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是誰提出來的

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是誰提出來的

盧瑟福。1912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根據α粒子轟擊金箔的實驗中,絕大多數α粒子仍沿原方向前進,少數α粒子由於撞擊到了電子發生較大偏轉,個別α粒子偏轉超過了90°,有的α粒子由於撞上原子核所以偏轉方向甚至接近180°。

該試驗事實確認了:原子內含有一個體積小而質量大的帶正電的中心,這就是原子核模型的來歷。

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是誰提出來的

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的祖籍是蘇格蘭,祖輩皆務農。1871年8月30日生於新西蘭納爾遜的一個手工業工人家庭。並在新西蘭長大後進入新西蘭的坎特伯雷學院學習。

他23歲時獲得了三個學位(文學學士、文學碩士、理學學士),1895年在新西蘭大學畢業後,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的獎學金進入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為湯姆森的研究生。1898年,在湯姆森的推薦下,擔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物理教授。他在那兒呆了9年。

於1907年返回英國出任曼徹斯特大學的物理系主任。1919年接替退休的湯姆森,擔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192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主席。

1931年受封為納爾遜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劍橋逝世,與牛頓和法拉第並排安葬,享年66歲。核物理研究一開始,就面臨着一個重要的問題,這就是核子間相互作用的性質。人們注意到,大多數原子核是穩定的,而通過對不穩定原子核的γ衰變、β衰變和α衰變的研究發現,原子核的核子之間必然存在着比電磁作用強得多的短程、且具有飽和性的吸引力。

此外,大量實驗還證明,質子-質子、質子-中子、中子-中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除了電磁力不同外,其它完全相同,這就是核力的電荷無關性。1935年,湯川秀樹(YukawaHideki 1907~1981)提出,核子間相互作用是通過交換一種沒有質量的介子實現的。1947年,π介子被發現,其性質恰好符合湯川的理論預言。

標籤: 原子核 模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182o0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