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什麼是聯結-認知理論

什麼是聯結-認知理論

聯結理論和認知理論相結合的一種學習理論。聯結理論和認知理論之所以形成對立,是由於各家要用自己的理論作為對學習唯一全面的解釋,但若作為部分的説明,則兩種理論並不是互不相容的,學習有各種不同的類型,對不同類型的學習可以用不同的理論來説明,同一類型的學習也可以含有可由兩種原理解釋的因素。

什麼是聯結-認知理論

E.L.桑代克的聯結理論起初是不考慮理解的因素的,但到了晚期,他發現了相屬性原則,按此原則,如果一個反應對於某一情境有相屬的關係,它們之間的聯結就容易形成。再如一個反應的後效對其所加強的聯結有相屬關係,那麼加強的效果也比較好。他舉例説,如果我們閲讀一個句子:“約翰是屠户,亨利是木匠,……”以後回憶起來,“約翰”和“屠户”,“亨利”和“木匠”這兩對聯結保持得好些,而不會把“屠户”同“亨利”聯結起來,雖然單從距離來看,“屠户”與“亨利”更為接近。這是因為“約翰”作為主語同“屠户”作為謂語有相屬的關係,而前一句的末尾同後一句的開端之間則沒有相屬的關係。桑代克沒有給出相屬性的明確的定義,僅意味着“內在的”或“合理的”關係,承認這種關係起作用。很明顯,這也就是承認在聯結形成中可以含有理解的因素,因而有人説他是對格式塔派作了讓步。

另一方面,格式塔派也並不否認機體的行為是由一定的刺激所引起,不過他們認為機體不是徑直地對外界環境作反應,而是按照所知覺的、所理解的環境作出反應。K.科夫卡用“地理環境”表示現實的外界環境,用“行為環境”表示機體所知覺的、所理解的環境,後者決定機體的行為。他基本上還是承認行為是由刺激所引起,不過中間加了一層媒介罷了,其實這同承認有中介變量的聯結理論差別並不很大。

W.克勒在晚年對頓悟的作用也不像早期那樣持絕對的態度。1959年他寫了下面一些話:當靈長類動物試圖解決一個問題時,它們的行為常顯示出它們是在覺察到某一重要的關係。但是當它們利用這種“頓悟”而能夠解決問題時,這種成就可不可以稱作頓悟式解決問題呢?不能。──若是説那個重要關係的顯露也是由於頓悟之故,這一點全然是不清楚的。在某一情境中,我們或猿猴可以覺察到許多的關係。如果在某一時刻,我們或猿猴能夠注意到那個正確的關係,這可能是出於多種原因,其中有的原因同頓悟毫不相干。因此,若把整個過程都稱作“頓悟式解決的問題,那是會導致錯誤的”。

聯結理論和認知理論的協調在E.托爾曼和R.M.加涅兩人的學説中得到體現。

托爾曼基本上屬於行為主義一派,因為他拒絕把主觀現象當作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但他和其他行為主義者不同,他主張行為應被理解為整體行為,不應分解為分子行為。行為作為整體就必然具有目的性,所以他把自己的學説稱為目的性行為主義。他認為機體為了達成目的就必須採取一定的手段,在學習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弄清什麼手段可以達到什麼目的,或者説,必須弄清手段和目的的關係。再則是在複雜的情境中,通往目的的手段可能不限於一種。而是有可供選擇的數種手段。機體不僅要學會選擇最簡便易行的手段,而且在這種手段發生障礙時要善於選擇其次的手段。如果一個複雜的情境包括若干環節,那麼在每一環節的開頭,機體都必須作出選擇,這叫做選擇點。在選擇點上機體所依靠的是符號的指引,因此托爾曼關於學習的理論稱作符號學習論。按照這一理論,學習者所學會的決不是一套動作模式,而是在遵循一系列指向目標的符號,是在弄清道路,或者用他自己的話説,是在學會一種認知地圖。他這樣來説明學習,很明顯是站在了認知理論的一邊。他所主張的認知,並不是觀念上的認知,不涉及主觀意識。在他看來,認知表現於對目的或手段的期待,而期待就是機體內部所作的調整,不需要有意念或主觀的東西摻雜進來,由此而保持他的行為主義本色。至於正確反應被選定並得到鞏固,他認為不是由於強化,而是由於得到證實。就是説,如果所期待的東西被證實了,所採取的手段就被選定,以後就會被重複採用。這樣的解釋自然屬於認知的範疇。

托爾曼的符號學習論既含有格式塔派的影響,也含有聯結的因素。在他的學説裏,符號所起的作用,不是直接引起一個反應,而是引起一個期待,通過期待再決定下一步的反應。他認為,學習就是把對於一個特定的(符號、意味之物和意味着的手段-結局-關係)整體的期待樹立起來的過程,這個整體是一個單一的動力單元,可以稱之為符號-格式塔。這裏,他連“格式塔”這個名稱都接受過來了。作為符號的刺激物,不論它能喚起什麼,它和符號必然有過聯繫。

加涅是一位比較近期的理論家。他的學習論也着重認知模式。他的認知模式主要利用現代信息論原理,模式包括信息的輸入、編碼、儲存、恢復、直到反應的發生,其中有8個要項,即①預期定向:這是一種“執行控制過程”,起着指導學習中其他過程的作用;

(2)選擇性的知覺:使信息中的重要特點突出,並在知覺上編碼;

(3)預習:即短期記憶階段中新信息和舊知識發生聯繫;

(4)編碼:把新學的東西轉換為意象、概念或命題儲入長期記憶;

(5)恢復:通過搜尋,將長期記憶中的材料再現於短期記憶中,使其有助於新的學習或反應;

(6)概括:也就是學習的遷移,使獲得的知識在新情境中再現;

(7)反應的出現:記憶中的信息內容轉化到作業中來;

(8)反饋:學習行為的完成所提供的積極反饋有強化作用。

加涅的學習模式在處理信息時,過去學會的知識技能起着重要作用。他認為,每一學習行為都牽涉到許多內在過程,一部分輸入的內容從記憶中再現出來,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以前的學習。這就是説,智力的發展是習得的知識技能積累的結果。從這一觀點出發,他提出認知發展的層次説。學習的層次系統是一套有組織的智力或作業技能。知識、技能可分為水平不同的層次,每一層次都以下一層次為基礎,各級層次的知識、技能排列起來可構成金字塔形,塔尖越高,認知模式的水平就越高。知識、技能是可以培養的,因此,學生的認知能力水平可以在教師的培養下提高。而知識、技能的積累必然包含有聯結的形成,所以加涅的學説也是認知與聯結相結合的學説。

聯結理論和認知理論這兩種現代學説皆有其歷史淵源。聯結理論的先行者是英國17~19世紀的聯想主義。認知理論則繼承了18世紀德國哲學家I.康德的先驗的理性範疇的傳統。這兩個流派從一開始就是對立的。但近年來漸有調和融合的趨勢。

參考書目

E. R. Hilgard and G. H. Bower, Theories of Learning,4th ed.,Prentice-Hall,Englewocd Cliffs,New Jersey,1975.

é,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2nd ed.,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York,1970.

標籤: 聯結 理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d14nm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