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己之所不安,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己之所不安,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施:加,給予。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己之所不安,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己之所不安,勿施於人

成語發音:jǐ zhī suǒ bù ān,wù shī yú rén

成語解釋:施:加,給予。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成語出處:春秋·齊·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於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於人。”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主語、賓語、分句;用於勸誡人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查看更多己之所不安,勿施於人的近義詞>>



己所欲,亦勿施於人什麼意思?

意思是:即使是你想要的東西或想做的事,也不能強加給別人。

出處:《論語·顏淵》

原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説:“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裏也沒人怨恨(自己)。”仲弓説:“我雖然笨,但一定照您的話去做。”

反義詞:己之所不安,勿施於人    

[成語解釋]施:加,給予。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典故出處]春秋·齊·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於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於人。”

譯文:考慮恕道,就是想着比照自己,自己所不接受的,不要施加於他人。

[近義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主語、賓語、分句;用於勸誡人

[成語結構]複句式

[產生年代]古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成語出處及詳細詞語解釋

注音一式 ㄐㄧˇ ㄙㄨㄛˇ ㄅㄨˋ ㄩˋ , ㄨˋ ㄕ ㄩˊ ㄖㄣˊ 漢語拼音 jǐ suǒ bù yù wù shī yú rén 同義詞 己所不欲,勿加諸人 己所不欲,勿加於人 己所不安,勿施於人 出處 《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論語˙衞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一折:「待驅兵領將,積草屯糧,平白地要把鄰邦困,可不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戰國·魯·屍佼《屍子》上卷:「恕者,以身為度者也。己所不欲,勿加諸人。」 釋義 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欲:想要,希望;加:給予。 例句 同一不知,在卑人則毫無忿懟,在郡主則視若寇仇,恐亦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之恕道也。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 用法 主謂式;作主語、賓語、分句;用於勸戒之語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舉例解釋。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人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類的。如果你想結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種什麼因,收什麼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後都會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説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説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國民間常説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

為什麼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種下什麼,收穫的就是什麼。

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

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而且,進一步説,你所釋放出來的每一種思想的後果,都會回報到自己身上。因為你對其他人的所有行為,以及你對其他人的思想,都經由自我暗示的原則,而全部記錄在你的潛意識中,這些行為和思想的性質會修正你自己的個性,而你的個性相當於是一個磁場,把和你個性相同的人或情況吸引到你身邊。

確切地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文明。一個人真正成為文明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這是很高很難做到的要求,所以我們目前的社會總是在反覆提倡「精神文明建設」。

我國產生過眾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賢,「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立立人」和「己達達人」的崇高典範。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和塗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裏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於是他告別了妻子,率領27萬治水羣眾,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工作。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的奮戰,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之後,在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謠: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為民解災難。

實地觀測搞調查,團結勤快聽意見。

三過家門而不入,廢寢忘食瀝肝膽。

河道疏通水患滅,灌溉農田萬民歡。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誇口説:「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説:「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這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這兩個故事來看,白圭只為自己着想,不為別人着想,這種「己所不欲,要施於人」的錯誤思想,是難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災害,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災害。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欽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這種替別人着想的道德情懷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也有着廣泛的影響。據説國際紅十字會總部裏,就懸掛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語錄,體現了人類對美好人際關係的嚮往。

中國有句俗語:「人和萬事興」。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實現「人和」的潤滑劑。願我們所有的炎黃子孫,都能時時處處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燦爛文明之花,開得更加豔麗芳香。這一點推廣開來,對於整個社會,意義是很了不得的,那樣就經由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實現了全球的和諧、共榮。

標籤: 勿施於人 不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d1dyl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