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步步進逼是什麼意思?

步步進逼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一步一步地逼進

步步進逼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步步進逼

成語發音:bù bù jìn bī

成語解釋:一步一步地逼進

成語出處: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28回:“他倆見凌、通二妖步步進逼,心中也是大怒,忙使手中兵器上前敵住。”

成語繁體:步步進偪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一步一步地逼進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 步步為營  步步緊逼 查看更多步步進逼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王朔《我是你爸爸》:“有意製造事端,並在老師的再三忍讓下步步進逼、得寸進尺,公然當着全班同學對老師採取極不恭敬的態度。”



請問以下象棋的術語是什麼意思啊?

九宮

象棋術語。指棋盤上由斜交叉線構成的“米”字形方格。類似古代戰爭發號施令的“中軍帳”。是將(帥)、士(仕)活動的地區。

兵線

也稱“卒林”。象棋術語。棋盤近河界第二行,開局前置兵、卒的橫線。

肋道

也稱“將門肋道”。象棋術語。棋盤中線帥(將)位左右道線(第四、第六線,兩條都是要道線),形似人體的兩肋,故名。

七子着法

象棋術語。指將(帥)、(仕)、象(相)、車、馬、炮、卒(兵)7種棋子的不同着法:(1)將與帥每一着只准走一步,可前進、後退、橫走,但不準走出“米”字形的“九宮”,在中間無別的棋子時,將與帥於同一條直線上不準直接對面,否則先佔者為勝;(2)士與仕每一着只准沿九宮斜線走一步,可進可退;(3)象與相不能越過“河界”,每一着斜走兩步,俗稱象走“田”字,如遇田字中心有別的棋子,即不能跳過,俗稱“塞象眼”;(4)車每一着可以直進直退,橫走,不限步數;(5)馬每一着走一直(或一橫)一斜,可進可退,俗稱馬走“日”宇,如果在一直(或一橫)處有別的棋子,俗稱“蹩腳馬”,就不能走過;(6)炮在不吃子時,走法與車同,吃子時,必須隔一個棋子(炮架)跳吃,俗稱“炮打隔子”;(7)兵與卒每一着直走一步,過河界後可直走或橫走,但不準退後。一般情況下,兵過河界後在第二條橫線(俗稱兵線)上時,稱“高兵”,攻防都比較靈活倒第三、第四條橫線時,稱“低兵”;到底線,則稱“老兵”,力量最弱。

先手

象棋術語。含義有二:(1)指走子次序,開局時先走者稱為“先手”,與後手相對;(2)指棋局形勢,主動者稱為“先手”(也稱“得先’)

後手

象棋術語。含義有二:(1)指走子次序,開局時後走者稱為“後手”;(2)與先手相對。指棋局形勢,被動者稱為“後手”(也稱“失先”或“落後”)。

正着

也稱“官着”。象棋術語。指正確的着法。與錯着相對。走此一着棋後,以後即使有變化,也不至於造成被動失勢。

錯着

也稱“敗着”、“漏着”。象棋術語。指錯誤的着法。與正着相對。走錯着後往往失子、失先而立見敗局,故有“棋錯一着滿盤輸’之説。

閒着

也稱“停着”。象棋術語。一種適宜用於相持階段的着法。走子不起進攻作用,可冷靜、耐心地等待時機。如“一將一閒”、“一捉一閒”(均為一打一停)等。因不是連續威脅,屬允許着法。

緊着

象棋術語。指步步進逼、環環扣緊的着法。一般包含捉子、封鎖以及困將等作用。

變着

象棋術語。指全局、中局、殘局的各種變化着法。在棋譜中,為了通過對比來系統分析、介紹各種着法的優劣,均按次序冠以“變二”、“變三”等字樣(近代則用“注二”、“注三”等字樣),以表明為第二種、第三種等變化着法。

好着

也稱“精妙好着”、“妙棋”。象棋術語。指對局中成功的着法。

壞着

也稱“錯誤失着”、“敗着”。象棋術語。指對局中的錯誤着法。

將軍

也稱“照將”。簡稱“將”。象棋術語。比賽時,一方下一步棋要吃對方將(帥)時的稱謂。如走動一步棋而可使兩個棋子去吃對方將(帥),則稱“雙照將”。被“將軍”的一方採取保衞着法,稱為應將。無法應將者稱為“被將死”。

應將

也稱“解着”。象棋術語。被將軍的一方所採取的保衞着法。對局中,一方將軍,另一方必須應將。

對面笑

象棋術語。比賽時,雙方將、帥不能在棋盤的同一條直線上直接對面,否則先佔者得勝。出現這類情況,稱為“對面笑”。在殘局子少階段,可常用“露帥(將)”的條件,來控制對方的將(帥),以利於戰局。

