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有志者事竟成的具體事例有哪些?

有志者事竟成的具體事例有哪些?

越王勾踐卧薪嚐膽;貝多芬失聰後創作《第九交響曲》;居里夫人發現“鐳”元素;司馬遷堅持完成《史記》;雙目失明的海倫·凱勒成為知名女作家等等。1798年,28歲的貝多芬發現他的聽力有問題,然後聽力一天天衰退。

1822年,因為失去聽力,貝多芬指揮歌劇《費德里奧》預奏失敗。

有志者事竟成的具體事例有哪些?

他扔掉指揮棒,一口氣跑回家,倒在椅子上,沉默了很長時間。耳疾的惡化使貝多芬十分痛苦,他的負面情緒達到了極點。他曾經寫了一封遺書,陳述他的悲慘經歷和不幸。然而,貝多芬並沒有徹底崩潰,也沒有一蹶不振。

他重新樹立了對抗耳聾的決心,並全身心投入到音樂的創作中去。1824年5月7日,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次演出,仍然是他自己親自擔任指揮。這次的演出非常成功。

然而,貝多芬依舊聽不到如山似海一樣的掌聲和歡呼聲,直到女歌手温葛爾把他拉向觀眾面前,他才明白髮生了什麼。演奏結束後,貝多芬感動得昏了過去,但是沒人料到這是他最後一次出現在觀眾面前。越王勾踐的父親允常在世時,不肯幫吳國攻打楚國,兩國從此結下了冤仇。

公元前496年允常死,其子勾踐繼位。吳王乘機進攻越國,結果被越打敗,吳王受了重傷,死於回國途中。其子夫差即位後拜伍子胥為大將,並親率水陸大軍從太湖出發,攻打越國。

兩軍會戰於夫椒(今江蘇吳縣),越國大將靈姑浮陣亡,其水兵幾乎全軍覆滅。勾踐帶領五千殘兵敗將到會稽山上躲了起來。吳王緊迫不捨,勾踐被迫求和,到吳國侍候吳王。勾踐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文種等大臣後,帶着夫人到吳國去做人質。

到了姑蘇,吳王夫差令他們住在闔閭墳墓旁邊的石頭屋子裏為吳王養馬。夫差每坐車外出總是讓勾踐給他牽馬。在吳國的三年中,勾踐一直很小心地侍奉吳王,比其他僕人還要馴服。同時,文種還經常派人送禮,求人經常向夫差替勾踐説情,並説越國內十分平靜,沒有反叛吳王的跡象。

夫差從而以為勾踐真的已完全臣服自己,於是於公元前491年親自送勾踐夫婦返回越國。勾踐回國後,為使自己牢記亡國的恥辱,把卧室的錦被撤去,鋪上了柴草,躺在上面睡覺,還在房間裏掛上一枚苦膽,每當坐卧起落,或在吃飯前,都要嘗一嘗膽的苦味。這就是“卧薪嚐膽”典故成語的由來。勾踐平時經常到田野耕作,夫人也親自養蠶織布。

夫婦吃飯不吃肉,穿衣不要綢緞。勾踐還常訪問賢人,以禮接待賓客,聽取各方面意見,時時關心百姓疾苦,濟貧扶弱。由於國王夫婦的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舉國上下都勤耕細作,節衣縮食。

戰時遭到破壞的經濟和人口很快恢復壯大起來。與此同時,越王勾踐還令文種、范蠡整頓朝政,訓練兵馬,積極備戰。為麻痺吳王和削弱吳國的實力,越王還派人給吳國送去又粗又長的木料,促其擴建姑蘇台,並進獻美女供夫差享樂,以減弱其戰鬥意志。

公元前489年,齊國景公去世,繼位的孺子年少無權,大臣們爭權奪利,國內形勢混亂。吳王夫差為爭霸權,不聽伍子胥勸阻,於公元前485年親率吳軍在齊國艾陵打敗齊國,勝利而歸。勾踐又派人去吳國道賀並送去厚札,夫差揚揚得意。伍子胥以勾踐“卧薪嚐膽”勸告夫差,要首先警惕越國復仇。

夫差愛聽小人的讒言而反感伍子胥的忠諫,並逼伍子胥自殺而亡,把吳國的政事交給小人掌管。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又親率大軍再次伐齊而取勝,並在衞國的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召集各路諸侯會盟,晉、衞、魯等大國攝於吳國的威力,簽訂了盟約,承認吳國為盟主。吳王率主力北上時,留下老幼殘兵和太子守衞。

消息傳來,經過嚴訓的五萬越軍乘機攻入吳國,吳國太子被殺。夫差得知後,匆忙率軍回國,但由於長途跋涉而疲乏被越軍打敗。夫差只好命人帶着厚禮向越國求和。勾踐自知僅憑現時的實力還難以滅吳就同意退兵了。

但黃池大會之後,夫差得了個空名,其軍隊在爭霸中損失慘重,國力越來越弱,而越國經過十年積聚則越來越強。到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踐帶着范蠡、文種率領大軍再次進攻吳國,在笠澤交戰,大敗吳軍。之後,越軍繼續攻擊吳軍,節節勝利,並於公元前475年攻到姑蘇城下,圍困吳軍三年,把吳軍徹底打敗,吳王夫差撥劍自殺而亡。

勾踐滅吳後,率軍北渡黃河,與齊、晉等中原諸侯會盟于徐州,成為春秋時代五霸中的最後一個霸主。其主要謀臣范蠡則功成身退,改行經商,受到多方敬重。而文種留戀官位,慘遭殺身之禍。。

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有哪些?

