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15分鐘多少刻

15分鐘多少刻

15分鐘多少刻的答案是:一刻

15分鐘多少刻

15分鐘是一刻,古代銅壺滴漏法,一刻為14分鐘24秒,在清朝末期,將100刻改為96刻,每刻時長變為15分鐘。

漏壺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這種計時裝置最初只有兩個壺,由上壺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壺,液麪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即時間)。保持上壺的水位恆定是滴漏計時準確的關鍵。

在西方發明了機械自動錶之後,人們曾經拿表和中國古代的計時方式做過比較,24小時剛好等於96刻,鐘錶的指針走過15分鐘,古代計時的儀器漏壺剛剛好就滴完一刻,讓人感覺非常奇妙,人們將這兩種方式結合起來,將15分鐘稱為一刻鐘,一個小時也就是四刻。

在24小時制計時法流行的今天,我們也應該多多學習一下古代的計時方式,除了一刻鐘,還有許多計時方式,例如:

1.一炷香,時間就是一炷香所燃完的時間,代表的就是10分鐘。

2.一盞茶,指的是從倒茶到茶涼可以一飲而盡的時間,代表的就是15分鐘.

3.彈指和剎那,剎那就是一秒鐘,彈指就是十剎那。

古代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十二時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構成。人們可以從先秦時代的中國古籍中溯尋出這些詞語的淵源。漢代之前,這些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中國實行了太初曆,“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干支為紀。”(趙翼《陔餘叢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①。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瑰寶之一。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plq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