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在山西河北交界的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在山西河北交界的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在山西、河北交界的(平型關)取得全面抗戰以來對日本侵略軍的首次大捷。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役)是1937年9月中旬,中共八路軍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由第115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在山西河北交界的


抗日戰爭第一槍是在哪裏打響的?

原創  賈祝文 2020-07-29 18:32:33

                                    是誰,在哪裏打響八路軍抗日作戰的第一槍

1937年9月八路軍115師挺進山西靈丘,沙飛攝影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打破 “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神話的平型關伏擊戰,取得了八路軍對日作戰的首次大捷,但平型關卻不是八路軍打晌八年抗戰第一槍的地方。

打響八路軍抗日作戰第一槍的,也不是115師的步兵將士,而是與佔領倒馬關日軍作戰的115師騎兵營前衞連連長範昌標和他所率的全連官兵。

紅軍紅一軍團騎兵一連連長、八路軍115師騎兵營二連連長範昌標在延安

倒馬關何所在?範昌標何許人?八路軍抗日作戰第一槍何以在平型關以東一百三十多裏的倒馬關由115師騎兵營前衞連連長範昌標率部打響?若知其詳,須從中國工農紅軍紅一軍團偵察科的組建説起。

1934年6月,紅軍長征出發前,紅一軍團五團團長兼政委劉忠調到新組建的紅一軍團偵察科任科長。偵察科組建時,除了抽調優秀的偵察、作戰參謀人員外,還將有三十多名隊員的軍團便衣偵察隊歸屬偵察科直接指揮。範昌標,這位1912年出生、1930年參加紅軍、經歷了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作戰的福建長汀人,時任紅一軍團便衣偵察隊副隊長。

長征開始後,範昌標隨劉忠率領的中央紅軍紅一軍團偵察部隊走在紅軍長征的最前面,範昌標所在的便衣偵察隊則是中央紅軍前鋒部隊的尖兵,他們不僅喬裝各種身份,突前蹈險,冒生死之危探路、偵敵、蒐集情報,還經常身陷與敵狹路相逢的險境出生入死,而且在部隊面臨艱險危急作戰時,還要以戰鬥骨幹身份參加“敢死隊”的突擊作戰。1935年1月突破烏江時,範昌標因作戰勇敢且水性好而參加了搶渡突擊隊。他潛水過江,與突擊隊勇士們孤軍奮戰,奪取敵碉堡,擊斃敵營長,佔領了渡口陣地,為紅軍突破烏江天險立下殊功。

紅軍搶渡烏江圖

其後,在搶渡大渡河的戰役中,範昌標再次創造了勇略超羣的戰鬥傳奇。渡河前,為掩護紅軍主力於安順場及瀘定橋搶渡,紅一軍團參謀長左權率紅軍第二先遣隊先行出發,經瀘沽、越嶲城、曬經關,往搶佔大渡河大樹堡渡口,以吸引、鉗制安順場、瀘定橋等防守大渡河之敵。劉忠率領紅一軍團便衣偵察隊和紅二師偵察連組成的尖兵隊於1935年5月16日進至瀘沽。由瀘沽到越嶲城有一極其險要的小相嶺隘口。隘口必經之處有座吊橋,由川軍劉文輝一個排把守,可謂一橋通關,橋阻路斷。為成功奪取隘口吊橋,劉忠親率範昌標及便衣隊10名戰士,在當地一位採藥老人的引導下,翻山鑽溝,攀登峭壁,繞到了小相嶺隘口吊橋敵哨所附近。乘敵不備僅有一名敵兵守橋之機,範昌標帶兩名戰士隱蔽接近橋頭敵兵,突然衝出將之扼頸制服。隨即,範昌標與一班長陳勝忠帶隊衝進敵哨所,將守隘口整排敵軍悉數俘獲,一舉控制了吊橋和隘口。

