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垓下之戰

垓下之戰

垓下之戰是發生在公元前202年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是楚軍和漢軍的軍事決戰,也對後來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垓下之戰還末打響前,項羽和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限,各自佔領東西兩邊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手下謀士張良和陳平的提議,兵分三路將項羽圍困在了垓下。

垓下之戰過程是什麼?

垓下之戰

在秦朝末期的垓下之戰,全過程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
1.借兵韓、彭;
2.漢軍破楚;
3.四面楚歌;
4.烏江自刎。
1.借兵韓、彭首先,楚漢之爭好幾年來,其實項羽原本的優勢都逐漸沒有了,楚漢之間的差距也在慢慢縮小,但是劉邦始終沒有絕對的把握能夠打敗項羽,所以便採納了張良給的建議,主動找齊王韓信和彭越,希望兩人能夠出兵援助自己,同時還答允了給他們很多封地和封賞,以此打動了韓信和彭越。


2.漢軍破楚其次,劉邦獲得了韓信和彭越的幫助以後,成功獲得了大量的軍隊,劉邦的漢軍因此獲得了近三十萬將士,對抗楚軍的八萬人其實是綽綽有餘的。因此,在亥下之戰的第一次大戰中,劉邦便直接大破楚軍,哪怕是昔日的西楚霸王,面對劉邦的進攻也是很害怕的。
3.四面楚歌而後,劉邦手下的張良又提了一個建議,張良認為楚軍此時士氣已經很低落了,若是漢軍繼續進攻的話,其實反而會導致他們拼死反攻,到時候即便是贏了,那也是傷敵一千而自損八百,不如在楚軍外面高唱楚歌,以此來擊潰楚軍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劉邦照做以後,果然令楚軍完全崩潰了,項羽只好帶着八百個精鋭騎兵逃走了。
4.烏江自刎然而,項羽出逃的事情還是被劉邦知道了,劉邦的大軍追到烏江附近的時候,其實項羽已經只剩下二十多個將士了,項羽當時渾身都是傷,項羽見自己大勢已去,所以便主動在烏江自刎了,而項羽的屍首也被追殺他的幾位漢軍將領瓜分了,其中首級交給了劉邦,劉邦藉此直接勸降了整個楚國大軍。

垓下之戰 烏江自刎簡介

垓下之戰 第2張

項羽軍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糧草不夠,又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於是,率領八百騎兵趁夜突圍,天亮後,漢軍發覺項羽離去,於是,灌嬰率五千精鋭騎兵追擊,等他渡過淮河,隨從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來到陰陵時,項羽迷路了,他去問一個老農。老農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澤,耽誤了時間。

漢軍追了上來,經過一場激戰,項羽又往東去,到達東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騎,而追擊的漢軍卻有數千人。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並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於是,項羽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後揮刀自刎。擴展資料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

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垓下之戰原文 垓下之戰完整原文

垓下之戰 第3張


1.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2.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

”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

項王自度不得脱,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

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裏。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

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3.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

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

”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户,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古代戰爭故事:垓下之戰

垓下之戰 第4張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宿州靈璧東南沱河北岸)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與漢軍對陟於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圍。

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

楚兵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劉邦於是採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

由於韓信及彭越未如約出兵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 於是,劉邦採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 戰爭開始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嬰引兵進佔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

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誘降了守將、楚大司馬周殷,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一説在今河南鹿邑縣境內),築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軍力,此時楚軍尚有約十萬人。 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漢軍參戰兵力已超過60萬人,十二月(前202年初,當時以十月為歲首)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親率漢軍發動攻勢,初戰進攻受挫後退,在楚軍準備追擊時漢軍左右兩翼迂迴夾擊楚軍,兩軍短兵相接陷入膠着,這時韓信帶領大軍翻身再戰,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四面楚歌 楚軍雖敗,但漢軍亦傷亡慘重,僵持中,漢軍夜間高唱楚歌。

(傳説中有稱是張良用計,讓漢軍夜夜高唱楚歌以瓦解楚兵鬥志,但《史記》中實際並無誰故意“用計”的記載,部分學者認為可能是同為楚人出身的劉邦部隊看到數年征戰,最後勝利在望,自發地唱起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鋭騎兵突圍南逃。

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史記》中交代因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烏江決戰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衝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 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

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後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二月甲午日,劉邦稱帝於汜水北岸,建立西漢政權。(漢初承秦制,以十月為歲首。

也即漢高祖五年的第1個月為十月,接下來為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二月為當年的第5個月。) 戰役點評 垓下之戰,漢軍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此戰中,楚軍失敗原因有下列幾點:
一.西楚國位於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萬楚軍成為絕對的孤軍;
二.楚軍缺糧已經幾個月,士兵飢餓,軍隊根本沒有半點補給;
三.漢軍聯兵約七十萬,且精力飽滿、糧食充足、士氣旺盛,而項羽孤軍十萬,連續久戰疲憊,決戰之時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軍剛從廣武前線上撤下來,未經補給,多為穿着夏秋季的裝備,寒冷飢餓,士氣潰散;
四.漢軍分五路有秩序推進,先佔楚土,再行合圍,步步為營,包圍圈完善,楚軍難以發動突然性的反攻; 五,楚軍離江東五郡距離遙遠,即使衝破包圍圈,也很難在漢軍的追擊下及時回到己方領土,可以説是“突圍無效”。 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韓信三十萬主力於劉邦本部軍二十多萬合兵一股,排出五座連陣,向盤距於垓下困守的十萬楚軍發起了最後的進攻! 韓信率主力大軍五六十萬,排出了這樣一個陣形:韓信親率三十萬大軍居中,為前鋒主力;將軍孔熙率軍數萬為左翼;陳賀率軍數萬為右翼;劉邦率本部主力尾隨韓信軍跟進,將軍周勃率軍斷後。 而項羽方面,對於楚軍而言,現在的情況即不能守、也不能退。

後勤斷絕、無糧而守,無異於坐以待斃,後退則江北四郡皆已經被佔,無路可退;退回江南則路途遙遠,且道路被劉、英軍所阻,必陷於漢軍前後夾擊之中。

標籤: 垓下 之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w4glk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