困斃

也稱“欠行”、“無着”。象棋術語。比賽時,以棋子圍困對方將(帥),使之無應着可動而認輸。

和局

也稱“和棋”、“平局”。象棋術語。古棋譜上稱為“正和”、“官和”。一般指比賽雙方都沒有取勝可能的棋子或棋勢。也有屬於比賽規則方面的,包括:(1)雙方走棋時出現循環反覆多次的允許着法,又都不願變着;(2)對局進行中,一方走出輪走的一着棋後,提議作和,對方表示同意,提和在一局棋中每方只限一次,如雙方各提議一次,則互相抵消,可再重提;(3)符合“六十回合規則”。

審勢

也稱“審局”。象棋術語。根據對局形勢,通過綜合對比、分析,權衡雙方,稱為“審勢”。

對局形勢

也稱“局勢”。象棋術語。指雙方棋子陣形分佈和對立形勢的綜合狀況。對局開始後,雙方棋子逐漸出現均衡或不均衡現象,根據棋子所佔位置,處上風、有利一方為“優勢”,處下風、不利一方為“劣勢”。正確審勢並去爭取優勢,稱為“奪勢”或“取勢”。

全盤戰術

也稱“全局研究”。象棋術語。由開局、中局、殘局三個階段組成的連貫性的整體戰術。是象棋對局的一門專題。

開局

也稱“佈局”。象棋術語。是整個對局的開始和基礎。雙方根據戰略戰術的需要,分別部署兵力準備作戰。其正確與否,對中局、殘局的發展都有直接影響。可分為先手和後手兩種。前者一般為主動進攻。後者則根據對方的情況,採取守勢或相互爭先。

當頭炮

也稱“中宮炮”、“中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起着把炮放在正中線位,是先走一方採取主動攻勢的一種佈局。作用是威脅對方中卒,使後走一方立即採取上馬或對炮應着。“以炮鬥炮”(指順手炮與列手炮)與“以炮攻馬”(主要為屏風馬防禦),是象棋佈局的兩個系統。

屏風馬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一方雙馬並踞(炮2平5、馬8進7,馬2進3,保護中兵(卒),狀如屏風,故名。有先手屏風馬和後手屏風馬之分。

順手炮

也稱“鬥炮局”。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雙方第一步都走中炮,由於雙炮方向相同,故名。

列手炮

也稱“逆手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雙方第一着都走中炮,而兩炮方向不同,故名。

盤頭馬

也稱“中炮連環夾馬”。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指先走一方運用中炮盤頭馬布局。挺進中兵(卒),雙馬則從中路連環策應。

過河車

象棋術語。一般指中炮過河車對屏風馬的一種開局着法。先走一方平中炮上馬後出車過河,起到“封”與“攻”的作用。

平地兑車

全稱“中炮過河車進七兵對屏風馬平炮兑車”。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

高炮局

全稱“中炮過河車高左炮對屏風馬左馬盤河”。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

左馬盤河

全稱“屏風馬左馬盤河對中炮過河車進七兵”。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

五七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七路炮。

五六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六路炮。多數用於對屏風馬、反宮馬,屬於穩健緩攻型佈局。

五八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指先手一方炮二平五,再炮八進四。多數用於對屏風馬。

五九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九路炮。現代對局中,常見於中抱過河車對屏風馬平炮兑車佈局。

巡河車

象棋術語。一般指“中炮巡河車對屏風馬先進車”的佈局着法。先手一方平中炮上馬後出車巡河,準備兑換兵(卒),便於出馬活動,屬穩健緩攻戰術。

騎河車

象棋術語。一方的車進到對方河口,稱為“騎河車”。可以控制對方的兵、馬等各子的活動。

巡河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指“讓雙馬”高手的一方先走炮二進二,採用“巡河炮”着法進攻。近代所指系“中炮巡河炮對屏風馬”佈局着法。

單提馬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

雙炮過河

全稱“中炮進七兵對屏風馬雙炮過河”。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

仙人指路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因兵三進一,一子當先,意向莫測,故名。

兩頭蛇

象棋術語。指馬二進三再馬八進七佈局一方,在三兵與七兵齊挺一步後的形勢。此時雙馬顯得靈活,其狀如“兩頭蛇”,故名。

過宮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走炮二平六,因經過將(帥)的中宮而得名。

卒底炮

也稱“小當頭”。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指後手方用炮2平3或炮8平7,對付對方兵七進一或兵三進一。

金鈎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進兵後平炮,布子的形狀如鈎,故名。

左疊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是應付中炮的一種冷僻佈局。

鴛鴦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因左右兩炮有計劃地集結在一起,狀如鴛鴦,故名。

單邊鳳

象棋術語。是對局時的一種封鎖戰術。

龜背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後走一方對付先走一方的當頭炮,採用上馬以後出橫車,再退一步炮的佈陣。因第三回合退炮後狀如龜背,故名。