奪取小相嶺隘口後,劉忠率部大張聲勢,一鼓作氣,威逼防守越嶲城的川軍一個營棄城潰逃。繼之,為奪取曬經關到大樹堡途中另一易守難攻的必經關口,劉忠與範昌標等尖兵隊戰土換上繳獲的川軍服裝,帶上被俘的小相嶺川軍排長直撲關口。不料,快到關口時,突然與十餘人的川軍便衣隊狹路遭遇。危急之中,為不驚動守關之敵,劉忠和範昌標面對敵便衣隊槍口無懼不畏,沉着應對,不僅使敵便衣隊誤以為遇到了自己人,還主動帶路上到關口。劉忠和範昌標率便衣隊憑智靠勇,奇襲成功,將敵便衣隊及守關的一個班敵軍全部俘獲,一槍未放地奪取了這個號稱“一夫當關,萬軍莫過”的絕地關口。

長征途中,範昌標參加了中央紅軍突破四道封鎖線、搶渡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過彝民區、強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通過大草地、突破臘子口、惡戰吳起鎮等重大戰役,而且還帶隊三過草地,執行和完成了護送毛主席、接應朱總司令等艱鉅而光榮的任務。

1935年10月吳起鎮戰役前後,紅軍繳獲了一批戰馬,紅一軍團偵察部隊組建起了騎兵偵察連。11月,騎兵偵察連擴編為騎兵營,範昌標任騎兵營一連連長。

1936年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前,受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陝北紅軍的委託,範昌標率騎兵一連帶着毛主席給朱德、賀龍的親筆信和食品、衣物等,先後到甘肅靜寧、會寧二地,迎接紅二、紅四方面軍。

1936年上半年,紅一軍團騎兵營隨中央紅軍渡黃河東征期間,擴編為騎兵團。

1936年7月,紅一軍團騎兵團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特別支隊(騎兵部隊),劉忠為特別支隊司令員兼政委。

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時,紅軍各軍團騎兵部隊,都縮編為騎兵營,原紅一軍團騎兵團改編為115師騎兵營,範昌標任騎兵營二連連長。

1937年8月22日,騎兵營隨115師經山西開赴華北抗日前線。為保證平型關作戰的側翼安全,騎兵營奉命進至平型關以東的山西、河北交界地區,於9月22日到達河北唐縣葦子村。9月23日劉雲彪營長接師部急電,命令騎兵營務於9月24日早8時到達戰略要地倒馬關佈防。

山西靈丘平型關及河北唐縣倒馬關、淶源縣城位置圖

倒馬關戰國時稱鴻上關,漢時稱常山關,相傳宋朝楊六郎於此率軍作戰時,因山路險峻,乘騎為之倒,所以又被稱倒馬關。倒馬關是控扼河北平原西入晉北古道“靈丘道”的重要關口,自其關西往可達靈丘和平型關,循唐河谷道南下則出太行抵中山(今河北定州)。倒馬關與居庸關、紫荊關並稱明長城“內三關”, 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倒馬關西距平型關130餘里,北往淶源縣城近百里,與淶源縣城西40裏的驛馬嶺構成了南北二個控扼西通平型關的險隘關要。其時,搶佔倒馬關的騎兵營和搶佔驛馬嶺的115師獨立團共同擔負平型關戰場東部側翼牽制日軍、打援阻敵的戰防重任。

倒馬關分上城、下城,谷中為現存的下城,山上的原上城早已廢

騎兵營所在唐縣葦子村距倒馬關雖僅30多裏,但途中皆為僅容單騎行走的羊腸山路,不便騎兵急行軍。9月23日下午,騎兵營劉雲彪營長以二連為前衞連,各連相繼向倒馬關進發。範昌標率領二連連夜摸黑牽馬跋涉,終於按指定時限,於24日早7時抵達倒馬關。倒馬關關城分上、下二城,山下為下城,山上為上城。時上城早已廢,只餘部分露出地面的殘破城基。範昌標率二連趕至倒馬關時,卻發現倒馬關上城已被日軍佔領。

範昌標命令全連下馬隱蔽,準備攻擊上城日軍的同時,將倒馬關敵情火速報告營長劉雲彪。劉營長將敵情上報師部後,按林彪師長命令,即令範昌標率二連攻擊關上日軍,務必奪回倒馬關。

