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清明祭品有哪些

清明祭品有哪些

一、香燭;二、紙錢;三、素酒,掃墓過程中等於帶着吃食來為先人過節;四、點心水果;五飯菜,以先人生前喜歡吃的為佳;六、鮮花,菊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清明上墳一般以菊花為宜。

清明祭品有哪些

清明上墳帶什麼祭品?

01

清明上墳一般帶香、蠟燭、鮮花、水果、糕點、素食、素酒等祭品。貢品應該尊重宗教、民族、地域習俗,沒有固定的規矩。準備的祭品一般是單數,三樣或是五樣;每樣的數量也是單數的,三個或五個。

清明節都會給先人上墳,帶上供品以表誠意。掃墓上墳時祭祀先祖準備的祭品一般是單數,三樣或是五樣每樣的數量也是單數的,三個或五個。貢品應該尊重宗教、民族、地域習俗,沒有固定的規矩,可參照以下內容:

1、備香:香如同我們拿手機撥出的信號,香一點燃,祖先就知道是子孫來祭祀了。

2、備蠟燭:最好點一根蠟燭,蠟燭叫燈,這個為陽,可以讓子孫走任何路都不會偏,不會走到黑道上去,這叫明道。如果祖先去世三年之內,用白色蠟燭;三年以上,用紅色蠟燭。

3、不用任何肉食等葷腥之物。

4、以素食、水果、點心、乾果、素酒等類食物祭祀為好。

5、可以用先人在世時比較喜歡的食物來上供。

其實,祭祀的貢品先人是吃不到的,但依然要精心挑選,這是表達對先人的恭敬追思之意,只要有一顆真誠的孝心,即使用比較簡單的貢品,也依然是非常圓滿的。其次準備鮮花(現在都講究環保)代替燒紙。

古代對逝者的祭奠有許多規定,至今仍然在延續的是:戴孝期間不能穿紅色衣服,三年之內,過年不能貼紅對聯。其餘的規定都已經發生了變化:例如,結婚,逝者過百天就可以結婚。戴孝,在下葬之後就可以把孝布取下。理髮、洗澡等,在燒七之後,就可以進行。

傳統習俗對逝者祭奠的核心是:通過耳目濡染無言之教,教育後代,建立尊老、愛老、敬老的良好社會風氣。只要我們能夠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就達到了傳統習俗的核心要求。

清明節掃墓祭品都有哪些?重在心意

掃墓祭祖,是我國民間每年 清明 的慣例。

掃墓時,重在向逝者、先人表達緬懷與哀思。

那麼,清明節掃墓祭品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掃墓,被稱之為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相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仿效,也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也就成為了中華民族固定的一種風俗。

據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這段記載中,提到了清明掃墓攜帶的物品。下面,就和大家談一談清明節掃墓必須要帶的物品:

一、香燭

香燭是清明掃墓必備的、最重要的物品。不僅要在先人目前點燃香燭,還要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護好墓地,保佑先人亡靈。

二、紙錢

紙錢是要燒給逝者的,以便他們在陰間有錢花,務須要焚燒乾淨。

三、素酒

掃墓過程,等於帶着吃食來為先人過節,所以要向先人奠酒,酒為掃墓必備。

四、水果點心

水果以各地時令水果為宜,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點心可視具體情形而定。

五、飯菜

以先人生前喜歡吃的為佳,很多人會在祭奠先人的同時,向孩子們講述先人生前的事蹟,讓下一代勿忘祖先。

六、鮮花

菊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清明上墳一般以菊花為宜,白色菊花尤其對景。

七、“包袱”

“包袱”,即掃墓者(逝者家屬)給逝者帶的吃穿用度之物,因為用白紙糊一大口袋而得名,內裝冥鈔、金銀、以及各種紙做的“元寶”、“衣服”、“傢俱”等等。“燒包袱”是祭奠逝者的一種重要形式,將“包袱”燒了,就是將這些物品送給了先人。

結束語:花果酒茶香蠟炮,紙錢冥幣金元寶。各地清明節掃墓的風俗習慣大同小異,祭品基本相同,包括鮮花、果品、茶酒、美食佳餚、香蠟紙炮、冥幣元寶、車房衣物、日用飾品等,還可添上根據故人生前嗜好而準備的供奉品。

清明節上墳祭品要肉嗎 清明節的祭品有哪些?