士角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先走一方第一着炮八平六(或炮二平四),安於士角。

飛象局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因起手第一着飛上中象後雙炮連環(稱“擔子炮”或“擔竿炮”),既鞏固己方陣地,又可觀察對方動靜,因勢隨機擴大先手。由於後走一方的應着或攻或守,變化多端,常取決於雙方的中變與殘局的基本功,所以是鬥實力的一種戰略着法。

擔子炮

也稱“擔竿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第一着飛上中象,使雙炮連環。

穿宮馬

也稱“拐腳馬”。古稱“纏角馬”。象棋術語。上象後馬二進四從象田出動,再穿上角奔河頭,運用得當,可乘勢直奔“卧槽”打將以威脅對方;如遇阻攔或受到對方當頭炮的牽制,則會施展不開。

三步虎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其次序是第一着上馬平邊炮出車。棋諺有“三步不出車,着棋容易輸”之説,或以為典出於此。一説因形容“車強如虎”,故名。

反宮馬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華南一帶因其類似單提馬,故也稱“半壁山河”。源於屏風馬。

中局

象棋術語。開局與殘局之間的比賽階段,承上啟下,為全局的重要一環。與開局、殘局間尚無明確的界限劃分和規定的着數。通常指開局後約經15個回合,雙方調兵遣將,佈陣列勢就緒,即入中局。

殺者

也稱“要殺”。象棋術語。下一着捉對方將、帥時,稱為“殺着”。

四車相見

也稱“四車相鬥”。象棋術語。因雙方的車在陣地上作主力戰,為了奪取有利的據點,互不相讓,故名。

棄子攻殺

象棋術語。一般指殘局、排局中步步“連將”或“追殺”一類的着法。在實戰中,根據棋局形勢,明確主攻目標,設計戰術組合,運用一系列密切配合的着數,不惜重大犧牲(如棄車、馬、炮等強子),步步緊逼,迫使對方被動應付,以創造此着的條件。

雙杯獻酒

象棋術語。殺着的一種着法。一方運用雙炮連續攻打對方底象,造成“悶宮將”殺着,或雙炮打底象後使對方中宮出現缺口。以上情況寓意“一杯不醉兩杯醉”,故名。

大膽穿心

象棋術語。殺着的一種着法。一方士象俱全,拱衞中宮,壁壘森嚴;而對方雙車憑藉當頭炮的壓力,突棄一車,涉險摧士,從而打開中防缺口,構成殺局。

露將三把手

也稱“連將三條車”。象棋術語。一種進攻戰術。利用雙方的將、帥不能在同一條直線上毫無遮攔相對面的條件,退下士、象而“露將”,使對方被動。將。帥雖不出九宮,而此時遙控力量相當於一車。當它與雙車在一條直線進攻時的形勢(多見於中炮鎮住對方當頭時),構成三支威脅力量,故名。

塞心馬

也稱“歸心馬”。象棋術語。指己方的馬在己方九宮的中心,並受到對方的牽制而影響將(帥)、雙士的活動。

絲線掏牛

象棋術語。利用一炮牽制住對方車、馬以上的主力(一般為兩子,也有三子以上的),使之難以調動(動則失子),達到以少勝多的目的,稱為“絲線掏牛”。

卧槽馬

象棋術語。指一方的馬跳到對方底象前一格位置,此馬既可打將(帥),又可抽吃邊車。如遇對方雙士未動,己方有炮助攻,往往可構成馬後炮殺局。是實戰中奔馬襲擊的一種厲害着法。

馬後炮

象棋術語。馬與將(帥)處於同一直線或同一橫線,中間空隔一步,炮在馬後攻將(帥),從而取勝。是實戰殘局或中局階段頗有力量的一種殺着。

空心炮

也稱“空頭炮”。象棋術語。此着法針對中宮將(帥)。相互間為空白地帶,如輔以其他子力,常能構成各種難以抵禦的攻勢,給對方以致命打擊。

悶宮將

象棋術語。用炮將軍並把對方將死,稱為“悶宮將”。

高兵

象棋術語。兵(卒)過河界後,在對方第二條橫線以內,稱為“高兵”。

低兵

象棋術語。兵(卒)過河界後,在對方第三、第四條橫線上,稱為“低兵”。

弱兵

也稱“老兵”。象棋術語。兵(卒)過河界後到達對方底線,稱為“弱兵”。因其作用比高兵、低兵小,故名。

殘局

象棋術語。比賽雙方經實力消耗後進入決定勝負或構成和局的階段。

排局

古棋譜稱“棋局”、“棋勢”。象棋術語。一般指在殘局基礎上經過加工編排而成的各種局勢。

四大名局

象棋術語。專指刊於《百局象棋譜》的四篇排局名作:《七星聚會》、《蚯蚓降龍》、《野馬操田》、《千里獨行》。為便於記憶起見,通常又概括成“七星聚會降龍,野馬千里獨行”兩句。由於設計編排精巧,引人入勝,長期以來廣泛流行於民間;並經歷代棋手悉心鑽研,推陳出新,變化豐富多采。

