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科普

> 發射第一顆人造衞星的國家是

發射第一顆人造衞星的國家是

發射第一顆人造衞星的國家是前蘇聯。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這個衞星在離地面900公里的高空運行;它每轉一整週的時間是1小時35分鐘,它的運行軌道和赤道平面之間所形成的傾斜角是65度。它是一個球形體,直徑58公分,重83.6公斤。內裝兩部不斷放射無線電信號的無線電發報機。

其頻率分別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長分別為15和7.5公尺左右)。信號採用電報訊號的形式,每個信號持續時間約0.3秒。間歇時間與此相同。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的發射成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衞星的熱情。

發射第一顆人造衞星的國家是

拓展資料:

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的發射成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衞星的熱情。前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的主要任務並非科學考察,而是進行政治宣傳。第一顆衞星上天是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科學事件。

前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的多級火箭先到達900多公里的高度,然後以每小時約28800公里的速度與地球平行飛行,最後衞星脱離停止燃燒的最後一級火箭,在距地球約880公里的上空建立自己的運行軌道。人造衞星每96.2分鐘繞地球一圈。由於地球的自轉,人造衞星能飛越各大洲以及所有有人居住區。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衞星。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釐米,直徑15.2釐米,沿近地點360.4公里、遠地點2531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34”,運行週期114.8分鐘。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闢特”℃四級運載火箭。

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衞星”-1(A-l)號人造衞星。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週期108.61分鐘,沿近地點526.24公里、遠地點1808.85公里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24”。發射A1衞星的運載火箭為“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衞星“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07”,近地點339公里,遠地點5138公里,運行週期144.2分鐘。發射“大隅”號衞星的運載火箭為“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為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為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為6.5噸和1噸。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衞星。是日,東方紅1號衞星在長征1號運載火箭的攜帶下從酒泉衞星發射中心起飛昇空,進入到預定的運行軌道。這一成就標誌着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製發射人造衞星的國家。[4]該星直徑約1米,重173公斤,沿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68,5”,運行週期114分鐘。發射“東方紅”1號衞星的遠載火箭為“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發射推力112噸。

英國於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衞星“普羅斯帕羅”號,發射地點位於澳大利亞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為英國的黑箭運載火箭。近地點537公里,遠地點1593公里。該星重66公斤(145磅),主要任務是試驗各種技術新發明,例如試驗一種新的遙測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組。它還攜帶微流星探測器,用以測量地球上層大氣中這種宇宙塵高速粒子的密度。

除上述國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亞、德國、荷蘭、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也在準備自行發射或已經委託別國發射了人造衞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這一事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宣告人類已經進入空間時代。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呈球形,直徑58釐米,重83.6公斤。它沿着橢圓軌道飛行,每96分鐘環繞地球一圈。人造地球衞星內帶着一台無線電發報機,不停地向地球發出“滴—滴—滴”的信號。一些人圍着收音機。側耳傾聽着初次來自太空的聲音。另一些人則仰望天空,試圖用肉眼在夜晚搜索人造地球衞星明亮的軌跡。但是,當時認識很少有人瞭解人造地球衞星是載人宇宙飛船的前導,科學家正在加緊準備載人空間飛行。

一個月後,1957年11月3日,蘇聯又發射了第二顆人造地球衞星,它的重量一下增加了5倍多,達到508公斤。這顆衞星呈錐形,為了在衞星上節省出位置增設一個密封生物艙,不得不把許多測量儀器移到最末一節火箭上去。在圓柱形的艙內安然靜卧着一隻名叫“萊卡依”的小狗。小狗身上連接着測量脈搏、呼吸、血壓的醫學儀器,通過無線電隨時把這些數據報告給地面。為了使艙內空氣保持新鮮清潔,還安裝了空氣再生裝置和處理糞便的排泄裝置。艙內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濕度,使小狗感到舒適。另外還有一套自供食裝置,一天三次定時點亮信號燈,通知萊依卡用餐。使人遺憾的是,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這顆衞星無法收回,試驗狗在衞星生物艙內生活了一個星期,完成全部實驗任務後,只好讓它服毒自殺,成為宇航飛行中的第一個犧牲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kp/z1wy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