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的意思

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的意思

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的意思是:再聰明的人,不學他不會有成就,不問他永遠不會知道。

這句話出自漢代王充《論衡·實知》,《論衡·實知》這是把事分為可知和不可知兩類,並相應地強調精思和厲心學問,以求得對兩類事物的認識。這一命題包含了重視實際經驗的唯物因素,批判了當時“聖人生而知之”説。

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的意思

【原文】春秋之時,卿、大夫相與會遇,見動作之變,聽言談之詭,善則明吉祥之福,惡則處兇妖之禍。明福處禍,遠圖未然,無神怪之知,皆由兆類。以今論之,故夫可知之事者,思慮所能見也;不可知之事,不學不問不能知也。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夫可知之事,惟精思之,雖大無難;不可知之事,厲心學問,雖小無易。故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的意思 第2張

【譯文】春秋的時候,卿、大夫相互交往聚會,看到動作異常,聽見言談反常,善就説明是吉祥的福祐,惡就判斷是兇妖的禍患。能預先判明禍福,老早就考慮到尚未出現的事情,並沒有什麼神怪的才智,都是由於察覺了先兆(有規律可循)。按現在都觀點來説(是指東漢時期),本來那些可以弄清楚的事,通過思慮就能明白;通過思慮不能輕易明白的事,不學不問就更無法弄清楚。不學就能自己知道,不問就能自己通曉,從古到今已有的事例中,從來就沒有見到過。所以,可以知道的事,只要精心去思考它,事情再大也不難明白;不能輕易弄清楚的事,即使用心學習和請教別人,很小的事情也不容易弄懂。所以,即使是聰明睿智賢能的人,不學也不可能有成就,不請教別人也不可能會知道。

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的意思 第3張

【啟示】本文着重論述學的重要性,並進一步論述學的較好方法是問。作者是東漢時期重要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作者特別推崇“學以問成”的求學真諦。

文中論述大概有四個層次的意思:

其一,“見動作之變,聽言談之詭”兩句話説明作者強調學習要善於觀察,通過看“動作之變”、聽“言談之詭”,達到"明吉祥之福、處兇妖之禍"的目的,是方法論。

其二,強調規律認知的重要性,“明福處禍,遠圖未然,無神怪之知,皆由兆類”,意思是説未僕先知並不是因為鬼神之力,而是因為“皆由兆類”,掌握規律就能看出禍福。從中也不難看出王充是那個時代少有的無神論者,可敬可佩。

其三,作者把學習分為“可知之事、不可知之事”,易與難兩類。其四,作者通過“惟精思之,雖大無難”與“厲心學問,雖小無易”強調學習者發揮學習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本文對於當下的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具體有如下幾點。

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的意思 第4張

啟示一,注重規律認知的探究性學習。當下高分低能的人大有人在,死記硬背和機械模仿是功利性教育背景下的產物,這些學習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為他們的知識或技能的來源是被動灌輸,而不是主動獲取。舉一而不能反三主要原因是僅僅掌握了原理或概念的文字內容,並沒有理解其真諦。教師應該通過改良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更多帶着問題探究的空間,在實踐行動中探究問題的本源,通過深入思考獲得更多的直接經驗,有了源頭活水的知識才能充滿活力。

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的意思 第5張

啟示二:注重知識分類教學。作者把知識按易與難分為“可知之事和不可知之事”兩類,“可知之事”是指相對容易一些的知識,學習者只要“惟精思之”,便可以掌握,雖大無難;“不可知之事”是指較難的知識(教學難點),學習者要“厲心學問”,方可化解,雖小無易。其説法很像當前倡導的“翻轉課堂”,把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放到課前自學,難一點的知識在課堂上討論探究,體現了學在課前、用在課上的教學理念。王充的這一思想非常超前,非常寶貴,值得我們繼承發揚。

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的意思 第6張

啟示三:注重問題導向。“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作者非常強調學習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用“不可知之事,厲心學問”着重強調“問”的作用。《禮記.學記》強調:“善問者如攻堅木”,形象地詮釋了善問對於學習的關鍵作用。當下,雖然倡導問題導向教學,但教師往往因為教學進度,根本就沒有時間針對一個問題展開充分的討論,更沒有時間讓學生“善問”。導致問題導向教學流於形式,與灌輸教學相比別無二致。問題導向教學的正確開啟方式應該是激發學習者主動提問,方可謂“善問”,教學不能停留在師問生答淺層次問答教學的層級。學習者因學而疑,因疑而問,因問而思,因思而行是正確的求學路徑,問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有問、有思、有行”方可促成深度學習。

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的意思 第7張

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問"的重要性無需贅述。俗話説“學問學問,只學不問,不成學問”,就是這個道理,無論多麼高明的人都會有問題。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要學,學不會就要問。同時,教學中要耐心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並精心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以解除疑點,突破難點。學生不僅要奮發學習,還要善於發現問題,並善於向老師和同學求教,發揚孔子入太廟“毎事問”的精神。

標籤: 能之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nr9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