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圍棋起源於哪個國家

圍棋起源於哪個國家

圍棋起源於中國。相傳圍棋的初始製造是為了開發人類的智慧,是為了修行純潔性情的。據説圍棋的發明者是堯帝,具體可以從先秦典籍《世本》中細細尋找。《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並且東晉張華《博物志》則進一步説明了發明圍棋的動機:"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

圍棋起源於哪個國家

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有記載,圍棋是堯帝所作。在中國古代圍棋被稱為“弈”,其別稱有方圓、手談、烏鷺、坐隱等。圍棋被公認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棋盤遊戲,不僅藴含了中華文化豐富的內涵,還體現了中國的文明與文化。

圍棋屬於琴棋書畫四藝之一,是一種策略性雙人遊戲。在隋唐時期經朝鮮傳入到日本等國,藉此機會,圍棋才在歐美各國出名,到現在成為世界競技項目之一。起初流傳到日本時,深受日本國人的喜愛,一時之間,竟然踴躍出無數圍棋名手。各國與中國之間也會藉着圍棋來進行圍棋文化交流活動。可以看出,通過這因為是中國發明的圍棋,才會對世界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隨着時間的推移,人類的進步,圍棋也隨之融入了人類發展創新的智慧和文化,不再是一種天文現象的簡單反映,而成為一種人類思想的載體,也被人類賦予了規則,成為了一種競技項目,擁有了競技之魂。



圍棋起源於哪個國家?

圍棋起源於中國。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記載,圍棋是堯帝所作。在中國古代圍棋被稱為“弈”,其別稱有方圓、手談、烏鷺、坐隱等。圍棋被公認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棋盤遊戲,不僅藴含了中華文化豐富的內涵,還體現了中國的文明與文化。

規則

1、對局雙方各執一色棋子,黑先白後,交替下子,每次只能下一子。

2、棋子下在棋盤上的交叉點上。

3、棋子下定後,不得再向其他位置移動。

4、輪流下子是雙方的權利,但允許任何一方放棄下子權而使用虛着。

圍棋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圍棋是中國發明的。

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圍棋藴含着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它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圍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棋盤上有縱橫各19條線段將棋盤分成361個交叉點。

棋子走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落子後不能移動,以圍地多者為勝。因為黑方先走佔了便宜,所以人為規定黑方局終時要給白方貼子。中國古代圍棋是黑白雙方在對角星位處各擺放兩子(對角星佈局),為座子制,由白方先行。

圍棋的發展

圍棋使用矩形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正規棋盤上有縱橫各19條線段,361個交叉點,棋子必須走在空格非禁着點的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落子後不能移動或悔棋,以目數多者為勝。因為黑方有先手優勢,故而人為規定黑方局終時要給白方貼目。

中日韓等各國制定的競賽規則略有不同。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圍棋保護單位為中國圍棋協會、北京棋院(北京橋牌院、北京市棋牌運動管理中心)。

圍棋起源於哪個國家

圍棋是一種智力遊戲,起源於中國。中日韓是現今圍棋的三大支柱。

圍棋的規則十分簡單,卻擁有十分廣闊的落子空間,使得圍棋變化多端,比其它棋類複雜深奧。這就是圍棋的魅力所在。下圍棋對人腦的智力開發很有幫助,可增強一個人的計算能力、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判斷能力,也能提高人的注意力和控制力。下圍棋對兒童少年的智力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使他們能更好的分析事物。

[編輯本段]起源傳説

相傳,上古時期堯都平陽,平息協和各部落方國以後,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卻讓堯帝很憂慮,散宜氏所生子丹朱雖長大成人,十幾歲了卻不務正業,遊手好閒,聚朋囂訟鬥狠,經常招惹禍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讓人推着在汾河西岸的湖泊裏盪來盪去,高興地連飯也顧不上吃了,家也不回了,母親的話也不聽了。散宜氏對帝堯説:“堯啊,你只顧忙於處理百姓大事,兒子丹朱越來越不像話了,你也不管管,以後怎麼能替你幹大事呀!”堯帝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歸善,必先穩其性,娛其心,教他學會幾樣本領才行。便對散宜氏説:“你讓人把丹朱找回來,再讓他帶上弓箭到平山頂上去等我。”