七星聚會

俗稱“七星棋”。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為《百局象棋譜》的首篇。因雙方各有七子,故名。

七星棋

古棋譜排局。一般指民間流傳的著名七子排局。

蚯蚓降龍

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此排局雙車雖矯若強龍,但始終為兩卒所牽制,故名。

千里獨行

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結尾棋勢是一車大戰三兵。

野馬操田

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棋勢為:經過十餘回合“序戰”後,成為車馬斗車兵的實用殘局。出現先走一方易勝的假象,往往使人誤認為起着即可成殺局而墜入圈套。

獨卒擒王

也稱“太監追皇帝”。象棋術語。殘局中的一種着法。在殺局過程中,運用其他子力衝鋒陷陣,犧牲殆盡,最後用一兵步步逼將成功。

三士三象

象棋術語。一炮、雙士稱“三士”,一炮、雙象,或一馬、雙象稱“三象”。“三士三象”的防禦力量與士象全相等,都有一定的棋式。關鍵是中防穩固,不給對方的將(帥)起到助攻作用,可以抵擋一車的進攻。

門東户西

象棋術語。殘局結尾階段,象與將分開,造成將在左,象在右,稱為“門東户西”。

二鬼拍門

也稱“鐵門閂”。象棋術語。雙兵入九宮禁區,分列於對方中心士的兩旁(佔據四路與六路兩條將門肋道),隨時可進軍發動攻勢,火併中士,逼殺主將,故名。

殘局炮歸家

象棋術語。指殘局階段,炮退到自己的後方,既利用士、象當架子進攻、遙控,又加強防禦,掩護將(帥)。

殘局馬勝炮

象棋術語。指殘局階段子少,馬無絆腿軋腳的限制,攻守進退靈活,力量較炮為強。

雙馬飲泉

象棋殘局。是三子歸邊的一種形式。着法為:犧牲一兵,巧妙地迫將出中宮;然後運用雙馬迴環跳躍,盤旋進擊,構成殺局。

將軍脱袍

也稱“關公脱袍”、“推窗望月”。象棋術語。指一方走子,飛一步象,既可化解對方的攻勢,同時又可使己方將(帥)產生遙控的作用,從而轉危為安,反敗為勝。

三子歸邊

象棋術語。凡有車、馬。炮(兵)等三個進攻性的棋子集結在一起(不論中營、邊線或側翼),就有可能構成各種各樣的殺勢(用殺着將死對方)。這類情況稱為“三子歸邊一局棋”,簡稱“三子歸邊”。

車心馬角

象棋術語。指車立中心,馬佔士角,構成兇厲的殺局。

海底撈月

也稱“車正永無沉底月”。象棋術語。車、炮巧勝一車,系常見的一種實用殘局。棋勢是雙方都無士、象,一方車與主帥必須佔中,再助炮沉底在將後打車,故名。反之,無炮一方如車、將佔中線,則車、炮方面難以取勝。另車與主帥如佔中,加上一個低兵,亦可構成這種巧妙的殺勢。

一車十子寒

象棋術語。指車力強大,縱橫進退,攻守自如。在殘局階段子少時,車可控制17個據點(約佔全盤的1/5),實力佔作戰第一位,相當於馬或炮之2倍。

太公坐椅

象棋術語。指對局結尾時,以一士、一兵巧妙地守和一馬與低卒(士必須在帥後底線,而用兵走閒着)。

羊角士

也稱“菱角士”。象棋術語。雙士俱支於九宮上邊,狀如羊角,主要目的為防止四、六線上(中兵兩旁的位置)的馬奔“卧槽”攻擊主將,支士攔阻馬腿解危。

三仙煉丹

象棋術語。有二説:(l)殘局階段,三個高兵可以戰勝對方的士象全,要點是先用一兵去塞象田,再依仗將(帥)的力量進攻,衝兵搏士,控制兩肋要道,從而構成二鬼拍門的殺勢;(2)三兵並排於對方的下二路(近幾宮禁區),與炮、卒、雙上分庭抗禮。是雙方於細微處見功夫的練習短兵相接的步數棋。

車馬冷着

象棋殘局。是車、馬在平淡局勢下的巧妙一着,出奇制勝,可使對方猝不及防而束手就擒。此着法從實用殘局角度來看,屬於“巧勝”,但仍要求審勢多算,仔細分析形勢。除車、馬外,還有車、炮與車、兵等“冷着”。

