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春蠶是誰的作品

春蠶是誰的作品

矛盾。

《春蠶》是茅盾的《農村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也是我國30年代反映農村生活的最優秀的短篇小説之一。小説通過蠶農老通寶一家蠶繭豐收,而生活卻更加困苦的實事,無可辯駁的説明了“豐收成災”所滲透的時代痛苦,對當時黑暗的中國進行了鞭笞。

《春蠶》出版後,在當時的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曾多次再版。筆者所藏為193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初版本,封面設計簡潔大方,書名《春蠶》用古雅的紅色篆書寫於橘黃色的底色上,茅盾的署名用紅色行書放在書名下面,十分有書卷氣。此初版本現在已經較為少見,在建國前的新文學版本中是比較珍貴的一種。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裏,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

茅盾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小説《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説的創作。

春蠶是誰的作品

《子夜》、《春蠶》、《小巫》、《夜讀偶記》、《幻滅》、《動搖》、《追求》、《林家鋪子》、《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鍛鍊》、《一個人的死》、《少年印刷工》、《三人行》、《劫後拾遺》、《第一階段的故事》、《鍛鍊》、《他們的兒子》、《路》、《多角關係》、《農村三部曲》。

春蠶是勤勞、敬業、智慧之人的象徵,在詩歌和文學作品中也用春蠶形容教師等樂於奉獻的人。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一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他把春蠶的執着、堅貞、奉獻精神體現到了極至,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

相信很多人小的時候都養過蠶,由卵孵化,然後慢慢長大,成熟後吐絲作繭自縛,吐完絲後變成像一顆花生大小的蛹,一段時間後蛹化成蛾鑽出繭外,雌蛾產卵後完成一生的使命,那你知道春蠶的象徵意義嗎?

春蠶是勤勞、敬業、智慧之人的象徵,在詩歌和文學作品中也用春蠶形容教師等樂於奉獻的人。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一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他把春蠶的執着、堅貞、奉獻精神體現到了極至,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

蠶也成為了人們表達崇尚那些勤勞,敬業,才智之人的標誌,得到了更多的人們的喜愛。因而古往今來在各種藝術創作中也常常用蠶來做各式各樣的比方。

蠶吃的是鬱鬱葱葱的桑葉,可是吐出的卻是寶貴的蠶絲。蠶的這種品質與“吃的是草,擠得是奶”的牛有異曲同工之處。蠶這種默默地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讓人為之感動。

標籤: 春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gj5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