這時丹朱正在汾河灘和一羣人戲水,忽見父親的幾個衞士,不容分説,強拉扯着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裏,對他説:“你父帝和母親叫你來山上打獵,你可得給父母裝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領我又沒學會,咋打獵呢?丹朱看山上荊棘滿坡,望天空白雲朵朵,哪有什麼兔子、飛鳥呢?這明明是父親母親難為自己!“哼,打獵我就是不學,看父母能把我怎麼樣!”衞士們好説歹勸,丹朱就是坐着動也不動。一夥人正吵嚷着,堯帝從山下被侍從攙扶着上來了,衣服也被刮破了。看到父帝氣喘吁吁的樣子,丹朱心裏不免有些心軟,只好向父帝作揖拜跪,唱個喏:“父帝這把年紀要爬這麼高的山,讓兒上山打獵,不知從何説起?”堯帝擦了把汗,坐到一塊石上,問:“不孝子啊,你也不小了,十七、八歲了,還不走正道,獵也不會打,等着將來餓死嗎?你看山下這麼廣闊的土地,這麼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點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嗎?”丹朱眨了眨眼晴,説:“兔子跑得快,鳥兒飛得高,這山上無兔子,天上無飛鳥,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聽你的話,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兒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帝堯一聽丹朱説出如此不思上進、無心治業的話,歎了一口氣説:“你不願學打獵,就學行兵征戰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學會了,用處也大着哩。”丹朱聽父帝不叫他打獵,改學下石子棋,心裏稍有轉意,“下石子棋還不容易嗎?坐下一會兒就學會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親立即教他。堯帝説:“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東西,你只要肯學就行。”説着拾起箭來,蹲下身,用箭頭在一塊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畫了縱橫十幾道方格子,讓衞士們撿來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給丹朱一半,手把着手地將自己在率領部落征戰過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進後退的作戰謀略傳授講解給丹朱。丹朱此時倒也聽得進去,顯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陽要落山的時候,帝堯教子下棋還是那樣的盡心盡力。在衞士們的催促下,父子們才下了平山,在乎水泉裏洗了把臉,回到平陽都城。

此後一段時日,丹朱學棋很專心,也不到外邊遊逛,散宜氏心裏踏實些。堯帝對散宜氏説:“石子棋包含着很深的治理百姓、軍隊、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轉意,明白了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誰料,丹朱棋還沒學深學透,卻聽信先前那幫人的壞話,覺得下棋太束縛人,一點自由也沒有,還得費腦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終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詭計奪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不已,大病一場,怏怏而終。帝堯也十分傷心,把丹朱遷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還把帝位禪讓給經過他三年嚴格考察認為不但有德且有智有才的虞舜。虞舜也學堯帝的樣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後的陶器上便產生圍棋方格的圖形,史書便有“堯造圍棋,以教丹朱”的記載。今龍祠鄉晉掌村西山便有棋盤嶺圍棋石刻圖形遺蹟。

[編輯本段]中國圍棋的發展

圍棋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智慧的追求,古人常以“琴棋書畫”論及一個人的才華和修養,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

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黑白世界的圍棋,是我國古人所喜愛的娛樂競技活動,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種棋戲。由於它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有着發展智力,培養意志品質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思想意識的特點,因而,幾千年來長盛不衰, 並逐漸地發展成了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競技活動。

圍棋,在我國古代稱為弈,在整個古代棋類中可以説是棋之鼻祖,相傳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世本》所言,圍棋為堯所造。晉張華在《博物志》中亦説:“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舜是傳説人物,造圍棋之説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圍棋起源之早。

