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景陵是誰的墓

景陵是誰的墓

景陵是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陵寢,位於清孝陵東側1公里處。該陵於康熙十五年二月十日動工,康熙二十年完工。北依昌瑞山,建築佈局由南往北依次為: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橋、望柱、石像生、下馬碑、神廚庫、牌樓門、神道碑亭、二柱門、台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

景陵是誰的墓

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築以一條寬9.70米的神路貫穿成一個完整的序列,該神路南與孝陵神路銜接,北端直達寶城,彎環如龍,盤曲有情。

景陵是清五朝在東陵界內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築規模稍遜於孝陵,建築規模總體上是以孝陵為藍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創。如聖德神功碑亭內立雙碑;石像生縮減為5對;改龍鳳門為牌樓門等。

景陵在葬在葬制上也有重大變革,開創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貴妃的制度;另外還摒棄了屍體火化入葬的傳統而改為土葬。景陵的建築風格及喪葬形式大多為後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清朝皇陵中的聖神功碑亭是由嗣皇帝興建的,用以彰揚其一生的功業,景陵聖德神功碑亭建於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

按照雍正皇帝的意願,亭內豎立了兩塊石碑,分別鐫刻滿文、漢字,用以記述康熙大帝60多年的赫赫功德。碑文由雍正皇帝親自撰寫,長達4300多字,是後世研究康熙朝歷史的珍貴史料。



蒲城縣五個陵墓分別是橋陵、景陵,光陵、太陵、惠陵各是誰的陵墓?

橋陵(唐睿宗李旦)、景陵(唐憲宗李純和孝明皇后鄭氏),光陵(唐穆宗李恆)、泰陵(唐玄宗李隆基和元獻皇后楊氏)、惠陵(李憲)。

1、橋陵

橋陵,又名橋冢,是唐睿宗李旦之陵墓,是唯一一座建於唐開元盛世的帝王陵墓,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唐時稱為“橋山”,又稱“蘇愚山”)西南

唐睿宗李旦唐朝第五代皇帝,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則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

李旦曾兩次登上皇帝寶座,但時間不長,無甚建樹,因能洞察形式,選立有武功的三子李隆基為太子,並及時禪位,退居太上皇,防止了宮廷政變,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基礎。

2、景陵

景陵是唐憲宗李純和孝明皇后鄭氏的合葬陵墓。李純是唐朝第十二個皇帝,生於唐代宗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元和十五年(公元821 年)春正月,暴崩於大明宮中和殿,終年四十三歲。

憲宗李純在位期間,以裴度、李降為相,整頓江淮財賦,以增加財政收入。並利用藩鎮之間的矛盾,先後平定了劉闢、李錡、吳元濟等藩鎮叛亂,朝政始有復興之勢。

但其晚年,寵信奸臣皇甫鎛、程異,荒於政事。他在後官裏多內劈,至死沒有立皇后。晚年迷信煉丹術,企圖長生不老,求取“長生藥”。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憲宗因服用金丹中毒,身體不適,病危之際被宦官王守澄、陳弘志等人殺害,死年43歲,葬於景陵。

3,光陵

唐穆宗光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蒲城縣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堯山之上,是唐穆宗的陵墓。

唐穆宗,李恆(795-824),是唐憲宗李純的第三個兒子,繼李純為唐代第十三位皇帝,820-824年在位。唐德宗貞元十一年七月六日(795年7月26日),懿安皇后郭氏生於長安大明宮之別殿。

初名李宥。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封為建安郡王。憲宗元和元年(806)八月,進封遂王不久,遙領彰義軍節度大使元和六年十二月,惠昭太子李寧死後,於次年(811)十月被冊立為皇太子,並改名為李恆。

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憲宗李純在寢殿暴卒。同年閏正月丙午(九年級日,820年2月20日)宦官陳弘志、王守澄和中尉樑守謙等擁李恆即帝位於太極殿,時年26歲。第二年改年號為“長慶”。羣臣上尊號曰“文武孝德皇帝”。

4、泰陵

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元獻皇后楊氏合葬墓地,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處五龍山餘脈金粟山南,唐泰陵以山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繞陵築牆,氣勢磅礴,典型的大唐皇陵風格。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5、惠陵

唐惠陵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憲的墓地,位於陝西省蒲城縣。中國古代對太子(未來皇帝)的冊立有 “立長不立幼”的傳統,李憲身為長子本當被立為太子,但他後來主動把太子之位讓給了有能力有才學的三弟李隆基(即唐玄宗)。

玄宗感他的恩德,在大哥去世之後,追諡他為“讓皇帝”,並陪葬父親睿宗的唐橋陵之旁,稱墓為惠陵。老百姓則因他主動讓位,感其誠而稱他的墓為“讓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橋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景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光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泰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惠陵

明十三陵都有誰呢?

