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蒸麪燈的來歷

蒸麪燈的來歷

蒸麪燈源於東北的滿族元宵舊俗,過去人們在元宵節除製作彩燈外還會蒸麪燈。蒸麪燈是將黃豆麪捏成油燈狀,上端有燈碗,燈身略細,底腳與燈碗口徑一致,與古代陶豆相同。

蒸麪燈的來歷

因一年十二個月便製成十二個,每個燈碗的口沿處還捏出十二個不同數目的小鋸齒。

捏成後放入鍋裏蒸熟,揭鍋時依每個月燈碗的乾濕、水多少來預測各個月份的寒暖、旱澇。

而燈取出晾涼變硬後,倒入酥油或麻籽油用棉芯點燃,哪個月份的燈芯較亮,表示當月有喜慶的事。

不同人點面燈含義:對於做好的蒸麪燈,在正月十五那天的晚上就會插上燈芯點燃。

先點“屬相燈”,人手一盞,相互祝福;再點帶座的窩燈,分別放在門旁;草垛燈、倉龍燈、錢龍燈則分別放在牲畜圈、糧倉和錢櫃上。

這樣,室內室外燈火通明。

孩子們手捧生肖燈,樂得跑東跑西比高低;老年人端着窩燈,照遍裏裏外外,據説這樣一照,就不會受蠍子蜇、蟲子咬了。

老奶奶還逐一查“燈花”,如果燈花大,就預兆棉花豐收。

居喪守孝的人家不蒸燈,可由親鄰送燈,以表慰問之情。

標籤: 蒸麪 來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dx2g2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