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中元節是哪一天

中元節是哪一天

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曆7月15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自上古以來便有,一直延續至今,中元節是一個傳統祭祖節日,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是中國人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祭祀先祖。它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中元節是哪一天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就這樣每年到了這一天,它成為了一個秋嘗祭祖又表達着祈禱的祝福的華夏傳統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組成了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在這天晚上楚門的人會變少很多。

中元節還與我國上古時期迎四時之氣、四時祭享先祖的禮俗有關。關於中元節的由來,有兩種不同的傳説。中元節的來歷一説是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

目蓮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陰府,見到死去的母親被一羣餓鬼折磨,目蓮用缽裝飯菜給母親,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孟蘭盆經》,目蓮按照經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孟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餓鬼再也不敢來搶奪了。為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教徒每年都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

道教也在這一天舉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燒冥紙,讓無主孤魂飽吃一頓。中元節一些民間習俗當天會去放河燈,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放河燈,尤數黃河裏放燈壯觀。燒街衣,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做茄餅,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乾糧。

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人家家户户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麪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祈豐收,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着秋收稻穀豐登。

標籤: 中元節 哪一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lqp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