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科普

> 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結構

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結構

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結構是表皮、皮層、中柱。其中,表皮位於幼莖的最外方,通常是由一層細胞組成的,表皮上有少數氣孔分佈,表皮細胞是保護組織,能防止莖部內的水分過度散失掉,也能減少病蟲害侵入,還不會影響到透光和通氣性,能促使莖內的綠色組織能正常進行光合作用。

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結構

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結構是?

雙子葉植物根的基本結構由外到內分為表皮、皮層和維管柱三部分。

初級結構,低等維管植物和草本種子植物的主要組成部分,承擔着吸收、光合、蒸騰和繁殖等重要功能。一種具有次生生長的植物,其根和莖由於次生結構的形成而變厚。

但莖和根端分生組織細胞總是週期性地分裂,形成新的初級結構。

注意事項:

植物原結構功能:

維管植物的各器官中,由於維管組織在薄壁組織內排列的方式不同,形成不同的初生結構形式。就是同一種器官,在不同植物種類和類羣之間,其初生結構也不完全相同。例如松柏類和木本雙子葉植物莖的節間,維管組織呈中空的柱狀,中央有髓,外部為皮層,柱狀的維管組織可被不同寬度的薄壁組織(髓射線)徑向分割。

一般種子植物的幼苗,草本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莖的節間,維管組織一般成束地分散在薄壁組織中。大多數維管植物根的初生結構比較一致,維管組織形成實心柱,外面由皮層薄壁組織所包圍,僅在少數植物的根中,維管組織的中央具有髓。

簡述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結構特點

雙子葉植物的種類很多,但其莖的結構都有共同的規律,在橫切面上,可以看到表皮、皮層、中柱三個部分。

表皮

表皮位於幼莖的最外方,通常由一層細胞組成。表皮細胞為初生保護組織,細胞的外壁角化,形成角質膜,表皮上有少數氣孔分佈,有的植物還分化出表皮毛覆蓋於外表。表皮這種結構上的特點,既能起到防止莖內水分過度散失和病蟲侵入的作用,又不影響透光和通氣,還能使莖內的綠色組織正常地進行光合作用。

皮層

皮層位於表皮與中柱之間,絕大部分由薄壁細胞組成。

在表皮的內方,常有成束或成片的厚角組織分佈,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幼莖的支持作用,厚角細胞和薄壁細胞中常含有葉綠體,故幼莖多呈綠色。有些植物莖的皮層中有分泌腔(如棉花、向日葵)、乳汁管(如甘薯)或其它分泌結構;有些植物莖中的細胞則有隻含晶體和單寧(如花生、桃);有的木本植物莖的皮層內往往有石細胞羣的分佈。

通常幼莖皮層的最內層細胞的細胞壁不像根中具有特殊的增厚結構,一般不形成內皮層。有些植物莖皮層的最內層細胞,富含澱粉粒,而被稱為澱粉鞘。

中柱

中柱(也稱維管柱)是皮層以內的中軸部分,它由維管束、髓和髓射線等組成,中柱起源於原形成層,髓和髓射線起源基本分生組織。

(1)維管束

草本雙子葉植物幼莖橫切面上,維管束呈橢圓形,各維管束之間距離較大,它們環形排列於皮層內側;多數木本植物幼莖內的維管束,彼此間距很小,幾乎連成完整的環。在立體結構中,各維管束是彼此交織貫連的。莖的維管束在發育過程中,其初生韌皮部是從原形成層的遠軸區(外側)開始的,由外至內進行向心發育。但初生木質部卻從原形成層的近軸區(內側)先開始形成原生木質部,然後進行離心發育,逐漸分化形成後生木質部,莖初生木質部的這種發育順序稱為內始式。這與根初生木質部的外始式發育順序有根本的不同。

雙子葉植物莖的維管束中,當初生結構形成後,在初生韌皮部與初生木質部之間,還保留一層分生組織細胞,這是繼續進行次生生長的基礎。

(2)髓和髓射線

髓和髓射線是中柱內的薄壁組織,位於幼莖中央部分的,稱為髓;位於兩個維管束之間連接皮層與髓的部分,稱為髓射線。髓細胞體積較大,常含澱粉粒,有時髓中也有含晶體和含單寧的異細胞,故髓具有貯藏作用。髓射線的生理功能,除貯藏作用外,還可作為莖內徑向輸導的途徑,以及一部分的髓射線細胞可變為束間形成層。木本幼莖的初生結構中,由於維管束互相靠近,髓射線很狹窄。

標籤: 初生 雙子葉 植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kp/8y20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