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還是成語故事

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還是成語故事

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最早的典源出自《尹文子》,後來有多本文獻引及,但其中最能表示“狐假虎威”意思的是《戰國策》。

“狐假虎威"是本書的一則故事,後來演變成為一句成語,含貶義,用來比喻藉着有者的威勢欺壓他人、作威作福。

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還是成語故事

是寓言故事,是一則比喻説明仗勢欺人的壞蛋,雖然能夠囂張一時,但最終絕不會有好的下場的寓言故事。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一》。有一次,楚宣王好奇北方各國都懼怕昭奚恤,於是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羣臣不能作答,江乙便向楚宣王講了狐假虎威的故事:老虎稱霸深山,捕獲百獸為食。

一次,老虎碰到一隻狐狸。狐狸裝出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説:“你怎敢吃我?天帝封我為獸王,統管百獸。你要是吃了我,就是忤逆了天命!如果不信,你跟在我後邊到山林中走走看,百獸見我,哪個敢不迴避?”老虎想驗證狐狸説得有無道理,就跟它走了。

林中羣獸看見它們走來,紛紛逃竄。老虎不知羣獸是畏懼自己而逃走,以為是真的害怕狐狸呢!江乙接着説“今天大王統治的區域方圓5000裏,帶甲士兵上百萬,因此北方國家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權掌握在他的手裏,其實他們害怕的是大王的兵甲,就如同百獸害怕老虎(而非狐狸)一樣!”江乙出身遊士,能言善語,他借物喻人,諷喻昭奚恤專權而其實沒有什麼真本事,北方各國害怕的是楚國地域遼闊、兵甲百萬,昭奚恤只不過依仗楚宣王的威風而已。這是一則家喻户曉的寓言故事,説的是狐狸憑自己的智謀逃出了虎口。

後來都用來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狡猾的狐狸憑藉老虎的威風,在森林中嚇唬別人。但是,狡詐的手法決不能使狐狸改變虛弱的本質。

把戲一旦被戳(chuō)穿,它非但會受到羣獸的圍攻,還將被受騙的老虎吞吃。引申説明仗勢欺人的壞蛋,雖然能夠囂張一時,但最終決不會有好的下場。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仗勢欺人的壞人,即便能夠得逞、囂張一段時間,最後是絕對落不到好下場的。如今這個寓言故事也演變成了一個四字成語,成語表示倚仗他人的勢力、權力來打壓、欺負他人。

狐假虎威是什麼故事是寓言還是童話?

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是我國古代以寓言故事的形式演變而來的一句成語。

“狐假虎威”最早的典源出自於《尹文子》,後來有多本文獻引及,但其中最能表示“狐假虎威”意思的是西漢劉向編著的《戰國策》。

狐假虎威的寓言意義這故事是比喻有的人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人。就像故事中的狐狸,就是假借老虎的威風嚇跑了那些小動物。小朋友們,“狐假虎威”可不是一種好的行為哦,藉着別人勢力的壞蛋,雖然能夠囂張一時,但最終絕不會有好的下場。小朋友們,大家好呀,歡迎來到今天的寓言故事小課堂。

在之前幾次寓言故事小課堂中,我們知道了“畫蛇添足”“掩耳盜鈴”等小故事的典故。也知道了寓言故事是通過講述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可讀性很強,一般來説,我們都能在簡練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還是歷史故事

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是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

出自《戰國策·楚策一》,原文如下:荊宣王問羣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誠何如?”羣臣莫對。

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而專屬於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也,猶如百獸之畏虎也。”譯文:荊宣王問羣臣説:“我聽説北方地區的諸侯都懼怕昭奚恤,果真是這樣嗎?”羣臣沒有能回答上來的。

江一回答説:老虎尋找各種野獸來吃。捉到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説:‘你不該吃我,上天派我做百獸的首領,如果你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説的話,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羣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於是就和狐狸同行,羣獸見了老虎,都紛紛逃跑,老虎不知道羣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卻以為是害怕狐狸。

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五千裏,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羣獸害怕老虎一樣啊。擴展資料:出處介紹:《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

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戰國策》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遊説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説是遊説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該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一書的思想傾向,因其與儒家正統思想相悖,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戰國策》曾被斥之為“邪説”、“離經叛道之書”。“《戰國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學觀多取道家,社會政治觀接近法家,獨與儒家牴牾不合,因而為後世學者所詬病。

”作者並非一人,成書並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西漢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

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師道作《戰國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戰國策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校注》。

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嗎

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是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

狐狸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後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人。出自《戰國策·楚策一》,原文:荊宣王問羣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誠何如?”羣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之,得狐。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而專屬於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也,猶如百獸之畏虎也。”譯文:荊宣王問羣臣説:“我聽説北方地區的諸侯都懼怕昭奚恤,果真是這樣嗎?”羣臣沒有能回答上來的。

江一回答説:“老虎尋找各種野獸來吃。捉到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説:‘你不該吃我,上天派我做百獸的首領,如果你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説的話,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後面。

