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的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的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里仁》。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的

《論語·里仁篇》本篇是《論語》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內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係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範疇、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意思是:孔子説:“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出自《論語·里仁篇》本篇是《論語》的第四篇,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範疇、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又名《論》。

具體含義:指認為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

擴展資料:

解讀:

出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心思想的存在。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做什麼不做什麼君子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君子轉物。

君子:像這種君子與小人截然二分並且完全對立的説法,在《論語》多次見到。事實上,我們所見的幾乎都是二者之間的人。因此,在理解時,要有“動態人生”的觀點。

就是把“君子”視為“立志或努力成為”君子的人,小人則是“無心或放棄成為”君子的人。只有這樣理解,才可進而主張:君子若是懈怠,可能淪為小人。小人若是上進,可能改頭換面。

如此一來,孔子的教育工作才有實質的作用與效果可言。小人以外在的東西作標準、作參照,並且主要以利來衡量,其行事時不按義、不按該與不該。而按有利沒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轉。

君子行事因為按“義以為質”,所以能做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可處有,可處無”“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正由於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內心標準——義。

所以能夠“泰而不驕”“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等等差別,都源於行事時這一點用心的不同,而君子小人立分。

相關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

即《詩》《書》《禮》《樂》《易傳》《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

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着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

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註釋:

①喻:通曉,明白。

翻譯:

孔子説:“君子懂得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

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具體含義:

指認為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

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所得是否合於義,以義為原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這種義利觀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小人喻於利上一句是什麼

“小人喻於利”上一句是什麼“君子喻於義”,這句話喻指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里仁》,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義,而小人懂得的只有利益。

這句話告訴我們可以對君子講道義,但只能對小人講利益。君子懂義,則可以談論道義。小人只知道利益,對其談道義,無異於對牛彈琴。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在於君子重於道德,而小人則偏於私利。君子與小人,是志向的差別,根本上是修養的差別,心理素質的差別。

在當今社會,“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也被很多人當作是警世名言,許多人也都用這句話來約束自己的為人處世。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敍事體為輔,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擴展資料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孔子在易學中明確提出了“美在其中”“見仁見智”等著名美學命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在易宗基礎上提出了美宗——陽剛、陰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認為“陰陽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謂是美學之宗”。

關於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故事

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門下有一個食客叫馮諼。有一次孟嘗君叫他去薛地討債,馮諼問:“收完後買什麼東西給您呢?”孟嘗君回答説:“我缺什麼你就買什麼吧!”馮諼來到薛地,把債户召集起來説:“孟嘗君不要還債了。”

債户們喜出望外,把債據全部燒掉了。馮諼趕着馬車回來了,孟嘗君問他:“怎麼樣?”馮諼回答:“全部收完。”“買什麼東西回來了?”馮諼回答:“您叫我買您沒有的東西,珍珠、寶貝、馬匹、美女您有的是,所缺的就是一個‘義’字,所以我給您買了一個‘義’字回來了。”

接着,把燒燬債據的事説了,孟嘗君聽了非常生氣,但也無法挽回了。時隔一年,孟嘗君遭了大難,被免去了相國的職務,只好遷居到薛地去。到那裏後,看見百姓們歡迎。孟嘗君非常感動,對縫宣説:“你給我買的‘義’字,今天我才看見呀!”

擴展資料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出自《論語·里仁》。

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

出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心思想的存在。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做什麼不做什麼君子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君子轉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6wnq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