象棋各種術語

當頭炮

也稱“中宮炮”、“中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起着把炮放在正中線位,是先走一方採取主動攻勢的一種佈局。作用是威脅對方中卒,使後走一方立即採取上馬或對炮應着。“以炮鬥炮”(指順手炮與列手炮)與“以炮攻馬”(主要為屏風馬防禦),是象棋佈局的兩個系統。

屏風馬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一方雙馬並踞(炮2平5、馬8進7,馬2進3,保護中兵(卒),狀如屏風,故名。有先手屏風馬和後手屏風馬之分。

順手炮

也稱“鬥炮局”。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雙方第一步都走中炮,由於雙炮方向相同,故名。

列手炮

也稱“逆手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雙方第一着都走中炮,而兩炮方向不同,故名。

盤頭馬

也稱“中炮連環夾馬”。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指先走一方運用中炮盤頭馬布局。挺進中兵(卒),雙馬則從中路連環策應。

過河車

象棋術語。一般指中炮過河車對屏風馬的一種開局着法。先走一方平中炮上馬後出車過河,起到“封”與“攻”的作用。

平地兑車

全稱“中炮過河車進七兵對屏風馬平炮兑車”。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

高炮局

全稱“中炮過河車高左炮對屏風馬左馬盤河”。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

左馬盤河

全稱“屏風馬左馬盤河對中炮過河車進七兵”。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

五七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七路炮。

五六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六路炮。多數用於對屏風馬、反宮馬,屬於穩健緩攻型佈局。

五八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指先手一方炮二平五,再炮八進四。多數用於對屏風馬。

五九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九路炮。現代對局中,常見於中抱過河車對屏風馬平炮兑車佈局。

巡河車

象棋術語。一般指“中炮巡河車對屏風馬先進車”的佈局着法。先手一方平中炮上馬後出車巡河,準備兑換兵(卒),便於出馬活動,屬穩健緩攻戰術。

騎河車

象棋術語。一方的車進到對方河口,稱為“騎河車”。可以控制對方的兵、馬等各子的活動。

巡河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指“讓雙馬”高手的一方先走炮二進二,採用“巡河炮”着法進攻。近代所指系“中炮巡河炮對屏風馬”佈局着法。

單提馬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

雙炮過河

全稱“中炮進七兵對屏風馬雙炮過河”。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

仙人指路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因兵三進一,一子當先,意向莫測,故名。

兩頭蛇

象棋術語。指馬二進三再馬八進七佈局一方,在三兵與七兵齊挺一步後的形勢。此時雙馬顯得靈活,其狀如“兩頭蛇”,故名。

過宮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走炮二平六,因經過將(帥)的中宮而得名。

卒底炮

也稱“小當頭”。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指後手方用炮2平3或炮8平7,對付對方兵七進一或兵三進一。

金鈎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進兵後平炮,布子的形狀如鈎,故名。

左疊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是應付中炮的一種冷僻佈局。

鴛鴦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因左右兩炮有計劃地集結在一起,狀如鴛鴦,故名。

單邊鳳

象棋術語。是對局時的一種封鎖戰術。

龜背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後走一方對付先走一方的當頭炮,採用上馬以後出橫車,再退一步炮的佈陣。因第三回合退炮後狀如龜背,故名。

士角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先走一方第一着炮八平六(或炮二平四),安於士角。

飛象局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因起手第一着飛上中象後雙炮連環(稱“擔子炮”或“擔竿炮”),既鞏固己方陣地,又可觀察對方動靜,因勢隨機擴大先手。由於後走一方的應着或攻或守,變化多端,常取決於雙方的中變與殘局的基本功,所以是鬥實力的一種戰略着法。

擔子炮

也稱“擔竿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第一着飛上中象,使雙炮連環。

穿宮馬

也稱“拐腳馬”。古稱“纏角馬”。象棋術語。上象後馬二進四從象田出動,再穿上角奔河頭,運用得當,可乘勢直奔“卧槽”打將以威脅對方;如遇阻攔或受到對方當頭炮的牽制,則會施展不開。

三步虎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其次序是第一着上馬平邊炮出車。棋諺有“三步不出車,着棋容易輸”之説,或以為典出於此。一説因形容“車強如虎”,故名。

反宮馬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着法。華南一帶因其類似單提馬,故也稱“半壁山河”。源於屏風馬。

中局

象棋術語。開局與殘局之間的比賽階段,承上啟下,為全局的重要一環。與開局、殘局間尚無明確的界限劃分和規定的着數。通常指開局後約經15個回合,雙方調兵遣將,佈陣列勢就緒,即入中局。

