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知行合一,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知行合一,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知行合一,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知行合一:

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哲學理論,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內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識,行是指人的實際行為。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認知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人的外在行為是受內在意識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發的善行,所以説知行合一。

止於至善:

意思是處於最完美的境界。止:鄭玄注,止,猶自處也。至:最,極。達到極完美的境界。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説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裏,不可分離。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説: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説,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止於至善出自《禮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譯文:

大學教人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

止於至善”詳解:

何為至善”,簡單地説就是大公無私!仁愛眾生即善,唯德是行的十種品格、品行,就是至善。這個至善,也就是《老子道德經》所闡釋的上善:像水一樣處下不爭,具有水的品格、性格。

這個善的根本,就是指心裏面的修持,十種善德之心要求修養德道者一心一意去實踐,並且做到十善的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愛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藹心、忍耐心、勇猛心。這就是十善心。這十善心也就是上善的基本元素,也就是我們修善所應當立定的腳跟,是止於至善”應當把握的十大方面。這也是禮德的基本成份,他內部所藴含的,就是以禮德為中心的五德能量和品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p0zj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