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兩個半聖人是誰

兩個半聖人是誰

“兩個半聖人”是梁啟超提出的。梁啟超曾提出,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守仁,半個是曾國藩。

政治思想核心:“禮”與“仁”。

兩個半聖人是誰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儒家學説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它主張無分貴賤不分國界,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開創了教育普及的先河。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同時,儒家思想在西漢以後,一直是古代華夏的官方思想,立國指導思想。

甚至隨着華夏帝國的文化輸出,新羅、日本、安南等國,也先後接受儒家思想——其實亞洲文化,如果大致劃分的話,不外乎就是西亞文化圈,南亞文化圈(緬甸、泰國等佛教國家受南亞文化影響)以及東亞文化圈。東亞文化圈的代表聖賢,就是孔子。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他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能夠成為唯一有資格與孔子相提並論的儒家“亞聖”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將孔子的“孝悌”觀念和孔子的“仁愛”觀念推擴到極致,富於原創性地充分展示了傳統儒家的兩大核心價值及其深度悖論。正是由於孟子的這種對孝的原創性首倡,在後來的主流儒家思潮中,“孝悌”作為“元善”才不僅構成了“仁之本”,而且構成了“人之本”。所以,在涉及血親情理精神的這些重大問題上,孟子可以説都的確是“發孔子所未發”,為儒家思潮做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

曾國藩小的時候,他就立志要做聖人。而且他也一直朝着這個方向努力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人。他一生都特別的勤勉,付出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中國,他也確實為當時的社會做下了許多的功績。但是他的身份和他所處的時代註定他不能成為一個聖人,一個人只要做了官那麼就有太多的無可奈何。

曾國藩在外力的影響和自己的抉擇下,也做下了許多讓人詬病成為他這一生都沒有辦法抹去的污點的事,這樣的他又如何成為一個完美的聖人。所以他就只能被稱為半個聖人。而且曾國藩並沒有創建屬於自己的學説流派,他一生堅持的理念都是從前人或者其他人那裏學習而得的。

他並沒有用自己的自創的思想去傳播育人,而且現代被很少人知道曾國藩這個人對歷史的影響,也沒有多麼地推崇他。在種種原因下,曾國藩只能被稱為半個聖人。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廣東省廣州府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人。

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放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遊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

標籤: 聖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414d5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