殺者

也稱“要殺”。象棋術語。下一着捉對方將、帥時,稱為“殺着”。

四車相見

也稱“四車相鬥”。象棋術語。因雙方的車在陣地上作主力戰,為了奪取有利的據點,互不相讓,故名。

棄子攻殺

象棋術語。一般指殘局、排局中步步“連將”或“追殺”一類的着法。在實戰中,根據棋局形勢,明確主攻目標,設計戰術組合,運用一系列密切配合的着數,不惜重大犧牲(如棄車、馬、炮等強子),步步緊逼,迫使對方被動應付,以創造此着的條件。

雙杯獻酒

象棋術語。殺着的一種着法。一方運用雙炮連續攻打對方底象,造成“悶宮將”殺着,或雙炮打底象後使對方中宮出現缺口。以上情況寓意“一杯不醉兩杯醉”,故名。

大膽穿心

象棋術語。殺着的一種着法。一方士象俱全,拱衞中宮,壁壘森嚴;而對方雙車憑藉當頭炮的壓力,突棄一車,涉險摧士,從而打開中防缺口,構成殺局。

露將三把手

也稱“連將三條車”。象棋術語。一種進攻戰術。利用雙方的將、帥不能在同一條直線上毫無遮攔相對面的條件,退下士、象而“露將”,使對方被動。將。帥雖不出九宮,而此時遙控力量相當於一車。當它與雙車在一條直線進攻時的形勢(多見於中炮鎮住對方當頭時),構成三支威脅力量,故名。

塞心馬

也稱“歸心馬”。象棋術語。指己方的馬在己方九宮的中心,並受到對方的牽制而影響將(帥)、雙士的活動。

絲線掏牛

象棋術語。利用一炮牽制住對方車、馬以上的主力(一般為兩子,也有三子以上的),使之難以調動(動則失子),達到以少勝多的目的,稱為“絲線掏牛”。

卧槽馬

象棋術語。指一方的馬跳到對方底象前一格位置,此馬既可打將(帥),又可抽吃邊車。如遇對方雙士未動,己方有炮助攻,往往可構成馬後炮殺局。是實戰中奔馬襲擊的一種厲害着法。

馬後炮

象棋術語。馬與將(帥)處於同一直線或同一橫線,中間空隔一步,炮在馬後攻將(帥),從而取勝。是實戰殘局或中局階段頗有力量的一種殺着。

空心炮

也稱“空頭炮”。象棋術語。此着法針對中宮將(帥)。相互間為空白地帶,如輔以其他子力,常能構成各種難以抵禦的攻勢,給對方以致命打擊。

悶宮將

象棋術語。用炮將軍並把對方將死,稱為“悶宮將”。

高兵

象棋術語。兵(卒)過河界後,在對方第二條橫線以內,稱為“高兵”。

低兵

象棋術語。兵(卒)過河界後,在對方第三、第四條橫線上,稱為“低兵”。

弱兵

也稱“老兵”。象棋術語。兵(卒)過河界後到達對方底線,稱為“弱兵”。因其作用比高兵、低兵小,故名。

殘局

象棋術語。比賽雙方經實力消耗後進入決定勝負或構成和局的階段。

排局

古棋譜稱“棋局”、“棋勢”。象棋術語。一般指在殘局基礎上經過加工編排而成的各種局勢。

四大名局

象棋術語。專指刊於《百局象棋譜》的四篇排局名作:《七星聚會》、《蚯蚓降龍》、《野馬操田》、《千里獨行》。為便於記憶起見,通常又概括成“七星聚會降龍,野馬千里獨行”兩句。由於設計編排精巧,引人入勝,長期以來廣泛流行於民間;並經歷代棋手悉心鑽研,推陳出新,變化豐富多采。

七星聚會

俗稱“七星棋”。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為《百局象棋譜》的首篇。因雙方各有七子,故名。

七星棋

古棋譜排局。一般指民間流傳的著名七子排局。

蚯蚓降龍

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此排局雙車雖矯若強龍,但始終為兩卒所牽制,故名。

千里獨行

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結尾棋勢是一車大戰三兵。

野馬操田

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棋勢為:經過十餘回合“序戰”後,成為車馬斗車兵的實用殘局。出現先走一方易勝的假象,往往使人誤認為起着即可成殺局而墜入圈套。

獨卒擒王

也稱“太監追皇帝”。象棋術語。殘局中的一種着法。在殺局過程中,運用其他子力衝鋒陷陣,犧牲殆盡,最後用一兵步步逼將成功。

三士三象

象棋術語。一炮、雙士稱“三士”,一炮、雙象,或一馬、雙象稱“三象”。“三士三象”的防禦力量與士象全相等,都有一定的棋式。關鍵是中防穩固,不給對方的將(帥)起到助攻作用,可以抵擋一車的進攻。