我們都知道,清明節是比較常見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很有意義的一個節日,很多人在清明節的時候都會上墳掃墓祭祖。有些地方清明節掃墓祭祖會準備一些祭品,那麼清明節上墳祭品要肉嗎?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清明節上墳祭品要肉嗎

一般是不要肉的。

上墳的供品選擇雖然沒那麼多的講究,但卻也不得不避開一些雷區,比如在傳統習俗中,上墳的供品不可以有任何的肉類、葷腥食物等,包括魚、蝦、牛肉等,都是不可以作用供品來拜祭自己的先人的。一般來説選擇一些素食為主,適當的選擇一些水果、乾果、餅乾、點心就可以了,或是選擇一些先人生前比較喜歡吃的一些食物,更加顯示自己獨特的孝心,先人也會更加高興。

清明節的祭品有哪些

素食、水果、點心、乾果、素酒等類食物祭祀為好。可以用先人在世時比較喜歡的食物來上供。

另外有清明節在家裏做羹飯,俗稱“清明羹飯”,祭祀祖先,保佑平安。那時候,每户人家做羹飯的供品有:黃豆芽炒油豆腐、菜蕻羹、紅燒黃魚、紅燒肉、鵝肉等。另外,在供品中一盤青團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是清明的象徵。青團是用艾青葉搗碎後取汁與糯米粉揉在一起做成的,裏面嵌有豇豆沙或白糖芝麻或黃豆粉做的餡子。

清明節上墳的時間

其實,在古代清明也僅僅是一個節氣,而真正的祭奠先人的時間是在清明之前的寒食節。但是由於清明、寒食兩節的時間相近,所有在一些地方會將這兩個節日的習俗混合在一起。所以有些地方人們在祭祖的時候,不僅僅是限制在清明這一天,而是提前一兩天。

至於為什麼要有提前祭奠的習俗,民間有些説法是因為清明當天會有很多靈魂湧出,如果當天祭奠祖先,或許家中的長輩會來不及收取紙錢,所以家裏人一定要提前祭祀。

但是,由於各地的風俗不一,所以對於祭奠先祖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不僅僅是祭奠的時間,就連祭奠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就拿叩頭來説,清明上墳,給先人叩頭也是有很多説法的。

清明節上墳有什麼講究 一、清明上墳時間不固定

清明上墳不只是去墳頭燒點香蠟燒紙再磕個頭,一般還要除草、壘土、修葺,將墳墓修繕一番,因此比較耗費時間。與其他節日相對固定在某一天不同,清明上墳沒有固定的日子,並不是非得在清明節當天去,且清明節當天不一定就特別適宜祭祀,黃曆上很有可能提示忌祭祀、動土、修葺。因此,要根據自家實際情況而合理安排時間,選擇大家都能抽空的時間去上墳。如此一來,上墳不僅日期不固定,就連是上午去還是下午也難説了。

二、分情況決定上午還是下午

由於農村有新墳三年不上墳的講究,所以民間有在春分之前給新墳「攔社」的習俗,而春分一過,就有人開始清明上墳了,因春耕忙於農事而直到穀雨時節還能偶見零星上墳的,所以清明上墳持續時間長。在攔社後,民間要過社節,而如果同宗親共聚祭祖,則還會舉辦清明會,久而久之,一些地區就把過社、清明會合在一起而成了同姓宗族間的宗親會,為了能有足夠時間宗親會,上祖墳的時間多挑選在上午。

標籤: 祭品 清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gkn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