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計算機採用的主機電子器件的發展順序是

計算機採用的主機電子器件的發展順序是

第一代(1946-1958)電子管;第二代(1958-1964)晶體管;第三代(1964-1971)集成電路;第四代(1971年以後)大規模集成電路。電腦的基本電子器件按其發展過程,經歷了電子管電腦、晶體管電腦、集成電路電腦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電腦。

計算機採用的主機電子器件的發展順序是

電子管電腦:

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ENIAC”於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是一個龐然大物,用了18000個電子管,佔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是計算機的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由於使用的電子管體積很大,耗電量大,易發熱,因而工作的時間不能太長。

晶體管電腦:

晶體管制造的電子計算機。國外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生存期大約是1957-1964年。其軟件開始使用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語言,如fortran、algol等。中國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於1967年製成,運算速度為每秒五萬次。

計算機採用的主機電子器件的發展順序是 第2張

集成電路電腦:

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製造的電子計算機。1964年開始出現,60年代末大量生產。中國於1970年研製成第一台集成電路計算機。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電腦:

1967年和1977年分別出現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由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裝成的計算機,被稱為第四代電子計算機。美國ILLIAC-IV計算機,是第一台全面使用大規模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和存儲器的計算機,它標誌着計算機的發展已到了第四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lwjyx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