門東户西

象棋術語。殘局結尾階段,象與將分開,造成將在左,象在右,稱為“門東户西”。

二鬼拍門

也稱“鐵門閂”。象棋術語。雙兵入九宮禁區,分列於對方中心士的兩旁(佔據四路與六路兩條將門肋道),隨時可進軍發動攻勢,火併中士,逼殺主將,故名。

殘局炮歸家

象棋術語。指殘局階段,炮退到自己的後方,既利用士、象當架子進攻、遙控,又加強防禦,掩護將(帥)。

殘局馬勝炮

象棋術語。指殘局階段子少,馬無絆腿軋腳的限制,攻守進退靈活,力量較炮為強。

雙馬飲泉

象棋殘局。是三子歸邊的一種形式。着法為:犧牲一兵,巧妙地迫將出中宮;然後運用雙馬迴環跳躍,盤旋進擊,構成殺局。

將軍脱袍

也稱“關公脱袍”、“推窗望月”。象棋術語。指一方走子,飛一步象,既可化解對方的攻勢,同時又可使己方將(帥)產生遙控的作用,從而轉危為安,反敗為勝。

三子歸邊

象棋術語。凡有車、馬。炮(兵)等三個進攻性的棋子集結在一起(不論中營、邊線或側翼),就有可能構成各種各樣的殺勢(用殺着將死對方)。這類情況稱為“三子歸邊一局棋”,簡稱“三子歸邊”。

車心馬角

象棋術語。指車立中心,馬佔士角,構成兇厲的殺局。

海底撈月

也稱“車正永無沉底月”。象棋術語。車、炮巧勝一車,系常見的一種實用殘局。棋勢是雙方都無士、象,一方車與主帥必須佔中,再助炮沉底在將後打車,故名。反之,無炮一方如車、將佔中線,則車、炮方面難以取勝。另車與主帥如佔中,加上一個低兵,亦可構成這種巧妙的殺勢。

一車十子寒

象棋術語。指車力強大,縱橫進退,攻守自如。在殘局階段子少時,車可控制17個據點(約佔全盤的1/5),實力佔作戰第一位,相當於馬或炮之2倍。

太公坐椅

象棋術語。指對局結尾時,以一士、一兵巧妙地守和一馬與低卒(士必須在帥後底線,而用兵走閒着)。

羊角士

也稱“菱角士”。象棋術語。雙士俱支於九宮上邊,狀如羊角,主要目的為防止四、六線上(中兵兩旁的位置)的馬奔“卧槽”攻擊主將,支士攔阻馬腿解危。

三仙煉丹

象棋術語。有二説:(l)殘局階段,三個高兵可以戰勝對方的士象全,要點是先用一兵去塞象田,再依仗將(帥)的力量進攻,衝兵搏士,控制兩肋要道,從而構成二鬼拍門的殺勢;(2)三兵並排於對方的下二路(近幾宮禁區),與炮、卒、雙上分庭抗禮。是雙方於細微處見功夫的練習短兵相接的步數棋。

若以君之靈,得返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什麼意思

意思是:若以您的賢明,讓我回國,以後如果晉楚會師中原,交起戰來,我將率兵後退九十里地。

出自:左丘明[戰國初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原句: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國執政, 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闢之”。

釋義: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成王在接待他時問,你如果回到晉國的話,將怎樣報答我?重耳説,楚國遍地是人傑,到處物產豐饒,比晉國富多了,我拿什麼報答您呢?楚成王又説,那你還是報答一下我吧。

重耳説,若以您的賢明,讓我回國,以後如果晉楚會師中原,交起戰來,我將率兵後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認為這樣還不足以報答,我將只好與您戰鬥下去!

聽了重耳的話,楚成王認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會讓他復興晉國,違反天意是要闖大禍的。於是以禮相待,並把重耳送到了秦國。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在晉楚城濮之戰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擴展資料:

“退避三者”典故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箇中原的霸主。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了一些大臣,向敵國借兵,奪了王位。

周襄王帶着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願意發兵打敵人。有人對周襄王説:“現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敵人,別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 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敵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過了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説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

大臣們都説:“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家,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他就擴充隊伍,建立了三個軍,浩浩蕩蕩去救宋國。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衞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

楚成王本來並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説:“我雖然不敢説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衞、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衞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

他嚷着説:“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紮的地方去。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説:“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

狐偃解釋説:“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麼我們就理虧了。

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佈置好了陣勢。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

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説:“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麼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

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着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裏。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鋭,猛衝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

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晉軍佔領了楚國營地。

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迴國。晉國打敗楚國的消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為晉文公立了大功。

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踐音jiàn)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霸主。這就是“城濮之戰”。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中國第一部敍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鉅著。

