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明代最大的內河漕船廠在哪

明代最大的內河漕船廠在哪

明朝的清江督造船廠,位於淮安府山陽(今淮安區)、清河(今淮陰區)二縣之間的運河沿岸,因瀕臨淮水,故以“清江”命名。據史料記載,其總廠在今淮安市中心有名的清江閘一帶(故址現設有運河博物館),下設京衞、衞河、中都、直隸四個大廠,共八十個分廠,廠區沿運河綿延伸展,總長達23裏,可見其規模之宏大。

眾所周知,明成祖朱棣當政後的一大壯舉,是派遣鄭和七下西洋。

明代最大的內河漕船廠在哪

鄭和麾下數以百計的大型海船,分別在南京龍江寶船廠及福州長樂建造。朱棣及鄭和相繼去世後,下西洋行動中止,海船需求量大減,龍江寶船廠業務逐漸萎縮,取代其造船業中心地位的,是專造內河漕船的淮安清江督造船廠。半世紀造船三萬艘,當年造船需要大量木材,船廠本應就地取材,如明太祖洪武年間,供應遼東糧餉仍實行海運,除南京龍江船廠造一部分外,大多數海船由木材主要產地湖北、四川修造。明成祖永樂年間的漕船船廠規劃,卻放棄羣商四會,百木交集的長江重要口岸蕪湖和儀真,反而選在遠離原材料產地的淮安清江。

據明代《漕船志》記載,弘治三年至嘉靖二十三年(1490~1544年),清江督造船廠每年實造船隻數量大體穩定,年均519艘,加上嘉靖初年併入的衞河船廠年均生產113艘,合計年造632艘。換句話説,在半個世紀裏,這家超大型“國企”,至少有三萬艘船出廠下水。隨着時間推移,漕運環境發生了變化。

如順治初年至康熙年間(1644~1722年),全國漕船數為14500艘上下,雍正四年(1726年)減少到約6400艘,此後直到咸豐元年(1851年),都維持在此數量上。漕船需求量減少之外,黃淮又經常氾濫,阻斷漕路,令造船物料不能按時送達,加之船政弊端叢生,清江造船廠逐步遭到裁撤。

標籤: 船廠 內河 明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ow8zj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