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無為之治是什麼意思?

無為之治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指道家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的治理方法。

無為之治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無為之治

成語發音:wú wéi zhī zhì

成語解釋:指道家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的治理方法。

成語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6回:“既能奪他們之權,生他們之利,豈不能行無為之治?”

成語繁體:無為之治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近代成語



哪位大哥給我解釋一下無為之治的真正含義?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中雲:“治大國,若烹小鮮”。

它源自《老子·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治大國像烹小魚一樣,簡單易行,關鍵在於道。有了道,鬼怪與聖人皆不傷人,則天下自安。”

“小鮮”即小魚。蓋烹飪小魚不能隨意折騰翻動 ,否則就要破碎銷形。治理大國和烹小魚一樣,要清靜無為,不能政令繁苛。因為一旦人民不堪其擾,國家就要一片混亂了。 通俗地説:治理國家要實行無為政治儘量減少政令頒佈,但一旦頒佈,就要嚴格執行,不可朝令夕改,即要無為之治。

它是一種治理國家的自由主義,反對過多幹預國家機器的運行,市場與社會具有理性,可以自己實現均衡,體現了演化均衡的思想。所以政府要轉換職能,由運動員向裁判員轉換,只做守夜人。

無為而治的真正意思

無為而治的意思是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而使國家得到治理。

詳細釋義:

無為:遵循自然的法則而不妄為;治:治理。自己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後泛指以德化民。

“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在春秋未期已經出現。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是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措施是“勸統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慾”。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無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的。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也遵循道的規律。那麼道的規律又是什麼呢?老子説:“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二十五章》可見,道的最根本規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為本,那麼對待事物就應該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閉態自由發展,使其處於符合道的自然狀態,不對它橫加干涉,不以有為去影響事物的自然進程。

無為而治的出處:

《論語衞轎改源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無為而治意思是什麼?

無為而治

[成語解釋]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後泛指以德化民。

[典故出處]老舍《四世同堂》:“假若人們都像錢先生,巡警們必可以無為而治。”

[近義詞]無為自化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以德化民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古代

擴展資料:

近義詞:無為自化

[成語解釋]指無為而治。

[典故出處]《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

譯文:我無所作為,人民就自我化育。

[近義詞]無為而治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處事

[成語結構]緊縮式

[產生年代]古代

老子無為而治真正含義是什麼?

“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規律,尊重人的個性,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無為”本是道家核心思想,但同樣也是佛家與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家的“緣起性空”思想與“無為”是相通的,“空”與“無”的內涵是一樣的;儒家倡導積極入世,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價值觀。

以道德倫理為核心思想,提倡以德治天下,以德服人。

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

概括老子無為而治的基本含義並説明這一主張有何進步作用?

許多人理解無為而治是不妄作、不擾民或少作為、少管治。但也有一些人把無為之治解釋為不作為、不要治乃至什麼都不管、萬事不作為。現今的無政府主義、自由放任主義等也似乎在中國古代道家政治哲學中找到了“知音”、有了“共同語言”,一些人甚至將無為而治同無政府主義、自由放任主義畫上了等號。事實上,老子無為之治不是不作為、不要治,而是主張道治,在於強調從虛靜自然、混成一體的根本上治理,即無為而治是注重本治,也可以説重在治本。“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老子》第三十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老子》第六十章);“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老子》第六十二章);“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老子》第六十四章);等等。將無為之治理解、解釋為不作為、不要治是不準確的,把它與無政府主義、自由放任主義畫上等號也是不正確的。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具有時代必然性,無為道治或陰陽德用思想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對當今的國家治理如破解國家深層次矛盾和結構性問題等,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在應治經濟危機方面,老子無為而治及整部《老子》的思想智慧,對大家至少能有以下寶貴的借鑑價值和重要的啟迪作用:

一是應對經濟危機要不妄作少折騰。經濟危機一旦爆發,就要急則治標,迅速應對干預,以阻止危機蔓延惡化,控制危機局面進一步擴大。這一點現在人們已有基本共識,以刺激需求、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與相應貨幣政策為主的凱恩斯主義已為許多人所認可和採納。但是,治標未治本至多隻能遏制危機蔓延惡化,限制危機局面擴大,而不可能解決經濟危機。況且,標與本、治標與治本既是聯繫統一的,也是區別對立的。治標往往以“反動”治本、影響乃至背離治本為代價,是以更大危機風險來換取緩衝時空的。“反者,道之動。”(《老子》第四十章)因此,如果過分干預、過度治標,就是瞎折騰,就會適得其反。“不知常,妄作兇。”(《老子》第十六章)尤其是應對當今的虛擬經濟危機,過期過濫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與相應的貨幣政策等,不僅不能減少經濟泡沫、緩和虛實經濟(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矛盾,反而會助推投機炒作,助長經濟泡沫並使之轉移到其它更多領域,有可能使國家經濟陷入反覆動盪或持續低迷的困境中。

