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人的平均壽命

人的平均壽命

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均壽命略有不同。國家衞健委日前發佈《2017年我國衞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16年的76.5歲提高到76.7歲。

人的平均壽命

影響壽命長短的因素

一、社會經濟條件、衞生醫療水平限制着人們的壽命,所以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期,壽命的長短有着很大的差別;

二、由於體質、遺傳因素、生活條件等個人差異,也使每個人的壽命長短相差懸殊。因此,雖然難以預測具體某個人的壽命有多長,但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計算並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預期每個人出生時平均可存活的年數。這就是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人口平均壽命的意義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及醫療衞生服務水平的指標。公元前歐洲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僅20歲左右,以後持續緩慢地延長,1850年左右達到40歲,即在漫長的近2000年的歷史中終於延長了一倍。按此計算,平均每百年不過增壽一歲而已。這種極其緩慢的增長速度,顯然與古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緩慢有關。

19世紀是一個轉折點,隨着工業化革命,社會生產力的解放,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迅速上升!自1850年以來的100多年內,歐洲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大約增加了三十多歲,按1977年聯合國人口年鑑所示,已達到平均72歲的水平,這同醫療技術的進步和衞生環境的改善是分不開的。特別是抗生素的發現和免疫接種術的應用,撲滅了曾使古代人口大批死亡的各種流行性傳染病(如霍亂、天花、鼠疫等),使得歐洲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在本世紀內以平均每十年的增長達到2.3歲左右的速度,與古代形成鮮明的對照。

人類平均壽命是多少歲?

截至2021年查詢,人類平均壽命是77.3歲(數據統計於2021年)。

科學研究人員認為,人類的壽命正在緩步增長,而且這種增長沒有界限。而且人類的壽命很可能是可以無限增長的,沒有統一的上限標準。

壽命的長短受多種因素影響。先天稟賦的強弱、後天的培養、居住狀況、社會制度、經濟狀況、醫療衞生條件等等都會對人類的壽命產生影響。準確地估算出一個確定的壽命上限是不具備科學依據的。如今,人類壽命的長短正發生着改變,在生理學上壽命已經不再是一個固定的常數,但是它是否還能無限地延伸下去還有待科學研究。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多長?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7.3歲。

平均壽命指某段時間內人羣壽命的平均數,關於人的平均壽命,有一個現象比較普遍,就是無論地域、種族或國家,一般都是女性比男性長壽。2001年中國北京的男性平均壽命為68歲,女性為71歲。中國的一些資料顯示,高齡老人中男女比例也是女多男少。

計算平均餘命的方式一般有兩種,簡約平均餘命和完整平均餘命。 

(1)簡約平均餘命以Ex表示,生存不滿1年的日期不計算在內,將生命表中年齡X歲從X+1歲開始,把以後逐年一直到生命表終極的生存人數(Lw)全部加起來,除以年齡X歲的生存人數(Lx),所得的商即為該年齡X歲的簡約平均餘命。 

(2)完整平均餘命用Ex表示,即將全部可能生存的時期,包括不滿1年的零數,也以近似值計算在內。以上述計算方法,再加上每人平均尚生存半年的數字。

中國平均壽命是多少歲?

2022年1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的《“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顯示2025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達78.3歲。

我國城鄉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5歲提高到2018年的76.4歲。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中國男性平均壽命為73.64歲,中國女性平均壽命為79.43歲,2030年平均年齡有望達到79歲。

平均預期壽命是在一定的年齡別死亡率水平下,活到確切年齡X歲以後,平均還能繼續生存的年數,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民族和地區居民健康水平的一個指標。

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生活質量的高低。社會經濟條件、衞生醫療水平限制着人們的壽命。

所以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期,人類壽命的長短有着很大的差別;同時,由於體質、遺傳因素、生活條件等個人差異,也使每個人的壽命長短相差懸殊。

如果將中國當代人均GDP值拉一條曲線,同時也把近60年的人均預期壽命值畫一條曲線,二者都是從西南向東北攀升,經濟收入與國民預期壽命值之間存在某種關係。

在不考慮遺傳、教育、醫療、環境等因素的前提下,根據人均GDP和人均預期壽命兩相數據,可以預期的是,中國居民在人均收入有較大增長潛力的情況下,人均預期壽命可以繼續增加。

標籤: 平均壽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gl2nz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