明十三陵指的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分別有: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

明成祖的陵墓叫作長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

明仁宗的陵墓叫作獻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和皇后張氏的陵墓。

明宣宗的陵墓叫作景陵,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

明英宗的陵墓叫作裕陵,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

明憲宗的陵墓叫作茂陵,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和一位妃嬪柏氏的合葬陵寢。

明孝宗的陵墓叫作泰陵,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號弘治)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

明武宗的陵墓叫作康陵,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

明世宗的陵墓叫作永陵,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年號嘉靖)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明穆宗的陵墓叫作昭陵,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載坖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明神宗的陵墓叫作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

明光宗的陵墓叫作慶陵,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皇帝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

明熹宗的陵墓叫作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墓。明毅宗的陵墓叫作思陵,是明朝第十六位(末代)皇帝朱由檢與周皇后及田貴妃之合葬墓。

退出經營

十三陵特區承擔八達嶺-十三陵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管理經營職能,在文物安全保護領域責任重大。2018年10月,為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十三陵特區啟動管理體制改革,通過剝離旅遊經營職能,組建世界遺產管理中心和文物安全管理中心,退出旅遊商店和經營場所等,集中力量提升文化遺產的安全保護水平。

十三陵是中國哪個朝代皇帝的墓葬羣

明朝。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羣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截止2011年,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擴展資料:

十三陵簡介:

1、長陵(明成祖)

明長陵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主峯南麓。

明長陵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陵園規模宏大,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

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

2、獻陵(明仁宗)

明獻陵是中國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和皇后張氏的陵墓,陪葬恭肅貴妃郭氏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

3、景陵(明宣宗)

明景陵是指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位於天壽山東峯(又名黑山)之下,建造動用10萬餘人,在1463年3月19日完工。

4、裕陵(明英宗)

明裕陵,位於明十三陵天壽山西峯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裕陵經多年風雨已殘破不全,於2001年進行了徹底的修繕。

5、茂陵(明憲宗)

明茂陵,位於明十三陵明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年41歲。諡“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同年十二月十七日葬茂陵。

茂陵始建於1487年9月,同年12月玄宮建成,葬入憲宗皇帝和紀氏。1488年4月,陵寢建成,歷時八個月。茂陵陵園的形制大體與裕陵相同,但規模略大。

寶城內琉璃照壁後面設有左右兩個方向的踏跺,這一點與其他各陵不同。

6、泰陵(明孝宗)

明泰陵,位於筆架山東南麓,這裏又稱“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號弘治)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

明泰陵,位於北京昌平區筆架山東南麓,這裏又稱“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及皇后孝康張皇后的合葬陵寢。

7、康陵(明武宗)

明康陵,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

建陵用時1年,總體佈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後圓形狀。康陵是目前發現的十三陵中磚碑銘文最多的一個陵。該陵建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佔地2.7萬平方米。

明末,康陵曾遭到燒燬,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

8、永陵(明世宗)

明永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

朱厚熜的年號“嘉靖“史稱嘉靖皇帝,在位時間45年,是明朝皇帝在位時間最長者之一,僅次於神宗皇帝朱翊鈞的在位時間48年。

由於朱厚熜在位時間長,所以嘉靖皇帝的永陵修建規模僅次於明成祖的長陵,迄今保護較好。

永陵建築獨特、規模宏大,是明十三陵中的代表陵墓。永陵因可能有《永樂大典》陪葬而聞名於世。

9、昭陵(明穆宗)

明昭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是明十三陵中的一座陵墓,在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載垕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歷史上明昭陵屢遭破壞,1987年4月開始修復,1992年修復完畢,是目前明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正式開放的旅遊景點之一。

10、定陵(明神宗)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裏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

定陵的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髮掘了的陵墓。

11、慶陵(明光宗)

慶陵,位於十三陵中的長陵西北1.5公里,獻陵西北約0.5公里,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

12、德陵(明熹宗)

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墓,位於天壽山陵域潭峪嶺西麓。

始建於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九月,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玄宮建成,五年二月地面建築完工,用時五年。佔地約3.1萬平方米。德陵是明代營建的最後一座帝陵。

13、思陵(明毅宗)

明思陵簡稱思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明思宗朱由檢與周皇后及田貴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

陵約建於1642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明朝滅亡後,李自成命人將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貴妃之墓,為攏絡人心並改名思陵。

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與妃嬪合葬之陵,而相較於明朝諸陵,思陵的規模也較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十三陵

標籤: 景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56mr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