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有如下:1、王獻之練字王獻之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受父親的影響自幼愛好書法,他見父親的字寫得非常好,所有的人都在臨摹他的字,真是羨慕不已。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也能像父親那樣成為一位受人敬仰的大書法家。

王獻之深受啟發,便夜以繼日地練字。

轉眼一年又一年,當他寫完這十八缸水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成為一名偉大的書法家了。2、茅以升立志建橋茅以升十一歲那年的端陽節,南京秦淮河上舉行熱鬧非凡的龍船比賽。他和小夥伴約好,一塊兒到河畔看個痛快。由於看龍船的人太多,把一座叫做文德橋的古老拱僑給擠塌了,許多人掉到河裏淹死了。

茅以升的頭腦幾乎被橋佔據了。他出門只要見到橋,總要上上下下看個仔細;讀書讀到有關橋的內容,就立即將其抄在本子上。他收藏的各種橋的圖畫、照片,更是數不勝數。

因為這個,他還得了個“小橋迷”的綽號!3、蘇軾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七歲知書,十歲能文,常常出口成章,發言為詩。許多年長的人都來蘇家向小蘇軾請教學問,漸漸蘇軾的名聲就傳出去了,在學問上嚴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合適的地方一定會提出來,即使對方是老師,也會直言不諱。正是從小養成的這種認真對待學問的好習慣,成就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也讓他受用終生。

4、華佗拜師華佗從小愛好讀書,富有鑽研精神,對醫學饒有興趣。在母親的教育下,小華佗立志不圖官位,願為良醫,以救民濟世為本。蔡醫生見華佗如此聰明,就收他為徒。

後來華佗跟隨師父刻苦鑽研,注重實踐,終於成為被人擁戴的一代名醫。5、哥白尼從小立志研究氣象哥白尼從小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喜歡觀察天象。他常常獨自仰望繁星密佈的夜空。有一次,哥哥不解地問哥白尼:“你整夜守在窗邊,望着天空發呆,難道這表示你對天主的孝敬?”哥白尼回答説:不。

我要一輩子研究天時氣象,叫人們望着天空不害怕。我要讓星空跟人交朋友,讓它給海船校正航線,給水手指引航程。

關於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

關於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有:司馬遷完成《史記》編撰、越王勾踐卧薪嚐膽、貝多芬失聰仍創作出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居里夫人堅持研究終於發現了“鐳”、魯迅棄醫從文終成一代文豪、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卻成知名女作家。有志者事竟成是一個韓愈成語,這個詞的意思是擁有遠大志向的人,在自己不懈堅持下,終究取得成功。

這個成語出自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著作《後漢書》當中的《耿弇傳》,是漢光武帝劉秀對其麾下名將耿弇所説的話。

有志者事竟成這個典故講的是,東漢時期,在漢光武帝劉秀的委任下,以為名叫耿弇的將軍,奉命前去攻打地方豪強張步。在雙方交戰的戰場之上,鬥爭十分激烈,耿弇一不小心被一支箭射中大腿,但是耿弇卻絲毫不在意,用佩劍將箭砍斷後,便繼續參與戰鬥,最後終於將張步打敗。事後,光武帝劉秀就稱讚耿弇“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的名人例子有什麼

有志者事竟成的名人例子有鄧亞萍練球,陳勝起義,王獻之練字等等。1、鄧亞萍練球:鄧亞萍喜歡打乒乓球,但由於身材矮小,手腳短小,被國家隊拒絕了。

但她沒有氣餒,而是刻苦練習,化失敗為動力,用持之以恆的努力,終於打開了夢想的花蕾——她最終站上了世界冠軍的領獎台,也改變了世界乒壇、乒乓球界只選拔高個子運動員的傳統觀念。

2、陳勝起義:陳勝年輕時深受秦朝殘暴的統治,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對一起耕田的夥伴們説:“以後如果有誰富貴了,可別忘了一塊吃苦受累的窮兄弟”。大夥聽了都覺得好笑:“咱們賣力氣給人家種田,哪兒來的富貴?”陳勝歎息道:“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志向呢!”之後陳勝聯合吳廣,毅然謀劃起義,得到了附近飽受秦苦的老百姓的積極響應,各路起義軍勇猛作戰,所向披靡,農民革命達到了高潮。3、王獻之練字: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在書法史上與王羲之並稱“二王”,有“小聖”之稱。王獻之七八歲時開始和父親學書法,十來歲時,他自認為字寫得不錯了,便問父親:“我的字再練三年就夠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搖着頭説:“遠着呢!”獻之又問:“那,那五年呢?”母親的頭仍舊搖着。

