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端午節是源於哪個朝代?

端午節是源於哪個朝代?

春秋戰國時期。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端午節是源於哪個朝代?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因傳説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説法。總的來説,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最初是南方吳越先民——百越族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端午”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晉的《風土記》中,“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

因傳説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説法。總的來説,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

”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温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

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牀户,皆以卻鬼”。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並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七年級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端午節是那個朝代開始的?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藴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説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説法。總的來説,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端午節最早起源於什麼朝代?

先秦時代。端午節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端午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據河姆渡遺址等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或更早前,就有了競渡所用的獨木舟和木槳。

據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我國南方地區的特色。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時代,百越先民便創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上古先民以“龍”為圖騰,在當時端午其實是拜祭龍祖的節日。相關起源傳説傳説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説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藴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最早始於哪個時期?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最早始於哪個時期?最早始於戰國時期。端午節是古代百越先民為祭祖而創造的節日。

在漢代,端午節被確立為國定假日,但當時端午節仍受古代祭祀的影響,是避邪避禍的活動。

到了魏晉南北朝,逐漸喜慶起來。戰國時期。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午時節、龍舟節、正陽節、玉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

端午節是古代百越先民為祭祖而創造的節日。據説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5月5日跳汨羅江自殺,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説法。

總的來説,端午節源於南方百越先民選擇“龍昇天”的吉日祭祀祖先,注入夏季“祛病防疫”的時令時尚,將端午節視為“惡月惡日”,源於北方中原,並附加屈原等歷史人物的紀念內容。端午節習俗的形成可以説是南北習俗融合的產物。端午節,又稱端午節,定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

傳統習俗包括賽龍舟和吃粽子。一般來説,端午節起源於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如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地。但是,端午節為什麼會誕生,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公認的答案。

其實端午節不僅僅存在於中國,因為古代中國富強,周邊國家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比如越南、朝鮮等屬於中華文化圈的國家也有端午節。這些國家的人民和中國人民一樣,到五月初五都過了端午節。在漢代,端午節被確立為國定假日,但當時端午節仍受古代祭祀的影響,是避邪避禍的活動。

到了魏晉南北朝,逐漸喜慶起來。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戰亂多,社會動盪,徵兵和戰爭在所難免。但在端午節中,有“增兵”的習俗。對人民來説,能少打仗是最幸福的事,家裏的壯丁也不用被徵去戰場。

因此,節日裏有一種歡樂的氣氛。直到隋唐時期,社會安定下來,端午節才真正有了節日的發展。在這一天,人們可以在家看龍舟比賽、購物或吃粽子。所以端午節真正成為節日是在隋唐時期。

後來的發展也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但完全繼承了一般的習俗。

端午節的起源是在什麼年代?

端午節的起源是在什麼年代?端午節起源觀點諸多,一般有紀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觀點,但這其中以紀念屈原説更多。1.紀念屈原説據《史記》“屈原賈生本紀”記述,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威王的重臣。

他提倡舉賢授能,國富民強,力主聯齊抗秦,遭受皇室子蘭等的劇烈抵制,屈原遭饞革職,被逐出國都,放逐到沅.湘河段。

他在放逐中,寫出了忠君愛國的《離騷》.《天問》.《九歌》等永恆詩文,獨具一格面貌,危害長遠(因此,端午也稱詩人節)。公元278年,秦軍攻克楚國京東。屈原眼見自個的國家被入侵,痛徹心扉,可是自始至終不忍心放棄自身的中華民族,於五月五日,在寫出了絕命詩作《懷沙》以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已的人生鑄就了一曲壯美的愛國主義精神協奏曲。傳説故事屈原去世後,楚國老百姓悲痛出現異常,陸續圍到汨羅江邊去悼念屈原。

漁民們划起船舶,在一江秋往返捕撈他的真容。有一位漁民取出為屈原提前準備的三角飯糰.生雞蛋等食材,“撲騰.撲騰”地扔進河裏,説成讓雷龍泥鍬吃飽,就不易去咬屈醫生的身子了。大家見後陸續效仿。

一位老醫生則用來一罈雄黃倒入河裏,説成要藥暈蛟龍圖片水獸,以防損害屈醫生。之後為怕三角飯糰為蛟龍圖片所食,大家想到用楝落葉包飯,外纏錦絲,發展趨勢成粽子。之後,在每一年的五月初五,就擁有龍舟競賽.吃粽子.喝雄黃的風俗習慣;為此來紀念愛國志士屈原。

2.紀念伍子胥説端午的第二個傳説故事,在江浙一帶廣為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戰國時期(公元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兄長均為趙王所害,之後子胥棄暗投明,衝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那時候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兄長之仇。

吳王闔廬去世後,他的兒子夫差稱帝,吳軍鬥志昂貴,百戰不殆,越國慘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提議,應完全解決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行賄,饞言誣陷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為此死。子胥本為張英,捨生忘死,在死前對鄰舍人説:“我去世後,將我雙眼挖到懸架在吳京之東門外上,以看越國部隊進城滅吳”,便自盡而死,夫差愕然大怒,令取子胥之遺體裝在皮革製品裏於五月五日資金投入大江,因而流傳端午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3.紀念孝女曹娥説端午的第三個傳説故事,是為紀念漢朝(公年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跳江。

曹娥是漢朝上虞區人,爸爸溺於江中,數日看不到遺體,那時候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白天黑夜臨江號哭。過去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跳江,五日後抱到父屍。從此傳為神話傳説,進而流傳至縣府參議,令度尚為此立碑,使他的徒弟邯鄲淳作誄辭讚頌。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

後代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跳江之處修建曹娥廟,她所定居的城鎮更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命名為曹娥江。因而流傳端午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標籤: 端午節 朝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2w31z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