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數碼

> 輸液完成後沒有及時拔掉針頭,可能會發生血液進入輸液管的情況嗎?

輸液完成後沒有及時拔掉針頭,可能會發生血液進入輸液管的情況嗎?

輸液完成後沒有及時拔掉針頭,可能會發生血液進入輸液管的情況嗎?的答案是:可能

輸液完成後沒有及時拔掉針頭,可能會發生血液進入輸液管的情況嗎?

在正常情況下,輸液結束以後及時拔針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沒有及時拔針,一般血液會順着針頭向輸液管中倒流,但是很快就會在針頭部位凝固,倒流的血液不會太多,不會影響身體健康。輸液或大容量注射液,是指由靜脈滴注輸入體內的大劑量注射液,一次給藥在100ml以上。它是注射劑的一個分支,通常包裝在玻璃或塑料的輸液瓶或袋中,不含抑菌劑。使用時通過輸液器調整滴速,持續而穩定地將藥物輸入體內。

一、嚴格執行查對制度,防止發生差錯。

二、注意預防空氣栓塞,輸液時必須排盡輸液管內的空氣,防止液體流空,及時更換輸液瓶、添加藥物,輸液完畢後需要及時拔針。

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預防輸液併發症的發生。輸液器及藥物要絕對無菌,連續輸液超過24小時應注意更換輸液器。

四、注意觀察輸液情況,防止針頭滑落,注意局部有無腫脹、有無輸液反應。

五、注意藥物配伍,不能將有禁忌的藥物配伍使用。

六、根據患者的情況和輸注藥物規定,嚴格控制輸液的速度。

靜脈輸液技術的發展經歷了近400年的波折,直到20世紀才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成為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臨牀治療手段之一。

1628年,英國醫生哈維提出了關於血液循環的理論,為後人開展靜脈輸液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被稱為現代靜脈輸液治療的鼻祖。

1656年,英國著名建築師、天文學家、解剖學家克里斯朵夫和羅伯特,使用羽毛管針和動物膀胱,進行了向狗的靜脈內注射阿片製劑和催吐劑的實驗。這是歷史上首例將藥物注入血液的行為,開創了靜脈輸液治療的先河。

1662年,德國一名叫約翰的醫生,為搶救嚴重感染的患者,首次將藥物注入人體。但遺憾的是,由於感染,病人未被救活。

靜脈輸液療法的普及始於19世紀,這也是醫學迅速發展的時期。

1831年,正當霍亂肆虐西歐之際,蘇格蘭醫師托馬斯和他的助手發現霍亂患者血液中缺少水分和鹽分。他們實驗性地把大量煮沸後的食鹽水注入一位患者的靜脈,為其補充因上吐下瀉而丟失的體液。該患者當時奄奄一息,已經消瘦得不成樣子。最終,托馬斯的治療成功了,患者最後活了下來並康復。

鹽水注射療法在應對這次霍亂流行過程中得到了廣泛使用,保住了很多人的生命。當時醫生髮現,不治療的病人死亡率大於50%,接受治療的病人大部分得救,但也有一部分出現了發熱現象。從此以後,靜脈輸注這種用藥方法在臨牀上流傳開來。托馬斯醫師被認為是第一位成功地奠定人體靜脈輸液治療模式的醫師。

1853年,法國生理學家克勞德·納德在狗的血管中加入了含糖溶液。在隨後的20年裏,他不僅注入了含糖溶液,還注入了蛋白和牛奶繼續進行實驗,這些實驗取得了一些成功。

隨後人體靜脈輸液得到進一步發展。1907年,捷克人約翰·揚斯基確定ABO血型系統,使得經靜脈輸血成為安全的急救手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uma/nynd9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