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乾隆題字的富春山居圖是贋品嗎

乾隆題字的富春山居圖是贋品嗎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於1347年,開始在杭州富陽畫的紙本水墨畫。此畫幾經易手,還因焚畫而身首兩段,後被乾隆皇帝所得,他對畫作題跋50次,直到畫中密密麻麻無處下筆。

卻不知此畫為後人摹本而非真跡,真跡則被當作摹本安靜的存放在宮中。

乾隆題字的富春山居圖是贋品嗎

乾隆年間,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徵入宮,乾隆皇帝見到後愛不釋手,並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結果,第二年,乾隆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圖》。兩幅《富春山居圖》,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兩幅畫實在是太像了,即使對古畫頗有研究的乾隆也難以分辨。其實,乾隆得到的第一卷《富春山居圖》,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圖》,後世稱之為“子明卷”,該卷是明末一位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後來,乾隆得知了哪一幅才是真的《富春山居圖》時,他不願承認自己此前收藏的是假畫,就一邊堅定地宣佈真的無用師卷是“贋品”,一邊又以不菲的價格將這幅所謂的“贋品”買下。原因就是,這幅畫雖不是“真跡”,但畫得還不錯。為此,他還特意請大臣在兩卷《富春山居圖》上題跋留念。

前來觀畫的大臣無一例外地歌頌了皇帝熱愛藝術、不拘泥真偽的廣闊胸懷,可誰也不敢點破:這幅畫它本來就是真跡。這也成了歷史上的一段笑談。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慶帝編纂《石渠寶笈》三編,《富春山居圖》的真跡才得以正名被編入。

富春山居圖是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 屬國寶級文物。黃公望年輕時做過地方小官,先是任書吏,後來,大約是45歲左右時,在一個叫做張閭的官僚手下做過椽吏,後因張閭犯了官司,黃公望遭誣陷,蒙冤入獄。

出獄後,不再問政事,遂放浪形骸,遊走於江湖。後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由於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生了興趣。

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於心,運之於筆。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於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着皮囊,內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

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於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富春山居圖》從構思、動筆到繪製完成大約用了七年時間。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並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有了紮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zpy4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