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康有為是好的還是壞的

康有為是好的還是壞的

好的。

這在當時一定程度上推行了新潮思想,從這方面來看,康有為堪稱“好人”。然而維新變法觸及到了慈禧為代表的封建皇家利益,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但康有為卻成功逃至海外。令人可悲的是作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廣仁則是康有為的弟弟。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咸豐八年二月初五日(1858年3月19日),康有為生於廣東南海西樵山銀塘鄉一個官僚地主家庭。祖父康贊修,官至連州訓導;其父康達初,官任江西補用知縣;從叔祖康國器,護理廣西巡撫,曾經參加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康有為少年時期師從康贊修、朱次琦,他們都崇信宋明理學,因此,康有為在宋明理學的影響下,鄙棄所謂漢學家的煩瑣考據,企圖開闢新的治學道路。學習一段理學之後,便對理學也不贊成了。因為理學僅言孔子修已之學,不明孔子救世之學。康有為五歲能誦唐詩數百首。六歲時跟從簡鳳儀讀《大學》《中庸》《論語》和朱熹所注《孝經》,康有為十一歲時父親去世,跟隨祖父接受嚴格的封建正統教育,攻讀經史。這時,太平天國失敗不久,他“頻閲邸報,覽知朝事,知曾文正、駱文忠、左文襄之業,而慷慨有遠志矣”。

康有為是好的還是壞的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清廷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瓜分危機更是迫在眉睫。康有為趁入京應試的機會,聯合各18省應試舉人,於四月初八日(5月2日)聯名請願,發動“公車上書”。他在“公車上書”中,請求拒和、遷都、練兵、變法,提出“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等改良派的救國綱領。認為變法着重在富國、養民和教民三方面。提出富國之法有六:一、鈔法,户部用精工造鈔票,設官銀行,以擴充商務;二、建築鐵路,收我利權;三、製造機器、輪舟,獎勵新制造,並發展、保護民營工業;四、礦務,開設礦學,請比利時人教導勘測,選才督辦,不濫用私人;五、鑄銀,各省設鑄銀局,以塞漏卮;六、郵政,設郵政局。養民之法有四:一、務農;二、勸工;三、惠商;四、恤窮。教民之法則為分立學堂、開設報館,以“化導愚民,扶聖教而塞異端”。這是康有為的第二次上書,也是改良派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幕。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七日(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宣佈“臨朝聽政”,光緒帝被軟禁,戊戌六君子被殺。九月初十日(10月24日),康有為經由吳淞、香港到達日本,他在途中發表公開信,説是“天禍中國,際此奇變”,稱慈禧太后為“偽臨朝”,稱幽廢光緒帝為“罪大惡極”,並將“密詔”改竄露布,提出“無徐敬業之力,只能效申包胥之哭”,表示要“奉詔出外求救”。接着,康有為發出《奉詔求救文》,首數慈禧太后大罪十條,繼言光緒帝“勤政愛民,大開言路”等“聖明”。説明自己“過承知遇,毗贊維新,屢奉温室之言,密受衣帶之詔”,準備“奉詔求救”。當他在香港時,就想“動身到英國去”,並“先告英使署參贊及上海領事、香港總督,請其電英廷相救”。還謁見英國子爵柏麗斯輝,“請其出力相救”。

他的弟子梁啟超在逃亡途中上書伊藤博文,請他與英、美諸公使商議揭破慈禧太后“欲殺寡君之陰謀,詰問其幽囚寡君之何故”。等到了日本,康有為又請文部大臣犬養毅予以支持; [20] 又上書同文會領袖近衞篤麿,説明“受衣帶之詔,萬里來航,泣血求救”。這時,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陳少白也在日本,“以彼此均屬逋客,應有同病相憐之感”,擬親往慰問,借敦友誼,曾託日人宮崎寅藏、平山周等向康有為示意。康有為表示自己奉有“密詔”,不便和革命黨人往來,拒絕合作。孫中山又通過日本人的關係,組織一次孫、陳、康、樑的會談,商討合作方法,康有為不到會,派梁啟超為代表,沒有談出什麼結果。孫中山復派陳少白往訪,梁啟超導陳見康,陳少白反覆辯論至三小時,請康有為“改弦易轍,共同實行革命大業”。康答曰:“今上聖明,必有復辟之一日。餘受恩深重,無論如何不能忘記,惟有鞠躬盡瘁,力謀起兵勤王,脱其禁錮瀛台之厄,其他非餘所知”。

標籤: 康有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q3mlp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