【春秋、戰國時期】

圍棋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公元前559年,衞國的國君獻公被衞國大夫寧殖等人驅逐出國。後來,寧殖的兒子又答應把衞獻公迎回來。文子批評道:“寧氏要有災禍了,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用“舉棋不定”這類圍棋中的術語來比喻政治上的優柔寡斷,説明圍棋活動在當時社會上已經成為人們習見的事物。

【秦、漢、三國時期】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有關圍棋的活動鮮有記載。《西京雜記》卷三曾有西漢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為天下第一人”的記述,但這類記載亦是寥如星辰,表明當時圍棋的發展仍比較緩慢。到東漢初年,社會上還是“博行於世而弈獨絕”的狀況。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活動才又漸盛行。1952年,考古工作者於河北望都一號東漢墓中發現了一件石質圍棋盤,此棋局呈正方形,盤下有四足,局面縱橫各17道,為漢魏時期圍棋盤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與漢魏間幾百年頻繁的戰爭相聯繫,圍棋之戰也成為培養軍人才能的重要工具。東漢的馬融在《圍棋賦》中就將圍棋視為小戰場,把下圍棋當作用兵作戰,“三尺之局兮,為戰鬥場;陳聚士卒兮,兩敵相當。”當時許多著名軍事家,像三國時的曹操、孫策、陸遜等都是疆場和棋枰這樣大小兩個戰場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一王粲,除了以詩賦名著於世外,同時又是一個圍棋專家。據説他有着驚人的記憶力,對圍棋之盤式、着法等了然於胸,能將觀過的“局壞”之棋,重新擺出而不錯一子。 我國圍棋之制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重要變化,主要是在於局道的增多。魏晉前後,是第一次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魏邯鄲淳的《藝經》上説,魏晉及其以前的“棋局縱橫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這與前面所介紹的河北望都發現的東漢圍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發現的南北朝時期的《棋經》卻載明當時的圍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數。”表明這時已流行19道的圍棋了。這與現在的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當時的圍棋已初步具備現行圍棋定製。

【南、北朝時期】

由於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為“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當時的棋藝分為九品,《南史·柳惲傳》載:“梁武帝好弈,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見棋類活動之普遍。現在日本圍棋分為“九段”即源於此。上述這些變化,極大地促進了圍棋遊藝技術的提高,為後來圍棋遊藝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和向國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唐、宋、元時期】

