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什麼是靜江府修築城池圖

什麼是靜江府修築城池圖

刻在廣西桂林市鸚鵡山崖壁上的宋代桂林的城市平面圖,高2.82米,寬2.93米,陰刻單線,詳於城防設施,略於街道坊市。圖四周有單線邊欄,上加橫欄,記宋末四次修築城池的簡況和工料費用,共鐫楷書113行,但無圖題,也沒有修建和刻石的紀年。桂林市在宋代稱“靜江府”,據宋章時發《靜江府修築城池記》所載,參證史籍,可知此圖應稱《靜江府修築城池圖》,刻於鹹淳八年(1272),所繪為自寶祐六年(1258)至鹹淳八年這14年中,為防禦蒙古軍隊進攻,靜江府前後四任官員主持修築城防工事的情況。它是研究桂林城市發展和城防建設發展史的重要史料。

什麼是靜江府修築城池圖

城市佈局

據圖所示,城分內外兩圈。內城即傳為唐李靖創建的桂州城,平面矩形,東、西、南三面各開一門,幹道呈丁字形。府治在東西橫街之北,正門已按宋時州城制度建成下開二門道的雙門。外城為宋至和二年(1055)餘靖創建的靜江府城,其東牆即為內城東牆的延伸,南、北、西三面向外拓展,包內城於內。外城平面也是矩形,南北各一門,東西各二門。外城東臨灕江,其他三面有城壕。

南宋末年的四次拓展是軍事性的,隨河而建,平面不規則。李曾伯任廣南置制使時,在外城依山北接建新城。北至疊彩山、桂嶺一線。包獨秀峯於城內;城內建營寨,城外建羊馬牆和城壕。以後,朱禩孫、趙與霖先後任廣西經略安撫使時,在西城外拓建新城,並沿灕江和南城壕建石牆。最後,在胡穎任經略使時,於新築的北城外連接寶華山、莫家山、粟家山等制高點拓築新城,開挖城壕,城內建營房駐軍;又在西面新城橋頭建月城。經這數次修築,建成北倚諸峯,東臨灕江,重城列塹,樓櫓櫛比的縱深城防體系,共用工近300萬。

城防設施

圖中所繪城防設施類型頗多,大都標出名稱。城牆都是塊石基牆,磚包城身,上有垛口、女牆。城身隔一定距離建外突的馬面,轉角處建弧形墩台,上建開有射孔的平頂建築。馬面上標名“硬樓”,弧形墩台上標名“團樓”。除府治雙門沿用前代傳統梯形木構架門道外,各城門都是磚石拱券門道。甕城為方形,一側開門,正面建開有射孔的單層平頂房,標名“萬人敵”。無甕城的城門外建有影壁,即護門牆。城外壕邊建開有射孔的羊馬牆。城門外壕上建橋,橋分兩段,中間在水中建一小堡,用吊橋連接兩岸,標名“拖板橋”。橋對岸有半圓形橋頭堡,《城池記》中稱為“月城”。月城正中和兩旁都有門,旁門標名“暗門”。沿江泊岸上的矮牆,《城池記》稱之為“護險牆”,牆上的門稱“虎蹲門”。

史料價值

宋代戰事連綿,防守戰術和城防工事較前代有較大發展,這在一些兵書和戰史著作中記述頗詳。此圖所示可為諸書提供形象註釋。如城北展築新城,納制高點於城內,免為敵據的經驗見於北宋曾公亮《武經總要》,羊馬牆雖始見於唐杜佑《通典》,但與大城上下配合,阻敵近城並伏兵出擊的經驗始見於南宋陳規《守城機要》。城防設施中,團樓又稱“敵團”,與甕城、吊橋、暗門同載於《武經總要》。護門牆、護險牆始見於《守城機要》,在此圖中始見其形象和用法。“萬人敵”之名始見於紹熙三年(1192)修六合城的記載,見此圖始知是箭樓的初型。磚砌券洞城門道過去認為始建於元代,據此圖則南宋已在使用。這些都為研究城防建設發展史提供了極重要的史料。

標籤: 靜江 城池 修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q3xq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