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馬致遠與誰稱為元曲四大家

馬致遠與誰稱為元曲四大家

馬致遠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他們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已為歷史公認。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人,元代戲曲家。

馬致遠與誰稱為元曲四大家

戲曲創作方面,馬致遠在音樂思想上經歷了由儒入道的轉變,在散曲創作上具有思想內容豐富深邃而藝術技巧高超圓熟的特點,在雜劇創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傾向和虛實相生之美。任訥(任中敏)將馬致遠的散曲作品輯為《東籬樂府》,集內計有小令104首(包括《天淨沙·秋思》);套曲22套,其中完整套曲有15套(包括《錦上花·展放愁眉》),大約完整的有2套(《女冠子·枉了閒愁》和《水仙子·暑光催》),殘存套曲有5套,並將殘存套曲中無法確定調名的《夜行船·簾外西風飄落葉》和《夜行船·天地之間人寄居》定調名為“行香子”。關漢卿是中國文學史和戲劇史上一位偉大的作家,他一生創作了許多雜劇和散曲,成就卓越。

他的劇作為元雜劇的繁榮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元代雜劇的奠基人。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他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聖”。白樸(1226—約1306),字太素,號蘭谷,原名恆,字仁甫,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一帶),南京汴梁(今河南開封)人,元代著名戲曲作家。

與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稱為“元曲四大家。”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貞祐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士,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

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交往甚好。據元人鍾嗣成《錄鬼簿》著錄,白樸寫過15種劇本,這15種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簡稱《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唐明皇遊月宮》、《韓翠顰御水流紅葉》、《薛瓊夕月夜銀箏怨》、《漢高祖斬白蛇》、《蘇小小月夜錢塘夢》、《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莊王夜宴絕纓會》、《崔護謁漿》、《高祖歸莊》、《鴛鴦簡牆頭馬上》、《秋江風月鳳凰船》、《蕭翼智賺蘭亭記》、《閻師道趕江》。加上《盛世新聲》著錄的《李克用箭射雙鵰》殘折,共16本。現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裴少俊牆頭馬上》(簡稱《牆頭馬上》)三部著作全本,以及《韓翠顰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鵰》的殘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注》一書中。

鄭光祖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薰陶,青年時期置身於雜劇活動,享有盛譽。 但他做過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動在南方,成為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激賞鄭光祖的文詞,將他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並列,後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

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到今的,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這些散曲的內容,包括對陶淵明的歌頌,即景抒懷,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無論寫景抒情,都是清新流暢,婉轉嫵媚,在文學藝術的研究上有很高的價值。

標籤: 馬致遠 元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y5k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