唐宋時期,可以視為圍棋遊藝在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於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這時的圍棋,已不僅在於它的軍事價值,而主要在於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長智慧。弈棋與彈琴、寫詩、繪畫被人們引為風雅之事,成為男女老少皆宜的遊藝娛樂項目。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187號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圖》絹畫,就是當時貴族婦女對弈圍棋情形的形象描繪。當時的棋局已以19道作為主要形制,圍棋子已由過去的方形改為圓形。1959年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出土的瓷質圍棋盤,唐代贈送日本孝武天皇、現藏日本正倉院的象牙鑲鉗木質圍棋盤,皆為縱橫各19道。中國體育博物館藏唐代黑白圓形圍棋子,淮安宋代楊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圓形棋子等,都反映了這一時期圍棋的變化和發展。 唐代“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是中國圍棋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標誌。所謂棋待詔,就是唐翰林院中專門陪同皇帝下棋的專業棋手。當時,供奉內廷的棋待詔,都是從眾多的棋手中經嚴格考核後入選的。他們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藝,故有“國手”之稱。唐代著名的棋待詔,有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唐德宗時的王叔文、唐宣宗時的顧師言及唐信宗時的滑能等。由於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擴大了圍棋的影響,也提高了棋手的社會地位。這種制度從唐初至南宋延續了500餘年,對中國圍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從唐代始,昌盛的圍棋隨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漸越出國門。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團將圍棋帶回,圍棋很快在日本流傳。不但湧現了許多圍棋名手,而且對棋子、棋局的製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來唐入貢的日本國王子所帶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則是用集真島上手談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麗、新羅也同中國有來往,特別是新羅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圍棋的交流更是常見之事。《新唐書·東夷傳》中就記述了唐代圍棋高手楊季鷹與新羅的棋手對弈的情形,説明當時新羅的圍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現之一,就是流派紛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形成了三個著名的圍棋流派:一是以鮑一中(永嘉人)為冠,李衝、周源、徐希聖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為冠,汪曙、方子謙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顏倫、李釜(北京人)為冠的京師派。這三派風格各異,佈局攻守側重不同,但皆為當時名手。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期為士大夫壟斷的圍棋,開始在市民階層中發展起來,並湧現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們通過頻繁的民間比賽活動,使得圍棋遊藝更進一步得到了普及。 隨着圍棋遊藝活動的興盛,一些民間棋藝家編撰的圍棋譜也大量湧現,如《適情錄》、《石室仙機》、《三才圖會棋譜》、《仙機武庫》及《弈史》、《弈問》等20餘種明版本圍棋譜,都是現存的頗有價值的著述,從中可以窺見當時圍棋技藝及理論高度發展的情況。 滿族統治者對漢族文化的吸收與提倡,也使圍棋遊藝活動在清代得到了高度發展,名手輩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過柏齡、盛大有、吳瑞澄諸為最。尤其是過柏齡所著《四子譜》二卷,變化明代舊譜之着法,詳加推闡以盡其意,成為傑作。 清康熙末到嘉慶初,弈學更盛,棋壇湧現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樑魏今、程蘭如、範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稱為“四大家”。四人中,樑魏今之棋風奇巧多變,使其後的施襄夏和範西屏受益良多。施、範二人皆浙江海寧人,並同於少年成名,人稱“海昌二妙”。據説在施襄夏30歲、範西屏31歲時,二人對弈於當湖,經過10局交戰,勝負相當。“當湖十局”下得驚心動魄,成為流傳千古的精妙之作。

[編輯本段]圍棋規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圍棋的棋具

一、棋盤

盤面有縱橫各十九條等距離、垂直交叉的平行線,共構成19×19=361個交叉點(以下簡稱為 “點”)。 在盤面上標有幾個小圓點。稱為星位,中央的星位又稱“天元”。

二、棋子

棋子分黑白兩色。均為扁圓形。 棋子的數量以黑子181、白子180個為宜。

第二條 圍棋的下法

一、對局雙方各執一色棋子,黑先白後,交替下子,每次只能下一子。

二、棋子下在棋盤的點上。

三、棋子下定後,不得向其他點移動。

四、輪流下子是雙方的權利,但允許任何一方放棄下子權。

第三條 棋子的氣

一個棋子在棋盤上,與它直線緊鄰的空點是這個棋子的“氣”。 棋子直線緊鄰的點上,如果有同色棋子存在,則它們便相互連接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的氣也應一併計算。 棋子直線緊鄰的點上,如果有異色棋子存在,這口氣就不復存在。如所有的氣均為對方所佔據,便呈無氣狀態。無氣狀態的棋子不能在棋盤上存在,也就是第四條——提子。

第四條 提子

把無氣之子提出盤外的手段叫“提子”。

提子有二種:

一、下子後,對方棋子無氣,應立即提取。

二、下子後,雙方棋子都呈無氣狀態,應立即提取對方無氣之子。

拔掉對手一顆棋子之後,就是禁着點(也作禁入點)

第五條 禁着點

棋盤上的任何一子,如某方下子後,該子立即呈無氣狀態,同時又不能提取對方的棋子,這個點,叫做“禁着點”,禁止被提方下子。

第六條 禁止全局同形再現

第七條 終局

一、無單官或其他官子時,為終局。

二、對局中,有一方中途認輸,為終局。另一方中盤勝

第八條 活棋和死棋

終局時,經雙方確認,沒有兩隻真眼的棋都是死棋,應被提取。 終局時,經雙方確認,有兩隻真眼或兩隻真眼以上都是活棋,不能提取。

第九條 計算勝負

第一小條 中國規則

1、貼3又3/4子的規則

第一步,把死子撿掉。第二步,只數一方圍得點(叫做目)並記錄下來(一般圍得點以整十目為單位),再數剛才那一方的子數並記錄下來,再把目數和子數加起來。第三步,如果數的是黑棋,再減去3又3/4子,如果數的是白棋,再加上3又3/4子。第四步,結果和180又1/2(棋盤361個點的一半)比較,超過就算勝,否則判負。

