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逆鱗的意思是什麼?形容人是什麼意思?

逆鱗的意思是什麼?形容人是什麼意思?

逆鱗的意思是什麼?形容人是什麼意思?

逆鱗”原意是指龍脖子下的鱗片,即巨龍脖子下那塊巴掌大小呈月牙狀的白色鱗片,血液從巨龍心臟的主血管湧出在白色鱗片這裏分散到各支血管,脾氣再好的巨龍一旦被觸及逆鱗,立刻就會象火山爆發一樣散發出無限龍威。

逆鱗”形容人是指人不允許別人碰觸自己的祕密或者不允許別人在自己面前做出觸犯自己底線的行為。

每個人都有逆鱗”不可觸摸,我們應該尊重對方,不觸及對方的"逆鱗",給彼此一個自由舒適的交往環境。

逆鱗”出自於:春秋·戰國韓非的《韓非子·説難第十二》。

作品介紹:

《韓非子·説難第十二》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韓非子的作品之一。説難,指進説的困難。戰國時代,策士謀臣紛紛向統治者建言獻策,希望通過遊説獲得統治者的支持,來推行自己的主張。但是遊説並非一件容易成功的事情,不能掌握逆順之機、不能辨察明君,不但不能説服君主,還可能招致殺身之禍。因此,作者在揣摩君主心意、總結歷史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的進説之術。

原文節選: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羣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此二人説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故繞朝之言當矣,其為聖人於晉,而為戮於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衞君。衞國之法:竊駕君車者刖。彌子瑕母病,人間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教哉!為母之故,亡其刖罪。"異日,與君遊於果圍,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亡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餘桃。"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贈於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説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説焉。

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説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譯文如下:

從前鄭武公想討伐胡國,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君主來使他快樂。然後問羣臣:我想用兵,哪個國家可以討伐?”大夫關其思回答説:胡國可以討伐。”武公發怒而殺了他,説:胡國是兄弟國家,你説討伐它,是何道理?”胡國君主聽説了,認為鄭國和自己友好,於是不再防備鄭國。鄭國偷襲了胡國,攻佔了它。宋國有個富人,下雨把牆淋塌了,他兒子説:不修的話,必將有盜賊來偷。”鄰居的老人也這麼説。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財物被竊。這家富人認為兒子很聰明,卻對鄰居老人起了疑心。關其思和這位老人的話都恰當,而重的被殺,輕的被懷疑;那麼,不是瞭解情況有困難,而是處理所瞭解的情況很困難。因此,繞朝的話本是對的,但他在晉國被看成聖人,在秦國卻遭殺害,這是不可不注意的。

從前彌子瑕曾受到衞國國君的寵信。衞國法令規定,私自駕馭國君車子的,論罪要處以刖刑。彌子瑕母親病了,有人抄近路連夜通知彌子瑕,彌子瑕假託君命駕馭君車而出。衞君聽説後,卻認為他德行好,説:真孝順啊!為了母親的緣故,忘了自己會犯別罪。”另一天,他和衞君在果園遊覽,吃桃子覺得甜,沒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個給衞君吃。衞君説:多麼愛我啊!不顧自己口味來給我吃。”等到彌子瑕色衰愛弛時,得罪了衞君,衞君説:這人本來就曾假託君命私自駕馭我的車子,又曾經把吃剩的桃子給我吃。”所以,雖然彌子瑕的行為和當初並沒兩樣,但先前稱賢、後來獲罪的原因,是衞君的愛憎有了變化。所以被君主寵愛時,才智就顯得恰當而更受親近;被君主憎惡時,才智就顯得不恰當,遭到譴責而更被疏遠。所以諫説談論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愛憎,然後進説。

龍作為一種動物,馴服時可以戲弄着騎它;但它喉下有一尺來長的逆鱗,假使有人動它的話,就一定會受到傷害。君主也有逆鱗,進説者能不觸動君主的逆鱗,就差不多了。

作者介紹: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稱韓非子,戰國末期韓國新鄭(今屬河南)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法家學派代表人物。

韓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於一身,將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為後世留下了大量言論及著作。其學説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統治階級治國的思想基礎。

韓非著有《孤憤》《五蠹》《內儲説》《外儲説》《説林》《説難》等文章,後人收集整理編纂成《韓非子》一書。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3jd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