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精耕細作是什麼意思

精耕細作是什麼意思

精耕細作是什麼意思

精耕細作”精心細緻的雕刻。也比喻對文藝創作的苦心琢磨和做事精細。也作精雕細琢”

精耕細作”,即精細耕作”,指農業上認真細緻地耕作,是中國古代農業的生產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進行細緻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精耕細作萌芽於夏商周時期,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是技術成形期,隋唐宋遼金元是精耕細作的擴展期,明清是深入發展期。

精耕細作”是對中國傳統農業精華的一種概括: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採用刀耕火種”的方式進行耕種;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國進入文明時代,耒、耜成為了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農業進入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

商周時期,出現了少量青銅農具和中耕農具,人們掌握了開溝排灌、除草培土、漚制綠肥、治蟲滅害等技術,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春秋時期,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戰國時期的鐵犁牛耕擴大推廣,鐵器和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魏晉南北朝,黃河流域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農業生產技術已經日臻成熟;直至隋唐,南方水田的精耕細作技術逐步成熟。

到了宋元時期,精耕細作技術進入全面成熟時期;明清之後,精耕細作農業則繼續發展;如今,精耕細作技術的發展是我國農業長期領先世界的的主要因素。

刀耕火種”的介紹:

新石器時代殘留的農業經營方式,屬於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後來用鐵斧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草木曬乾後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鬆軟,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後不再施肥,一般種一年後易地而種。由於經營粗放,畝產只有50千克左右,俗稱種一偏坡,收一蘿蘿”。

黃河中游仰韶文化區早在公元前5000至前3000年就採用刀耕火種、土地輪休的方式種植粟、黍。雲南也早在公元前1260~1100年的商朝後期新石器時代就用此法種稻。戰國時期雲南土著民族廣泛採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公元前1世紀以後,隨着移民屯田,滇中、滇西地區刀耕火種逐漸減少,但邊遠山區仍保留此種耕作方式。

隨着生產工具由石刀、石鑿、石斧、木棒進化到鐵製刀、鋤、犁,種植作物由單一的稻穀演變為稻、玉米、豆、雜糧乃至甘蔗、油料經濟作物,耕作方式也隨之由刀耕火種、撂荒發展到輪耕、輪作複種和多熟農作制。1978年以來,由於增加農業投資,興修農田水利,實行固定耕地,禁止毀林開荒,邊疆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已基本廢除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式。

標籤: 精耕細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zjk1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