其時,佔領倒馬關上城的有十多名日兵,另有100餘日兵正由長城北坡向上城攀爬。敵情緊急,刻不容緩,範昌標隨即作出戰鬥佈署,其親率兩個排正面攻擊上城,命副連長李盛才帶一個排從倒馬關下城東面繞過,迂迴關後包抄敵人,一定要在北坡敵軍未攀上長城時奪取上城陣地。緊接着,隨着範昌標一聲槍響號令,二連二個排開始向上城日軍發起迅猛攻擊,並率先佔領了上城東側陣地。與此同時,劉營長命騎兵營另一連隊疾往搶佔倒馬關上城旁制高點,以阻擊正沿上城北坡登攀的日軍。

擔任正面攻擊上城主攻任務的二連兩個排,在範昌標帶領下,在佔領上城東側陣地後,持續攻擊,猛打錳衝,又奪取了上城中間工事。退守上城西側工事的日兵,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蓋槍,哇啦哇啦吼叫着,不斷向佔領上城中間工事的二連戰士射擊,以掩護正在從長城北坡往上攀登的日軍援兵。範昌標知戰機稍縱即失,乘北坡日兵尚未攀近上城,隨即下令向上城西側據險抵抗的日兵發起攻擊。一排長劉崇志不畏敵人囂張氣熖,奮勇當先,帶領戰士冒着日兵密集槍彈衝鋒時,不幸被敵擊中犧牲。二連戰士殺紅了眼,前赴後繼,毫不畏懼,終於將上城西側日軍工事攻下。至此,騎兵營佔領了倒馬關上城全部陣地,轉而阻擊沿北坡衝上來的日軍。

範昌標帶領二個排攻擊上城日軍的同時,劉雲彪營長已令佔領倒馬關旁制高點的連隊不斷向北坡上的日軍射擊。北坡日軍見上城失守,非不退去,反而集中火力,不斷向上城發起瘋狂衝鋒。戰鬥異常激烈之際,騎兵營偵察班長劉雲賜瞄準敵人一指揮官,將之一槍斃命。敵勢稍挫,但仍頑強向上城攻擊。

日軍有恃無恐,以為遇到的還是那些交戰未幾便逃之夭夭的對手。然而,日軍所料不及的是,此次面臨的對手,是日軍從未交戰過的,班、排長以上基本都是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徵的紅軍戰士。騎兵營戰士連續打退敵人多次衝鋒,但因裝備差且彈藥有限,已上刺刀準備與敵肉搏。戰鬥白熱化之際。北坡敵人背後突發槍聲,原來二連副連長李盛才所帶一個排已從關東迂迴過去,佔領了唐河北岸山坡的高地,使倒馬關北坡日軍陷入三面受敵的不利局面。劉雲彪營長隨即指揮全營發起攻擊。日軍見勢,唯恐被全殲,才不得已棄戰而逃。

倒馬關之戰,115師騎兵營斃敵20餘,傷敵40多。騎兵營犧牲4人,傷6人。

騎兵營於24日早8時在倒馬關打響後, 115師獨立團尖兵排於24日中午在驛馬嶺之西的腰站與日軍小股騎兵遭遇。日騎兵被打死二名後退走。發現驛馬嶺已被日軍佔領,楊成武團長指揮獨立團各營於24日下午4時,分別進入驛馬嶺西側的腰站陣地和通往廣靈及淶源的三山鎮陣地。25日拂曉平型關伏擊戰打響後,獨立團於25日早7時左右,也打響了攻打驛馬嶺及阻擊淶源和廣靈日軍援兵的戰鬥。

論作戰規模及殲敵戰果,115師騎兵營的倒馬關之戰遠不及平型關伏擊戰和驛馬嶺阻擊戰。但是,在作戰時間上,9月24日早8時騎兵營前衞連範昌標連長率二連官兵率先打響的倒馬關之戰,卻是八路軍打響的抗日作戰第一槍。

倒馬關之戰,拉開了平型關大捷的序幕,打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八年抗日戰爭的第一槍,取得了八路軍對侵華日軍首戰首勝的首個戰例。多年後,曾擔任115師騎兵營副營長的李鍾奇將軍賦詩紀念倒馬關戰鬥:

