七言歌行,邊塞詩,風格豪放,慷慨悲涼,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皆有唱和。

標籤: 邊塞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d1pm3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