獻之急着追問:“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練好字呢?”王羲之指着院內的大缸説:“你寫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穩腿呢!”於是王獻之苦苦練了五年,一天拿着自己寫的字去給父親看,王羲之在他寫的“大”字上加了一點,成了“太”字,獻之將字拿給母親看,母親説:“惟有一點似羲之。”,獻之看到,母親説的正是父親加的那一點,滿臉羞愧,自感寫字功底差遠了,從此再不想捷徑,每日刻苦練習,終於成為了舉世聞名的書法家。

有志者事竟成舉三個例子

有志者事竟成舉三個例子:1、范仲淹苦讀及弟:范仲淹家境貧窮,苦讀詩書,他經常在冬天煮一盆粥,待其結凍後,用刀切成兩半,分兩餐吃,就着鹹菜吃。最後終於讀書有成,成為北宋名臣。

2、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司馬遷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

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3、馬克思的偉大目標:1835年8月,馬克思就要在特利爾中學畢業了。

畢業前夕,班裏的同學都在談擇業的問題。有的想當官,有的想經商,有的願意做醫生。馬克思在他的畢業論文中卻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思想。

他在文章結尾部分寫道:“我們選擇職業所應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老師為這篇閃耀着偉大思想火光的論文大為驚歎,在畢業證書上寫下“思想豐富,理解深刻”的評語。馬克思循着“尋找人類幸福”的偉大指針最終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成為19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

有志者事竟成的意思及名人事例

有志者事竟成的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做事終究會成功。接下來分享有志者事竟成的意思及名人事例。

有志者事竟成的意思 有志者事竟成:若有意志,必有方法(成功的方法),即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做事終究會成功。告訴我們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奮鬥,在風雨中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出自:南朝《後漢書·耿弇(yǎn)傳》中《臨淄勞耿弇》:“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 1.鑿壁偷光 漢朝元帝時的匡衡,從小喜好讀書。

可是家裏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讀書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學習。家裏沒有錢買燈油,怎麼辦呢? 匡衡沒有向困難屈服,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牆壁上鑿了個小洞,借鄰居家照射過來的微弱燈光看書學習。他勤奮刻苦,學到了許多知識,後來做了宰相。

2.魯迅棄醫從文 青年時期魯迅,曾到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希望以醫救國。學校放燈片。有時穿插放映一些時事幻燈片。

有一次放映有關日俄戰爭的紀錄片,畫面上出現很多中國人圍觀一個被説成是俄國間諜的中國人,這個人將砍頭示眾,周圍人在看熱鬧,畫面上觀眾體格強壯而精神麻木。 魯迅深受刺激,心情十分痛苦,他深深感到,學醫在當前並不是一件要緊的事,思想愚昧精神麻木的人們即使體格再健壯,也只能被示眾或作看客。最緊要的,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文藝。

於是,他毅然棄醫學文。終於成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文化運動的先驅和旗手。

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 關於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

1、少年華佗拜師。 2、華佗從小愛好讀書,富有鑽研精神,對醫學饒有興趣。

在母親的教育下,小華佗立志不圖官位,願為良醫,以救民濟世為本。

3、之後,母親得了一種奇怪的病,忽冷忽熱,周身疼痛,皮肉腫脹。華佗請來很有名氣的大夫治病,也不見成效。母親病故前對華佗説:“孩子,記住你的父母都是被這種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期望你早日學成醫術,好讓百姓少受疾病之苦!”。

4、母親的去世激發了華佗發憤學醫、普濟眾生的決心。他來到城裏,要拜父親的生前好友蔡醫生為師學醫。蔡醫生開始不想收華佗為徒,但是一想,華佗父親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轉眼不認人,也太不講情義了。

5、所以,他想考考華佗,如果他是一塊做醫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蔡醫生主意已定。他見幾位徒弟正在院子裏採桑葉,而最高處枝條上的桑葉夠不着,便向華佗説:“一你能設法把最高的桑葉採下來嗎?”。

6、華佗説:“能。”他叫人取了根繩子,拴上塊小石子,只一拋,繩子拋過枝條,樹枝被壓下來,桑葉就採到了。蔡醫生又看見兩隻山羊在鬥架,眼都鬥紅了,誰也拉不開,就説:“華佗,你能把這兩隻山羊拉開嗎?”華佗又説:“能。

7、只見他拔來兩把鮮草,放在羊的旁邊,鬥架的羊早就鬥餓了,一見鮮草,忙着搶草吃,自然散開不鬥了。蔡醫生見華佗如此聰明,就收他為徒。之後華佗跟隨師父刻苦鑽研,注重實踐,最後成為被人擁戴的一代名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xw0q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