二是治理經濟危機務必正本清源。應治經濟危機既要在政策管理層面揚湯止沸,又要在制度結構層面釜底抽薪,總體上要標本兼治。但具體而言,應對危機急則治標,治理危機必須治本。治病需除根,不治理根本源頭問題,就不可能消除經濟危機。自1825年英國爆發首次經濟危機以來,世界上就從未擺脱過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一次,且範圍越來越大、危害程度越來越重,現在似乎已成了一個常態化、世界性的疑難雜症或不治之症。究其原因,主要還在於大家應治經濟危機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會治標而不能成功治本。任何問題本身都是陰陽矛盾,是二律背反的兩難問題。囿於問題自身解決問題,根本不正、源頭不清,並且本源差之毫釐,往往末流失之千里,結果必然會“按下葫蘆浮起瓢”,或南轅北轍、或“死灰復燃”,經濟危機反覆出現或週期性爆發也就勢所難免。凡是經濟危機爆發期間,都是矛盾尖鋭突出、利益博弈激烈和問題暴露、亂象叢生之時,只有深入源頭根本,既治標更治本,辯證施治,正本清源,才沒有什麼危機問題不可解決消除的。“為無為,則無不為。”(《老子》第三章)

三是無法追根溯源為最大症結。應治經濟危機不能治本,除了利益調整或“行”的障礙以外,最大最主要的問題還在思想認識或“知”的方面,是大家對經濟危機至今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或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然”就是自然之然,也就相當於老子的道;“所以然”就是本體原因,就是根源。不知道導致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或根源,自然也就不能對症下藥、徹底根除經濟危機。正本清源必須首先追根溯源。人類社會從狩獵經濟到農耕經濟、商業經濟、工業經濟,再到金融經濟、知識經濟等,現今眾多發達國家的經濟現象越來越紛繁交織,經濟關係越來越錯綜複雜,經濟問題及其原因越來越遠離源頭根本。大道至簡,大道無形。缺少有效方法,沒有過河的船或橋,對經濟危機問題及其原因就無法追根溯源。現今治理經濟危機之所以還在盲目試錯,在治本方面實際上仍找不着北而茫然不知所措,就因為不能追根溯源,搞不清造成經濟危機的真正根源。而老子“為道日損”的原始還本即追根溯源方法,能為今人探求經濟危機根源提供寶貴借鑑和有益啟迪。反求諸己、返璞歸真,就能透過危機表象,如經濟衰退、需求不足或產能過剩、泡沫凸顯、企業倒閉、通貨緊縮、大量人員失業、財政惡化、政局動盪、社會恐慌、國際摩擦增多等,在亂象叢生的眾多兩難問題中逐步深入瞭解到危機的根源。“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四十八章)

四是自由放任主義等為理念禍首。經濟危機是現代工業社會(包括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過渡的轉型社會)和市場經濟國家,由於治國理念不正確、國家體制機制不合理尤其是現代國家管理不完善,存在資源配置與財富分配及其相互關係的問題,伴隨生產過剩或泡沫過大(包括兩者兼有)、經濟嚴重失衡,直接因市場機制基本失靈,國家調控部分乃至全部失效,而首先或主要爆發於經濟領域的一種社會危機。其核心實質是國家經濟嚴重失衡,如生產供求嚴重失衡、經濟收支嚴重失衡、虛實經濟嚴重失衡、國際經貿嚴重失衡等。“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和”或“沖和”、“中和”、“協和”、“和諧”就是陰陽平衡、陰陽均衡。任何一個社會生態系統,如一個人、一個家庭、一户企業乃至社會經濟系統、國家系統等,都可看成是一個陰陽統一的道體,體現在德用上都需要保持陰陽平衡(相對平衡、動態平衡)。只要陰陽平衡、尤其是保持結構性平衡,無論怎樣運行變動,都不會出問題;反之,如果陰陽失衡,就會出毛病,發生危機。但平衡不等同於平等,有的平等代表着平衡,有的平等則並不平衡。換言之,有些平衡意味着平等,而有些平衡並不平等。

歐美自由放任主義(包括一些歐洲文藝復興思想、啟蒙運動思想、自然法學派理論、古典自由主義與歐美新自由主義等)對實現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推進現代法制建設和國家發展等做出過重大貢獻;但其反映在國家經濟政治主張上,卻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過分注重市場機制(“看不見的手”)而相對否定政府調控(“看得見的手”),過度強調自由放任而忽視必要的集中監管,把爭取和維護平等當作是建設現代法制與解決社會問題本身,甚至為最高目標價值等(在這一方面,傳統社會主義與自由放任主義可謂兩極相通,具有實質上的殊途同歸、異曲同工)。結果片面自由放任破壞了必要的集中統一,盲求平等則以國家經濟不斷失衡為代價,進而導致經濟危機週期性爆發。自由放任主義等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自由、民主、平等、法制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徵或標誌;但自由、民主也好,平等、法制也罷,都應以陰陽抱一的道體為基本,都不能同平衡、協和的德用相沖突,不應一味地為了民主而民主、為了平等而平等,可以有秩序缺自由,而不可有自由少秩序。當今的經濟危機越來越趨向無解化常態化,當今的思想理念正處於“五百年大變局”中,誰能最先揚棄人治、發展法治(法治的致命弱點在於用權利義務的規範“道體”,去實現利益格局自身的調整“德用”,猶如“自己舉起自己”),建設文治(即“以人為本、創建改協進、法理情並舉、人文化成、文明治國”)國家,誰才能徹底消滅經濟危機,就能對人類文明和世界進步做出新的貢獻。由此也進一步説明,自由、平等不等於和諧、平衡,無為而治與自由放任主義有實質性差異、不可畫等號。

標籤: 無為之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wg0kp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