2、讓先與讓子

讓先不貼目,讓子要貼還讓子數的一半(就當被讓方是預先收了單官)。

第二小條 日本規則和韓國規則

日本和韓國規則是一樣的,採用數目法,黑棋終局要貼6目半。先數一方的目數並記錄下來,再數另一方的目數並記錄下來,然後黑棋減去6目半,最後和白棋比較,多者為勝。

第二章 競賽規定

第一條 先後手的確定

對局的先後手,由大會抽籤編排或對局前猜先決定。

第二條 貼子

為了抵消黑方先手的效率,現行全國性正式比賽在終局計算勝負時,黑方需貼出三又四分之三子。

第三條 計時

計時是保證比賽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切有條件的比賽應採用計時制度。

一、時限

根據比賽性質的不同,應事先規定一局棋的每方可用時限。棋手用時不得超過規定時 限。 規定一局棋的時限可長可短,基層比賽可規定為1-2小時,全國比賽要求在一天之內 結束。

二、讀秒

在採用讀秒的比賽中,應事先規定在時限內保留幾分鐘開始讀秒。全國比賽保留五分 鍾讀秒,基層比賽亦可保留一分鐘開始讀秒。 讀秒時,凡一步棋用時不足一分鐘的不計時間。每滿一分鐘則在保留時間內扣除一分 鍾,但不得用完規定時間。 讀秒工作由裁判員執行,在30秒、40秒、50秒、55秒、58秒、一分鐘時各報秒一次。 每扣除保留的一分鐘,裁判員應及時通知棋手“還剩 X 分鐘”。最後一分鐘讀秒的 方式是30秒、40秒、50秒、然後1、2、3、4、5、6、7、8、9...以準確的語聲逐秒 報出。最後的報法是“10,超時判負”。 快棋比賽的讀秒辦法,可根據具體情況由競賽大會另作規定。

第四條 終局

一、除總則第七條的規定外,凡比賽一方棄權或因各種原因被裁判員判負、判和的對局, 也作終局處理。

二、雙方確認的終局,確認的次序應是,先由輪走方,後是對方以異色棋子一枚放於已方 棋盤右下角的線外。

第五條 對局的暫停和封棋

規定有暫停的比賽對局中(如一日製比賽,中午須暫停等)暫停時間不計入對局時限。 重大的比賽,可採用封棋制度,當比賽到規定的封棋時間,而對局尚未結束。已下過子的一方應立即退場,輪下子的一方思考後,把準備下的點寫在記錄紙上,然後密封交裁判員。續賽時,裁判員當場啟封,按所標記的位置下子,比賽繼續進行。

第六條 賽場紀律

一、對局者不得無故棄權和中途退出比賽。

二、比賽時,對局者不得有任何妨礙對方思考的行為。

三、比賽中,對局者不得和其他人議論對局的棋勢,或查閲有關資料。

四、比賽中,對局者不得隨意在賽場來回走動,觀看他人的棋局。

五、對局者應注意言行文明,保持衣着整潔。

第七條 對局者的權利和義務

一、讀秒時,有詢問已方還剩幾分鐘的權利。

二、如出現足以妨礙自己正常比賽的現象或發現問題,有向裁判員提出意見的權利。但除 較緊迫的事件外,對局者應在自己走棋的時間內提出。

三、終局計算勝負時,對局者有要求糾正數子和計算勝負失誤的權利。

四、裁判員作出判決,對局者必須服從,如有疑義應通過組織程序立即向大會提出申訴。

五、對局者有遵守賽場紀律的義務。

六、在對手離席時下的子,有告訴對方棋子下在哪裏的義務。

七、比賽終局後,對局者有整理好棋具和立即退場的義務。

第八條 行棋

一、一方並未表示棄權,另一方連走二步,判連走二步者為負。 二、棋子下完後,又從棋盤上拿起下在別處。判棋子放回原處,警告一次。如棋子確實是掉 落的原因,允許其揀起後任選着點。

