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志在四方的上一句是什麼

志在四方的上一句是什麼

志在四方的上一句是什麼

志在四方”沒有上一句。

志在四方:指有遠大志向,不侷限於一地。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四方: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泛指天下。

用法: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含褒義。

近義詞:志在千里、雄心壯志。

反義詞:鼠目寸光、胸無大志、安土重遷。

例句:

1、青年人志在四方,何必一定要留在大城市才行呢?

2、我們年青人,志在四方,四個現代化,哪兒不需要人哪!

3、志在四方又不好高騖遠,腳踏實地而又挑戰極限。

相關故事:

春秋時期,晉獻公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也被迫分別逃亡到狄國和樑國。晉獻公死後,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助下做了國君,他擔心重耳會回來爭奪王位,便派人去追殺重耳。於是,重耳又歷盡艱險,從狄國逃到了齊國。重耳逃到齊國以後,齊桓公非常喜歡他,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等人都十分優待,還把自己的女兒齊姜嫁給了他,送給他二十輛四匹馬拉的車,並在各方面都很照顧他。七年之後,重耳只想在齊國安度餘生,根本不想返回晉國了。他的隨從子犯、趙衰等人對於重耳如此胸無大志很是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不久,齊桓公離開人世,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晉國大臣子犯、趙衰、狐偃等覺得齊孝公不是一個賢能之人,不會有什麼作為,於是便到桑園裏祕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不料,正巧齊姜的一個侍女在樹上採桑葉,把他們説的話全聽去了,這個侍女立即把這件事告訴了齊姜。齊姜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害怕這侍女泄露了祕密,便把她殺了,然後對重耳説:男子漢大丈夫,應該志在四方,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現在這位侍女聽到了你們的密談,所以我已把她殺掉滅口了。”

重耳聽了很驚訝,説:可是我並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我的歲數已經很大,難道還要硬逼我幹事業嗎?若是如此,老天也太不公平了!”齊姜聽了,知道重耳不想走,便不再勸他了,而是把子犯等人叫來,一起商議如何讓重耳離去。他們想了半天,最後商量了一個計策:將重耳灌醉,把他送出齊國。後來,重耳在62歲的時候,終於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國君,並逐漸成為中原霸主,史稱晉文公。他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故事寓意:

晉公子重耳之所以能夠在出亡十九年以後,得以歸國重掌政權,與其夫人齊姜的提醒、督促具有直接關係。齊姜識大體、明大義、有抱負、有遠見、有魄力的可貴品德也頗為後人稱道。歷史也為她留下了齊姜助夫成霸業”的美名,這也是名實相符的。

該成語故事也留下了志在四方”的古訓。數千年來,這句古訓激勵着一代又一代有為青年發憤立志,為實現理想而奮鬥。時至今日,它已經不單單是中華民族的古訓,更是有志青年的一種美德。

標籤: 志在四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40q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