盧溝烽火連中原,抗日首戰平型關。

自古兵家爭要地,鐵騎飛馳倒馬關。

孤軍浴血戰猶酣,六郎碑前敵膽寒。

莫道我比先賢勇,長城頭上鼓角歡。

倒馬關之戰後,115師騎兵營在建立和保衞晉察冀軍區根據地的戰鬥中屢立殊功。1940年初,騎兵營擴編為下設4個營的晉察冀軍區騎兵團,原營長劉雲彪任騎兵團團長,原二連連長範昌標任副團長兼一營營長。

1942年1月,範昌標赴延安抗大學習。

1942年4月12日,紅軍騎兵部隊的創建者之一、倒馬關之戰的指揮員、與範昌標同為福建長汀濯田鎮人且同年出生同時參加紅軍、年僅29歲的劉雲彪團長積勞疾重而病逝。

1943年10月,30歲的範昌標從抗大調任晉察冀軍區騎兵團團長。

1944年3月,騎兵團在河北唐縣進行整編,與兄弟部隊組成野戰旅,4月赴陝北參加保衞延安的戰鬥。之後,範昌標歷任八路軍西北騎兵團團長、西北教導旅副旅長、第一野戰軍16師副師長等職。1952年,範昌標因戰爭年代身體負傷過多而轉業地方工作。

2000年1月6日,長征尖兵、抗日先鋒、革命勇士、人民功臣、率115師騎兵營二連打響八路軍抗日作戰第一槍、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新中國建設奮鬥一生、離休前為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常委的省級領導、老紅軍戰士範昌標與世長辭,享年88歲。

山西省人大常委、省級領導範昌標同志

謹以此文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週年暨範昌標同志參加紅軍90週年。

賈祝文 2020年7月29日於太原

參考及引用的文獻和資料

《劉忠將軍與雅安的三次緣》(作者劉蒨)

《狹路相逢勇者勝——革命英雄主義在歷史重要關頭的經典展示》(作者雙石)

《晉察冀軍區騎兵團史略》(晉察冀人民抗日鬥爭編委會三分會編)

《楊成武回憶錄》(楊成武撰)

《鮮為人知的“倒馬關”之戰》(作者王思達,河北日報)

《平型關大捷應該包括腰站阻擊戰》(作者趙志強)

《關於腰站(包括倒馬關之戰)阻擊的日軍文獻記錄》(作者姜克實)

《腰站戰鬥的經過》(作者鍾蛟蟠)

《長征途中福建長汀“彪字軍”竟然全部出自同一個鄉鎮》(作者王堅)

《回憶晉察冀軍區騎兵團》(範昌標撰《山西文史資料》第26輯)

感謝範昌標子女等家人提供的珍貴資料

(作者:賈祝文  軍旅作家  中國唐史學會會員,)

台兒莊戰役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淞滬會戰講的什麼,

台兒莊大捷(台兒莊戰役)是一場從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發生在台兒莊及其附近的戰役。

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由林彪指揮的八路軍115師在山西大同平型關對日軍的一場伏擊戰,以八路軍獲勝告終,是八路軍出師以來取得的首次勝利。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淞滬會戰(別稱:八一三戰役)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標誌兩國之間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抗戰爆發後,八路軍打的第一個大勝仗是?

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該戰是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徵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擴展資料

背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但在中國軍隊英勇抵抗,傷亡官兵約5000餘人之後,仍未能阻擋日軍進攻的鐵蹄;7月29日,北平淪陷;30日,天津失守;整個華北陷入全面危機。8月13日,日軍開始進攻上海,淞滬會戰打響。

為速戰速決,日軍先後投入30萬兵力,動用300多架飛機、幾十艘軍艦,企圖通過佔領中心城市來迫使中國在3個月之內投降。在日軍的瘋狂進攻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國共兩黨開始緊密攜手、共同抵禦外敵。