三、對局中途發現前面下的棋子已有移動,在徵得對局者一致意見後,可判移動之子挪回原處,或者判移子有效。在對局者意見不一致時,應立即報請裁判長處理。裁判長可根據移動之子對棋局進程的影響程度,判:移動之子挪回原處;移動之子有效;和棋;重下;如屬故意移子,應判移子者為負。

四、對局中,因外界不可抗拒的原因導致棋局散亂,應經雙方覆盤確認後,繼續比賽。如 雙方沒有能力覆盤,則判和或重下。 如對局者確屬無意散亂了棋局,可覆盤續賽。不能覆盤的,則判散亂棋局一方為負。 如對局一方故意散亂棋局,判負。

第九條 提子

下子後,誤將對方有氣之子提取,判誤提者警告一次,把有氣之子放回原處。

第十條 禁着點

棋子下子在禁着點上,判着手無效,棄權一次。

第十一條 全局同形再現

一、劫爭馬上回提,判回提者着手無效,棄權一次。

二、終局時,按照禁止全局同形再現的原則,不允許以“假生”作為活棋。

三、對雙方互不相讓的三劫、四劫循環,長生、雙提二子等罕見特例,可判和棋或者重下。

四、根據禁止全局同形再現的原則,對局者不得將其作為不能終局的理由。

第十二條 其他

一、凡裁判法所未包括的犯規現象,裁判員根據總則或競賽規程的精神,作合理的判決, 對不能確認的判例,應及時申報裁判長處理。

二、對局者被判的警告,應記錄在案,在一局棋裏滿二次者,判該局為負。

[編輯本段]圍棋術語

飛 門 廣 子 長 雙 切 引 方 手 氣 立 打 平 撲 卡 軋 札 目 行 吃

尖 衝 關 夾 曲 託 並 壓 吊 殺 約 地 先 收 伸 扳 連 攻 補 劫 紐

形 芇 投 步 位 拐 虎 徵 頂 刺 攔 拆 味 鬆 空 狙 退 挺 擋 挖 貼

封 枷 點 擠 豎 拶 拱 持 厚 重 輕 舉 侵 斷 消 覬 悔 接 粘 蓋 望

掖 捺 弸 勒 兜 盤 崩 着 眼 提 鎮 搭 渡 聯 逼 嵌 握 筋 搪 跳 跨

碰 罩 滾 蹺 置 斡 蜷 聚 撇 牆 靠 覷 毅 踔 薄

大飛 大龍 大關 大眼 大盤 大跳 小飛 小尖 小目 小盤 小侵 子力 上扳 下扳

下侵 飛壓 飛攻 飛補 飛枷 飛封 飛鎮 公活 公氣 雙活 雙關 雙打 雙虎 雙吃

雙劫 雙盤 內扳 內氣 反夾 反打 反敲 反提 反吃 反徵 反點 反扳 引徵 開拆

開劫 開花 不入 長生 長考 長氣 見合 見損 氣合 氣數 方向 手筋 手割 欠點

計算 中線 分先 分投 風鈴 太極 打吃 打劫 打過 打將 打入 打掛 打譜 叫吃

切斷 外扳 外勢 外氣 包吃 正徵 正着 正應 撲劫 四劫 台象 半眼 半先 本手

巧着 巧手 失着 對弈 對殺 讓子 先手 先二 先兩 後手 死棋 收後 收氣 共話

尖頂 尖封 尖衝 尖侵 回夾 回提 曲鎮 託渡 託角 爭劫 尋劫 場合 有趣 向背

次序 自滅 優勢 劣勢 行棋 過門 交換 延氣 殺氣 扳頭 扳渡 扳斷 連扳 連劫

