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韶華是誰

韶華是誰

韶華,原名周玉銘,作家。河南滑縣人。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只讀過四年半書,少年參加八路軍。當過宣傳隊員、連隊文化教員,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多年做文學編輯和行政工作,曾任《東北文藝》副主編,遼寧省委宣傳部文藝處長等職。

韶華是誰

獲得成就:著作豐碩,著有中長篇小説多部,從1945年開始發表小説,至2005年,60年間出版作品長篇小説和短篇小説集等30餘部,約600餘萬字。

1990年出版了“茅盾評點本《浪濤滾滾》”,作者也在這個版本中夾寫了1萬餘字的“作者自白”,檢討了30年前的創作得失。

主要作品:著有長篇小説《燃燒的土地》、《浪濤滾滾》、《滄海橫流》、《過渡年代》(上下冊)、《三角紅黃白》、《尋找悲壯》,短篇小説集《榮譽》、《戰鬥中的友誼》、《再見》、《荊棘路》、《巨人的故事》、《你要小心》、《身邊人物誌》、《韶華小説選》,《名家新作叢書·韶華卷》,中篇小説《自由婚姻靠自己》,散文集《談天説地集》、《北海道紀行》、《獻給小朋友》,寓言集《風箏和雄鷹》、《新聊齋夜話》,紀實長篇報告文學《説假話年代》、《愛國華僑企業家〈潘洪江〉》,報告文學集《沸騰的山谷》、《銀河羣星》,電影文學劇本《天下無難事》(已拍攝發行),專論《關於描寫建設題材作品的情況和問題》、《科學·幻想·文學》,主編《腥風血雨話宮廷》等。



韶華是誰,為什麼要不負她 ?

韶華是指女孩的最好年華,不是人名。韶華一般是説一個女孩的青春年華,多指15歲左右到二十四五歲的年齡段。不負韶華,就是一個女孩子,不要辜負自己的青春大好年華。韶華易逝,最美好的時光,是留不住的,也最容易不知珍惜,也最容易流失。是告訴女孩要珍惜自己最好的年華。

不負韶華中的韶華是指什麼年齡?

一般是指14-18歲的青年時期。青年期是兒童過渡到性成熟期的一箇中間時期。既是童年過渡到青年的階段,又是兒童向成人過渡的時期(青春初期與少年期相同)。韶華,一般有如下兩種解釋:

1、美好的時光。常指春光。

2、美好的年華。指青年時期。(多指女子)

韶華一詞出自唐代戴叔倫的《暮春感懷》,原文是“東皇去後韶華盡,老圃寒香別有秋。”意思是:“春天過後繁華落盡,寒風蕭瑟中老園子裏香氣清冽,別有一番秋色。”這句話表現了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

擴展資料: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5月2日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團支部全體同學回信即用到“韶華”二字。

習近平寫道:希望你們珍惜韶華、奮發有為,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使自己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棟樑之材,為實現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

2019年12月31日,新年前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和互聯網,發表2020年新年賀詞。賀詞提到:讓我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共同迎接2020年的到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韶華

誰知道“韶華”是什麼意思?

韶華sháo huá

1.美好的時光。常指春光。 唐·戴叔倫《暮春感懷》詩:“東皇去後韶華盡,老圃寒香別有秋。” 明·李唐賓 《梧桐葉》第一折:“韶華將盡,三分流水二分塵。” 清·謳歌變俗人《醒世緣彈詞》第九回:“看看又是殘冬過,滿眼韶華一片春。”

2.美好的年華。指青年時期。 唐李賀《嘲少年》詩:“莫道韶華鎮長在,發白面皺專相待。” 宋·秦觀《江城子》詞:“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 李大釗《青春》:“贈子之韶華,俾以青年純潔之躬,飫嘗青春之甘美。”

覺醒年代不負韶華是誰説的

陳獨秀。覺醒年代不負韶華是陳獨秀説的,陳獨秀的這句名言整句話是這樣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年輕人當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珍惜青春時光,奮力向前奔跑。

《紅樓夢》中(晚韶華)是誰?

晚韶華

鏡裏恩情,更那堪夢裏功名!那美韶華去之何迅,再休提繡帳鴛衾。只這戴珠冠,披鳳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雖説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騭積兒孫。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威赫赫,爵祿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問古來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後人欽敬。

[説明]

這首曲子是寫李紈的。曲名“晚韶華”,字面上説晚年榮華,其真意是説好光景到來已經晚了。[註釋]

1.“鏡裏”二句——丈夫早死,夫妻恩情已是空有其名,誰料到兒子的功名、自己的榮華,也像夢境一樣虛幻。

2.韶華——這裏喻青春年華,與曲名中喻榮華富貴有別。

3.繡賬鴛衾——指代夫妻生活。

4.“只這戴珠冠”三句——是説待李紈可享榮華時,死期也就臨近了,這是得不償失。只,即使,即便是。珠冠、鳳襖,是受到朝廷封賞的貴婦人的服飾。這裏指李紈因賈蘭長大後做了官而得到封誥。

5.陰騭——即前曲所謂“陰功”,指暗中有德於人。積兒孫,為兒孫積德。

6.簪纓——古時貴人的冠飾。簪是首飾,纓是帽帶。

7.金印——亦貴人所懸帶。《晉書·皇后紀論》:“唯皇后貴人,金印紫綬。”

8.“問古來”二句——説李紈本來大可不必“望子成龍”。

[鑑賞]在小説中許多重要事件中,李紈都在場,可是她永遠只能充當“敲邊鼓”的角色,沒有給讀者留下什麼特殊的印象。這也許正是符合她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性格的——榮國府的大嫂子,一個恪守封建禮法、與世無爭的寡婦,從來安分順時,不肯捲入矛盾鬥爭的旋渦。

作者在第四回的開頭就對她作了一番介紹,那段文字除了未提結局外,已可作為她的一篇小傳:“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為國子監祭酒,族中男女無有不誦詩讀書者。至李守中繼承以來,便説‘女子無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時便不十分令其讀書,只不過將些《女四書》《列女傳》《賢媛集》等三四種書,使他認得幾個字,記得前朝這幾個賢女便罷了,卻只以紡績井臼為要,因取名為李紈,字宮裁。因此這李紈雖然青春喪偶,居家處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見無聞,唯知侍親養子,外則陪侍小姑等針黹誦讀而已。”

這是一個封建社會中被人稱為賢女節婦的典型,“三從四德”的婦道的化身。清朝的衞道者們鼓吹程朱理學,宣揚婦女貞烈氣節特別起勁,婦女所受的封建主義“四大繩索”壓迫的痛苦也更為深重。像李紈這樣的人,在統治者看來是完全有資格受表旌、立牌坊、編入“烈女傳”的。雖則“無常性命”沒有使她有更多享受晚福的機會(李紈年齡不比諸姊妹大多少,她的死原稿中或另有具體情節,但已難考出),但她畢竟在壽終前得到了“鳳冠霞帔”的富貴榮耀,這正可以用來作為天道無私、終身茹苦含辛貞節自守者必有善報的明證。然而,曹雪芹偏將她入了“薄命司”冊子,説這一切只不過是“枉與他人作笑談”罷了(後四十回續書以賈蘭考中一百三十名,“李紈心下自然喜歡”為結束,這樣,李紈似乎就不該在“薄命司”之列了),這實在是對儒家傳統觀念的大膽挑戰,是從封建王國的黑暗中透射出來的民主主義思想的光輝。 以上回答你可滿意,祝快樂每一天!

標籤: 韶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4gmly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