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上之所好,下必從之是什麼意思?

上之所好,下必從之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好:喜愛。在上的人喜歡什麼,在下的人就一定會跟着做

上之所好,下必從之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上之所好,下必從之

成語發音:shàng zhī suǒ hào,xià bì cóng zhī

成語解釋:好:喜愛。在上的人喜歡什麼,在下的人就一定會跟着做

成語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成語繁體:上之所好,下必従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上行下效 查看更多上之所好,下必從之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北史·李彪傳》:“夫上之所好,下必從之。故越王好勇而士多輕死,楚王好瘠而國有飢人。”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意思是:指上行下效,影響深重,即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出自《禮記·緇衣》。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最近在看《清平樂》,書和電視同步,獲益匪淺。其中“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讓我感悟最深。

《清平樂》講的是帝王如何治理天下,如何才能能讓百姓安樂,朝臣和諧。

在這部電視劇裏,以皇后為主的嬪妃們厲行節儉,完全不因自己的喜好而讓後宮、民間上行下效,哄抬物價。

張娘子在劇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妃子,任性胡鬧而且得寵,這給有些人提供了作惡的機會,賈婆婆、許蘭苕之流,不就是依附皇帝對張娘子的寵愛,一步步做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宮斗的目的不外乎爭寵,爭寵是為了得到更大的權利和更多的利益。宮廷如此,現實呢?不也如此嗎?

生活中,羨慕身居高位、豪商富賈、成功人士的人不少,許多人喜歡效仿他們的生活方式,並以此為榮。

殊不知,這樣一種無聲的羨豔和效仿,在政界,會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製造出諸多事端;在生活中,會形成攀比之風,從而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向上或者嚮往優裕富足並不是壞事,但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如果心思不正,動機不純,那就會朝着嫉妒記恨和惡意競爭發展。

一個人,“意難平”的時候,往往會生出許多煩惱,煩惱得不到正確合理處置和發泄,便會在心裏抑積,久而久之,就會做出一些極端甚至悖理的行為。

執政者如此,管理者如此,為人處世亦如此。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上位的人喜歡什麼,在下位的人喜歡的程度就一定會超過他們。

出自: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原文:

夫人之慕名,如水趨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陛下若取士以德行為先,文藝為末,則多士雷奔,四方風動矣!

譯文:

人們羨慕聲名的本性,就像水必然向下流一樣,在上位的人喜歡什麼,在下位的人喜歡的程度就一定會超過他們。陛下如果選拔人才,首先考慮道德品行,寫作技巧只放在末位,則眾多的士人就會雷厲風行地修養德行,四方就會聞風響應。

作品介紹:

《資治通鑑》(常簡作《通鑑》),是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十六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裏,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三百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意思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解釋

1、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指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指上行下效,影響深重。

2、出處:《禮記·緇衣》。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什麼意思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表達的是什麼

1、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指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指上行下效,影響深重。

2、基本解釋:

上:居上位的人;好:愛好;甚:更厲害。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指上行下效,影響深重。

示例:人之慕名,如水趨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資治通鑑·唐紀·高宗上元二年》。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什麼意思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指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指上行下效,影響深重。

拼音:shàng yǒu suǒ hào xià bì shèn yān

【解釋】: 上:居上位的人,好:愛好,甚:更厲害,是程度上超過、更加嚴重的意思。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指上行下效,影響深重。

擴展資料

典故

戰國時代,有個小諸侯國滕國的國君滕定公死了,太子請他的老師然友到孟子那裏去請教喪事該怎麼辦。孟子認為應當實行三年的喪禮,以盡孝道。然友回國把孟子的意見轉告了太子,太子決定照辦。

但是滕國的宗室百官都不贊成,因為他們認為魯國和本國的先君都沒實行過這種喪禮,這樣做是違背了祖宗的規矩。太子又讓然友去問孟子。孟子説:“這事不必求教他人。孔子就説過:‘君主死了,太子把政務交給太宰,一心守孝,他只喝粥,臉色深黑,一到孝子的位子上就哭,孝子一帶頭,大小官員沒有不跟着致哀的。’

這就是説‘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的德行就像風,小人的德行就像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這件事完全取決於太子本人。”於是太子為定公守喪五個月,到下葬那天,太子表現得非常悲痛,給前來弔喪的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標籤: 下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80dkx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