還夾 還提 紐斷 扭斷 悶吃 攻擊 攻逼 護斷 補斷 補劫 劫爭 劫材 劫活 劫殺

找劫 應劫 拋劫 投劫 投子 投入 兩劫 兩分 兩活 兩持 局面 步調 棄子 堅實

低位 形崩 龜甲 妙手 妙着 妙棋 冷着 完勝 完敗 伸氣 圍空 圍地 單關 單劫

抱吃 徵子 實地 實利 實空 實眼 孤棋 廢子 廢着 定型 定先 盲點 敗線 敗着

虎口 奇着 奇手 變着 試着 鬆着 鬆氣 軟着 細棋 受子 受先 拆棋 肩衝 肩侵

淺浸 淺消 轉換 治孤 狙擊 淨殺 淨吃 淨活 終盤 終局 直勝 挺頭 侵分 侵入

侵消 活棋 追殺 點眼 點空 點目 結構 厚壁 殘子 順序 選點 要點 急所 俗筋

俗手 重複 逆轉 便宜 勝線 勝着 勝勢 矩形 鬼手 持棋 饒子 復局 覆盤 倒撲

透點 破眼 造劫 損劫 套劫 緊劫 緊氣 浮子 浮石 浮棋 速度 配置 戀子 高位

缽形 秤砣 澀手 弱着 惡手 敵手 談棋 悔棋 通型 真眼 虛夾 虛實 虛眼 蓋帽

盤徵 盆渡 盤面 象步 象眼 脱骨 脱殼 脱九 脱先 做眼 做活 做劫 粘劫 授子

彈性 斷點 斷眼 崩潰 崩形 眼形 眼位 庸着 假眼 常型 常先 猜先 續弈 棋形

棋筋 棋精 棒粘 帽子 提劫 提空 裝劫 緩急 緩着 裂形 硬腿 強手 嵌子 欺着

騙着 騙棋 惜着 搜根 滾打 感覺 解剖 簡明 愚形 新手 新型 暗目 填空 數空

數目 擺譜 騰挪 鼻頂 鶚立 疑問 漏着 瞎劫 趣向 撞氣 凝形 整形 整眼 戴帽

一方地 一手劫 二段劫 三連扳 三段扳 三羽烏 大斜飛 大局觀 大局感 大頭鬼

小斜飛 萬年劫 天下劫 天王山 無憂劫 無理棋 不入子 不計勝 不戰勝 中盤勝

中局勝 中押勝 斗笠形 長生劫 雙倒撲 本身劫 打劫活 打劫殺 生死劫 台象形

對子棋 讓子棋 北斗七 關門吃 回紋徵 回龍徵 先手劫 先相先 後手劫 後手眼

後手死 後中先 多元劫 糰子棋 扭羊頭 找劫材 補劫材 兩手劫 兩手先 兩後手

連環劫 求投場 投場求 脹牯牛 脹死牛 鬆氣劫 金井劫 空三角 試應手 命令手

想思斷 穿象眼 重鋂劫 鬼頭刀 勝負手 倒脱靴 緊氣劫 緊對子 寬氣劫 通盤劫

射子法 桃花五 接不歸 做劫材 第一感 梅缽形 隨手棋 猜子法 隔二關 裝倒撲

緩氣劫 循環劫 猴子臉 猴臉形 賴皮劫 搖槽劫 舞劍劫 疑問手

一石三鳥 二五侵分 三五侵分 三六侵分 三劫連環 三劫循環 中途半端 長期打掛

手割分析 雙方先手 雙方後手 打二還一 四劫連環 四劫循環 自由讓子 形勢判斷

拆二單關 拆二斜飛 徵子關係 金雞獨立 鬆氣三角 粘劫收後 朝天拆二 滾打包收

標籤: 圍棋 起源於 國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8yrj4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