看看羣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於是就和狐狸同行,羣獸見了老虎,都紛紛逃跑,老虎不知道羣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卻以為是害怕狐狸。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五千裏,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羣獸害怕老虎一樣啊。”擴展資料:這是一則家喻户曉的寓言故事,説的是狐狸憑自己的智謀逃出了虎口。

後來都用來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狡猾的狐狸憑藉老虎的威風,在森林中嚇唬別人。但是,狡詐的手法絕不能使狐狸改變虛弱的本質。把戲一旦被戳穿,它非但會受到羣獸的圍攻,還將被受騙的老虎吞吃。

引申説明仗勢欺人的壞蛋,雖然能夠囂張一時,但最終絕不會有好的下場。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勢。現人們用它來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也諷刺了那些仗着別人威勢,招搖撞騙的人。

又嘲諷了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昏庸之人。狐假虎威的故事:一天,老虎街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聽到松鼠對猴子説:“看這隻笨老虎,還以為我們真的怕狐狸呢,真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根本不配做我們的大王。”猴子説:“是呀!是呀!”老虎聽了怒髮衝冠:“這隻死狐狸,我非得給你點顏色看看,你才知道本王的厲害!”説着便氣沖沖的回去了。

第二天早上,老虎早早的出門覓食,狐狸正好也要出門辦點事。他們倆在一條小路上碰面了,真是冤家路窄!狐狸一看是老虎就嚇得半死,看情況是跑不掉的。只好再耍陰謀,老虎問狐狸:“狐狸先生你還好吧?”狐狸説:“還好,還好,大王您也過得好吧。

老虎一看狐狸這假惺惺的樣兒心裏就直冒火,一生氣老虎便向狐狸撲了過去。狐狸眼睛一轉,連忙捂着肚子可憐巴巴的説:“哎呦,大王呀,悲慘的事情還是在我身上應驗了,得了人家説的生病了,打王別離我太近,小心您也得這病,我死了不要緊,你死了誰來當大王!”説完便兩眼一閉倒了下去,老虎一聽心顫了一下,是呀,誰敢拿自己的性命作保證呢?於是老虎只好悻悻的走了,不一會,狐狸睜開眼睛一看,老虎走遠了,站起來撒腿就跑,就這樣狐狸又一次脱離了虎口。

《狐假虎威》是童話故事嗎?

《狐假虎威》不是童話故事,而是寓言故事。狐假虎威這個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戰國策·楚策一》。

在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

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就將了狐假虎威的故事,讓楚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狐假虎威故事簡介。在茂密的森林裏,老虎是最兇猛的野獸,號稱森林之王。

它每天都要捕食其它動物,動物們都非常怕它。一天,它碰到了一隻狐狸,狐狸剛要溜走,已被它一把捉住。狡猾的狐狸看見自己無法逃脱,就耍了一個花招。

它一本正經地大聲對老虎説:“你怎麼敢吃我?我是天帝任命來管理所有的野獸的,你要吃了我,就是違抗天帝的命令。”老虎一聽愣住了。狐狸馬上接着説:“你要是不信,就跟在我後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野獸見了我都趕快逃命。

”老虎聽狐狸説話的.口氣很大,態度也很強硬,有幾分相信了,決定跟着狐狸去看看。森林裏大大小小的野獸們,看見狐狸大搖大擺,耀武揚威地走過來,後面跟着一隻張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嚇得要命,四處奔逃。 老虎看着動物們都逃跑了,不知道野獸們怕得是自己,以為真是被狐狸的威風嚇跑的,徹底相信了狐狸的話。

它怕狐狸怪罪自己,做出什麼對自己不利的舉動,於是也慌忙逃走了。

狐假虎威出自哪個寓言故事?

狐假虎威,是一個漢語成語,是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出自《戰國策·楚策一》,狐狸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含貶義,用來比喻藉着有權者的威勢欺壓他人、作威作福。狐假虎威揭示凡是藉着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着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一切狡猾,奸詐的人,總是喜歡吹牛皮,説謊話,靠欺騙過日子,這種人雖借外力能逞雄一時,而其本質卻是最虛弱不過,不堪一擊的道理;狐假虎威近義詞有仗勢欺人、狗仗人勢、狐虎之威、攀高結貴、拾人牙慧;反義詞有獨步天下、獨擅勝場。

狐假虎威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仗勢欺人的壞人,即便能夠得逞、囂張一段時間,最後是絕對落不到好下場的。

如今這個寓言故事也演變成了一個四字成語,成語表示倚仗他人的勢力、權力來打壓、欺負他人。狐假虎威這個故事講的是,狐狸為了避免自己被老虎吃掉,便欺騙老虎説自己得了天命,已經成為王中之王,如果老虎吃掉它,就會遭到天譴。之後狐狸假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老虎便以為狐狸説的都是真的。後來,老虎假扮成獅子,套出了狐狸的話,才知道狐狸騙了自己,於是就將狐狸給吃掉了。

生活當中,像狐狸這樣的人即便能夠借外力能逞雄一時,但是他自己確是絲毫沒有任何實力可言,當謊言被戳破的時候,也就是壞的報應來的時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yjplr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