平型關戰役簡介100字

平型關大捷: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戰場後首戰大捷,同時也是全國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八路軍出師華北挺進山西之際,日軍第5師團在察哈爾派遣軍的配合下,正沿平綏路進攻長城沿線,企圖南下進攻太原,奪取山西腹地,並從右翼配合華北方面軍在平漢路的作戰。中國第2戰區制定了沿長城各隘阻擊日軍的作戰計劃,在平型關方面,決心集合重兵殲滅來犯之敵,並請求八路軍配合側擊日軍。為了配合友軍作戰,保衞山西,振奮八路軍軍威,八路軍115師成功進行了平型關伏擊戰,取得首戰大捷。

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從歷史中汲取戰勝困難的力量

【偉大曆程英勇壯舉·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

80多年過去了,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城西南白崖台鄉的平型關大捷舊址,硝煙散去,環境幽美,氣候宜人,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浴血奮戰,在平型關取得了抗戰以來的第一場大勝利。

毛春桃介紹,“盧溝橋事變”之後,北京、天津、張家口相繼陷落,侵華日軍第5師團以及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繼續向西進犯,長驅直入。1937年9月中旬,日軍佔領陽原、蔚縣、廣靈、渾源、靈丘,攻取陽高、天鎮、大同、懷仁,直逼內長城一線,叫囂着“三月亡華”,十分猖狂。9月22日夜,日軍向平型關關口、杏窪樑、團城口等各點同時展開攻擊,平型關戰役正式展開。連續3日,日軍的進攻一波接着一波。飛機、大炮輪番轟炸,坦克、步兵持續衝擊。在日軍火力優勢十分明顯的情況下,八路軍將士衝到溝底,和日軍混戰。

毛春桃説:“在敵我武器裝備懸殊的情況下,如何打贏這場仗?依靠的就是八路軍戰士不畏強敵,敢於犧牲,敢於亮劍,保家衞國的決心。”

1937年9月25日晨7時許,日軍第五師團21旅團第21聯隊一個步兵大隊,乘百餘輛 汽車 在前,隨後是載滿軍用物資的200餘輛馬車,由一個騎兵小隊殿後,浩浩蕩蕩地進入喬溝一線峽谷公路。早已隱蔽埋伏的八路軍115師685團、686團、687團,分別按照作戰方案中規定的“攔頭”“斬腰”“斷尾”的任務要求,於9月24日午夜冒雨進入設伏陣地。裝備落後的八路軍,憑藉喬溝地形優勢居高臨下,向溝底公路上的日軍猛烈開火,隨後衝下公路將敵人分割包圍,展開肉搏戰,經過6個多小時的激戰,終將進入喬溝一線的日軍1000餘人全部殲滅。

談及平型關大捷的影響力,毛春桃説,“盧溝橋事變”後,整個中國軍事局勢是:節節抵抗,接連敗退,全國戰局十分不利。在國土大片淪喪的背景下,八路軍主動出擊,不僅敢打,還打了勝仗。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增強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也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與此同時,有力地聲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某種程度上,平型關大捷的政治意義遠遠超越了其軍事意義。

從事講解工作7年的毛春桃,每次做講解時,都希望給前來參觀的人們傳遞一種精神——國難當前,匹夫有責,國家至上,民族為重,不畏強敵,萬眾一心,一致抗日,敢於犧牲。“一場戰鬥中所傳達出來的精神需要不斷傳承。不管處於什麼 歷史 時期,都應當銘記:當年戰士們在平型關拋頭顱灑熱血,為今天和平美好的幸福生活所作出的犧牲。他們留給我們的平型關精神,永遠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希望每一位參觀過平型關大捷遺址的人們,在日常工作中,能夠以大局為重,團結協作。遇到困難,有攻堅克難的決心和信心。”毛春桃説。

據瞭解,從2008年至今,前來平型關大捷遺址參觀的人數每年都在60萬以上,並逐年增加。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前來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毛春桃和她的同事們,也將繼續採訪戰爭經歷者的後代,不斷豐富館藏檔案,不斷對 歷史 事件進行考證,不斷將平型關大捷所展現出來的精神傳遞給更多的人。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06日10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5n3d1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