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左傳》作者之爭

左丘明

左丘明(約前502—約前422) 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關於左丘明的姓名,長期以來由於先秦及漢代文獻對左傳作者左丘明的記載非常有限,歷代學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況問題爭論不休、眾説紛紜。

一説複姓左丘,名明;一説單姓左,名丘明,但史載,左丘明乃姜子牙後裔,嫡系裔孫丘(邱)氏較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與孔子同時或者比孔子年齡略長些。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為史官,曾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又稱《左氏春秋》)。

又作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

由於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他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成為中國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歷代帝王對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

左丘明的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山東泰安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左丘明。

真正作者

唐朝的趙匡首先懷疑《左傳》不是左丘明所作,但並無任何依據。此後,有些學者也持懷疑態度。葉夢得認為作者為戰國時人;鄭樵《六經奧論》認為是戰國時的楚人;朱熹認為是楚左史倚相之後;項安世認為是魏人所作;程端學認為是偽書。

清朝的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仍然以嚴謹的史料為依據,認為是左丘明所著。清末康有為斷言它是西漢末劉歆偽造。但在劉歆以前《左傳》已被許多人抄撮或徵引過,故康氏之説也難成立。

今人童書業則認為是吳起所作,但吳起的性情與左傳截然不同;趙光賢認為是戰國時魯國人左氏所作。但當代學者多認為是戰國初年左丘明所作。據楊伯峻考證,大約作於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左傳

漢兵以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是什麼意思?

此詩《史記》、《漢書》都未見收載。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加以引錄,始流傳至今。《楚漢春秋》為漢初陸賈所撰,至唐猶異。劉知風、司馬貞、張守節都曾親見,篇數與《漢書·藝文志》所載無異。本詩既從此書輯出,從材料來源上説,並無問題。有人認為漢初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頗疑其偽,但從見載於《漢書·外戚傳》的《戚夫人歌》及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注》的《長城歌》來看,可知秦漢時其的民間歌謠,不乏五言,且已比較成熟。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二《考史》認為此詩是我國最早的一首五言詩,可見其在中國詩歌史上地位之重要。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被劉邦、韓信的大軍包圍在垓下,兵少糧盡,心情極為沉重。一天夜裏,他聽到四面都是楚歌之聲,不覺失聲問道:“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於是披衣而起,獨飲帳中,唱出了那首千古傳誦的《垓下歌》。在無限悲涼慷慨的氣氛中,虞姬自編自唱了這首和詩。

關於《垓下歌》,時下儘管有着種種不同的分析理解,日人吉川幸次郎甚至認為此詩唱出了“把人類看作是無常的天意支配下的不安定的存在”“這樣一種感情,”從而賦予了普遍性的永恆的意義(參看《中國詩史》第40頁,章培恆等譯,安微文藝出版社),但若與《虞姬歌》對讀,便不難發現,項羽的這首詩原本是唱給虞姬聽的愛情詩。“虞兮虞兮奈若何!”不是明明在向虞姬傾訴衷腸嗎?項羽十分眷戀虞姬,所以在戎馬倥傯之際,讓她“常幸從”;虞姬也深深地愛着項羽,因此戰事再激烈,她也不肯稍稍離開項羽一步。項羽在歷次戰役中所向披靡的光榮經歷,深深贏得了虞姬的愛慕,項羽成了她心目中最了不起的理想英雄;而項羽的這些勝利的取得,又焉知沒有虞姬的一分愛情力量在鼓舞作用?從愛情心理而言,像項羽這條剛強漢子,是不會在自己心上人面前承認自己有什麼弱點的,因此,他即使心裏十分清楚自己為什麼會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而在口頭上卻不能不推向客觀,一會兒説是“時不利”,一會兒説是“騅不逝”,而自己呢?依然是“力拔山兮蓋世”,一點折扣也沒有打。項羽畢竟年輕,那會兒才三十出頭,對愛情充滿着浪漫的理想。他愛虞姬,就一意想在她的心目中保持一個完美的形象。對於虞姬來説,她也正需要

這樣。極度的愛慕和深情的傾倒,使她決不相信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英雄會有什麼失誤。儘管現實無情,“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步步進逼的漢兵與聲聲淒涼的楚歌已經使楚軍到了瓦解邊緣,但她仍對眼下發生的一切變化感到困惑不解。在這種心態下,項羽的這支歌便成了她最好的安慰,最樂意接受的解釋。堅貞的愛情,不僅驅逐了死亡的恐懼,且將人生的千種煩惱,萬重愁緒都淨化了,從而使她唱出了最為震撼人心的詩句:“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hard-press是什麼意思

press hard

生詞本

英 [pres hɑrd] 美 [prɛs hɑː(r)d]

步步進逼;緊逼

網 絡

用力按住;緊緊地逼近;壓力越;重壓時

標籤: 步步進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18zmm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