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中外文化差異

中外文化差異

中外文化的差異體現在多個方面,無論是飲食,語言,思維方式等方面,不同國家都有着不一樣的文化。

中外文化差異

例如:

1、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於冷食,而中國人習慣一日三餐吃熱食或者是熟食。就像在喝水的選擇上也是一樣,西方人習慣喝加了冰塊的涼水,而中國人更喜歡熱水或者是涼白開。

2、西方的生活傾向於獨立生活,而中國人自古就是集體生活。

3、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間。而中國老人則是幫家裏的兒女帶孩子,撫養第三代,一生都奉獻給了孩子們。

4、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圍繞着孩子展開,孩子是重心。而西方家庭對於孩子放得沒有那麼重,在18歲後還會要求孩子一個人生活。中國則是子嗣問題自古就是傳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5、我們的東方文化一直講究和諧的觀念,主要表現在人與人以和為貴,人與自然以順應為主,主張合乎天道,孟子也提出,人類的很多活動應該在不影響自然的前提下進行。所以,在這種觀念下,古往今來的很多人也願意依附自然,比較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西方的文化觀念則比較注重理性,主張從本源出發,要從根本上認識世界,要善於運用理性的思維來對世界進行積極的改變,所以,西方的思維更多着重在改造世界並使其適應人類方面。



中西方文化差異舉例5個

1、飲食

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於冷食,而中國人習慣一日三餐吃熱食或者是熟食。就像在喝水的選擇上也是一樣,西方人習慣喝加了冰塊的涼水,而中國人更喜歡熱水或者是涼白開。

2、天氣

西方人的心情會受到天氣的影響,但是天氣對於中國人的影響不大。這一點,可能是個誤區了。惡劣的天氣對於中國人心情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的,對於一些室外的工作也會造成麻煩。

3、生活

西方的生活傾向於獨立生活,而中國人自古就是集體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

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間。而中國老人則是幫家裏的兒女帶孩子,撫養第三代,一生都奉獻給了孩子們。

5、孩子

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圍繞着孩子展開,孩子是重心。而西方家庭對於孩子放得沒有那麼重,在18歲後還會要求孩子一個人生活。中國則是子嗣問題自古就是傳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擴展資料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交流的途徑多種多樣,如政府使節、留學學生、宗教、商業與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戰爭與俘虜,也曾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

中國從春秋戰國開始,已經開始了文化交流的進程,隨着時代的發展,這種交流日益加深,最終成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一部分。

在現代,這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日益加深的時代,文化的軟實力作用越加突出,在國際競爭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中外雙方相互受益。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差異的不同點有哪些?

中外文化差異的不同點:

1、中外飲食文化的差異

中國人注重色香味俱全,菜色、烹飪手法五花八門;老外注重理性飲食,不論口感,講究攝取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中國人重視“吃”到了極致,推崇美味的食物,樂於分享烹調,“吃”這件事不僅是維持身體所需,更深入到健康問題,古人就有“藥補不如食補”的認識;西方理念中,食物是用來充飢的,只要保證足夠營養攝入,吃什麼都一樣,快餐漢堡文化顯而易見。

2、中外教育文化的差異

中國教育是灌輸式的,注重知識鞏固和熟練掌握,達到“精深”;外國注重培養學生創造力,靈活應用知識,達到“廣博”。中國式的教育首先是灌輸式的,汲取前人的無數經驗灌輸到學生腦海裏,用理論指導實踐;外國教育多受自由文化的薰陶,從小培養學生的實踐分析能力,老師充當引導者,帶領學生共同解決問題。

3、中外禮儀文化的差異

中國人跟朋友打招呼,愛寒暄“吃飯了嗎”;老外跟朋友打招呼多數以抬頭望望天,“今天天氣不錯?”,忌諱回答私人問題。雖然都是顯而易見的話題,然而外國人常認為,中國式的打招呼是在刺探別人的隱私,是不禮貌的行為,這就是禮儀文化的差異。

中外文化差異

一、文化與語言

人類學家泰勒(E.B Tylor)在《原始文化》一書中説到:“文化是一種複雜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們做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語言是一種特定文化中基本和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文化有着本質和不可替代的影響,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和文化傳播的媒介。語言不能脱離社會文化而存在,任何語言都是某種社會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會內涵,這便是語言的文化功能。

二、中外文化差異

1. 思維方式差異。中國人主要藉助直覺、想象、靈感等形式來表達思維,屬於抽象思維;西方人則依靠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來思維,屬於具體思維。西方人的思維特點就是精確和直接,而中國人則是拐彎抹角,經常是“千呼萬喚始出來”。

2. 心態文化差異。在價值觀念上,中國人奉行的是集體主義,即個人價值的實現在於他對社會做出的貢獻;但在英語文化裏,一個人的價值的大小在於他獲得的“自我完善”。在審美觀念上,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審美取向。

3. 習俗文化差異。在中國人看來是日常生活的小事,對西方人來説卻是自己的隱私。他們尤其對於婚戀、年齡、宗教信仰、經濟狀況等均採取迴避的態度。

4. 宗教迷信差異。西方教堂裏的神是以一種血淋淋的、受苦受難的形象出現的。那實則是人的化身,是人的苦難、思想的化身。而中國廟宇裏的神才是真神。西方人進教堂是為了解脱精神上的苦難,中國人進廟宇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苦難。

5. 飲食文化差異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

三、文化差異導入教學的方法

1. 交際法。為學生設置一些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其體驗所學語言在生活中的運用。如:分組編對話或情景表演等。

2. 觀摩法。可以通過讓學生閲讀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誌,觀看原版電影、錄像、戲劇或教授學生英文歌曲等方法瞭解中外文化差異。

3. 穿插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見縫插針地教授一些有關的知識,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了解中外文化差異。

4. 對比法。教師通過中英兩種語言的直接對比,讓學生形象地瞭解兩種語言用法的區別。如:漢語説“大海撈針”,英語是: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hay (草垛中找針)。

5. 主題法。根據教學內容,選定一個主題,圍繞主題找出相關的文化信息介紹給學生。如飲食文化,介紹中西飲食觀念、飲食方式、餐桌禮儀等方面的異同。

四、文化導入的原則

1. 循序漸進原則。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教材的內容,適時適量,循序漸進地融文化教學於整體教學之中。

2. 關聯性原則。即要求文化導入內容與學生所學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內容密切相關,並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語言交際能力。 

3. 對比性原則。文化差異是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通過直接對比,避免交際中文化遷移帶來的失誤,使學生的表達更加得體。

4. 尊重雙方民族文化原則 。在學習英語的全過程中都必須尊重和創造性地使用講英語民族的文化傳統,這樣才能保證理解的準確性和通過遣詞造句來表達思想的地道性。

5. 介紹主流文化原則。每個國家因地區和人們的社會地位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文化,教師應教授主流文化。

6. 趣味性原則。教師應採用不同有趣的方法來使學生有興趣瞭解不同的文化。

標籤: 文化差異 中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8ydgg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