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出自哪首詩

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出自哪首詩

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出自《法華經》。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種梵文版本,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吉爾吉特)和新疆體系。

《法華經》相傳為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説,為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

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出自哪首詩

學術界一般認為《法華經》出現於公元前1世紀,後續流變發展,形成多種版本。《法華經》主要講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眾生,無論三乘五乘,最終皆歸於一佛乘,無有餘乘。《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 ,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説教,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蓮華”比喻“妙”在什麼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內斂不露。

《法華經》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在大乘佛法興起的時代,有了以“聲聞”、“緣覺”為二乘或小乘,以“菩薩”為大乘的説法。《法華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結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思想,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

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權)説,“二乘”終究要以成佛為最終目標(如“化城喻品”所説),開啟了“回小向大”的門徑,這是一種嶄新的學説思想,也是本經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法華經》教導我們:那裏有苦難眾生我們必須去救度。飢餓的人們我們要去施食。

病苦的人們我們要去施藥和打理。無智愚痴的人和地方我們要去弘法。把歡樂的福廕帶給大家,使沉溺在生死苦海的人們脱離苦海,那就是成佛必須具備的慈悲喜捨菩薩心。

《法華經》最大的特色是唯有一佛乘,方便説有三。明知道修學佛法是為了成佛,而方便説有三,使我們能漸漸積功德,而又不覺得累。雖未成佛,但由於修學福慧,也能得到快樂,直到得證菩提成佛作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r28w4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