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狀元是第幾名?

狀元是第幾名?

狀元是第幾名?的答案是:第一名

狀元是第幾名?

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狀元是科舉考試中的殿試第一名,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榜眼為進士考試第二名,探花是位列第三的進士,狀元、榜眼、探花合稱為“三鼎甲”。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社會通過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的一種考試製度。從今天的全國統一大學聯考中,我們多少人能看到古代科舉制度的跡象。秦朝士以上階層世襲,士以下靠選舉,也就是古説鄉舉裏選。漢代為了選拔人才,有察舉的制度。也就是皇帝下求賢詔,令天下察舉孝廉和茂才。一般來説西漢以舉賢良為盛,東漢以舉孝廉為盛。被薦舉的孝廉和茂才經過皇帝策問後,按情況授官。

一是對策。對策是將政事或經義方面的問題寫在簡策上,發給應試者作答。

二是射策。射策是類似抽籤考試。由考試者用矢投射簡策,並解釋射中簡策上的問題。

魏晉以後,各州郡都設有專門負責選拔品評當地人才高低的官員。但這種方式發展到後面被豪門貴族所操縱,導致寒門無出路。

隋唐設進士、明經二科取士。進士科重文辭,明經科重經術。

唐代取士是由地方舉送中央考試,稱為鄉貢。被舉送考試的人稱為舉人,也稱舉進士。到京城參加進士科考試,要請有名聲的人向考官推薦,才有及第(及格)的希望。

及格之後,要稱考官為座主或恩門。對考官自稱門生。同科及第互稱同年。

唐代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為狀頭或狀元。但考過之後是沒有官職的,稱前進士。還要參加吏部考試“博學宏詞”或“拔萃”的考選,考中後才授予官職。

唐代的進士、明經等科每年都舉行考試。除此之外還有皇帝特詔舉行的考試,用來選拔特殊人才,跟現在各個大學的自主招生差不多意思。考試內容不固定,科目由皇帝臨時決定。

到宋代科舉制度廢除明經等科,只保留了進士科。

首先是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的考試,即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童或童生。錄取後稱生員,又叫庠(xiang)生,俗稱秀才。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lin)生,可以領公家發的糧食。其次是增生。最後是新“入學”的生員稱附生。生員每年會有考試,名額等級按成績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稱大比。一般是在秋季舉行,又稱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但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

鄉試取中後稱舉人,第一名為解(xie)元。

會試舉行時間在鄉試後第二年的春天,地點在禮部舉行,俗稱禮闈,又稱春闈。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過了就是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三鼎甲。第二甲的第一名俗稱傳臚(lu)。狀元郎受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餘進士就需要後面考試考核看情況再授官了。

標籤: 狀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x4499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