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什麼節日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什麼節日

七夕。【作者】林傑 【朝代】唐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什麼節日

七夕晚上,望着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着“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家家户户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乞巧(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乞巧》是唐代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詩。農曆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

是傳説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開頭兩句敍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户户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説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象。林傑(831-847)字智周,是唐代詩人,六歲就能賦詩,下筆即成章。又精書法棋藝。

卒,年僅十六。《全唐詩》存其詩兩首。《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五月七月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

“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祕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什麼節日

一、“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這句描述的節日是七月七日,七夕節,也叫乞巧節。二、七夕,也叫乞巧節。

從前山東各地都以七夕為節,舉行多種多樣的乞巧活動。

單縣的七月七日之夜,乞巧活動十分熱鬧,穿着新衣的少女,三五成羣地聚在庭院中,擺上香案,陳列各種瓜果和化粧品,一起祭拜七姐姐,邊拜邊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然後每人從老太太手中接過一根針、七根紅線,藉着香頭的微光穿針引線。誰穿上紅線,誰就算乞得巧了,穿得最快者最巧。

故有上面“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的説法。三、備註:“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譯文:家家户户的少女們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穿完了數不清的紅線。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是什麼節日?

這句詩寫的是七夕節。原詩: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譯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着“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家家户户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乞巧(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出處:唐·林傑《乞巧》擴展資料:《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詩句淺顯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曉的神話傳説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願。

七夕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是“乞巧”,就是向牽牛、織女祈求靈巧與智慧,此智慧是與人類生產生活緊密關聯的“勞動智慧”。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乞巧文化的初始階段就是人類對智慧始祖的崇拜;民俗化的乞巧文化,雖然伴隨着婚姻愛情等因素,但也掩蓋不了中華兒女祈求勞動智慧的本體意義。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詞句註釋1、乞巧:古代節日,在農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2、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

3、幾萬條:比喻多。

原文如下;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白話翻譯七夕晚上,望着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着“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家家户户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乞巧(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文學賞析《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詩。

農曆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説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

開頭兩句敍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户户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説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描寫的是什麼節日?

農曆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説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

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詩句淺顯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曉的神話傳説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願。

乞巧這首詩描寫的是古代人們過什麼節的情景,這節日又稱為什麼,什麼。在這個節?

乞巧這首詩描寫的是古代人們過七夕節的情景。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説,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1-4]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説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説,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説,稱作“分野”。

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4-6]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

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起源自然天象崇拜牛郎織女星象牛郎織女星象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祕,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牛郎織女”就是典型例子。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説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説,稱作“分星”,就地面來説,稱作“分野”。簡單來説,古人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古代分星與分野目的主要是為了配合占星理論進行天象佔測。

在古代星宿體系中,“牛宿”由6顆星組成,位於銀河的東岸,像兩個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點,不過上面的那個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於黃道上,這幾顆星組成了一個頭上有兩角,卻只有三隻足的牛,因此古人稱其為“牽牛”。這頭“牛”的南邊有9顆小星,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線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於灌溉農田。牛宿的東面緊挨着的是“羅堰”3星,是類似水庫的水利設施。

“織女”3星位於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織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僅次於“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稱為“織女星”。人們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5njm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