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孫臏是哪個朝代的人?

孫臏是哪個朝代的人?

戰國。再說田忌等班師回國,齊宣王大喜,設宴犒賞全軍將士,並親自為田忌、田嬰、孫臏把盞斟酒。

相國鄒忌妒火難忍,自思昔日私受魏賄,製造謠言,陰謀陷害田忌之事,心中有愧,於是稱病辭去了相位。

孫臏是哪個朝代的人?

齊宣王就拜田忌為相國,田嬰為將軍,還要加封軍師孫臏。孫臏不願受封,而且去意已決,便親手把《孫子兵法》13篇寫出來,獻給了齊宣王。齊宣王懇詞慰留,田忌也苦心相勸,卻都動搖不了他激流勇退的決心,他對宣王說:“臣以廢人,過蒙擢用,今上報主恩,下酬私怨,於願足矣。臣之所學,盡在此書,留臣亦無用,願得閒山一片,為終老之計!”宣王只好設宴送行,並把石閭之山封給了孫臏。

孫臏隱居山中,不知所終。一代傑出的軍事家就這樣在激烈爭鬥的戰國政治舞臺上消失了。後人曾有詩讚道:“孫子知兵,翻為盜憎;刖足銜冤,坐籌運能。

救韓攻魏,雪恥揚靈;功成辭賞,遁跡藏名。揆之祖武,何愧典型!”孫臏,本名孫伯靈,是中國戰國時期齊國的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

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孫臏死後,給後人留下了一部珍貴的軍事著作——《孫臏兵法》。《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原有89篇圖4卷,內容十分巨集博,可惜在東漢末年失傳。

直至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部分孫臏談兵的竹簡,經專家們長期研究整理,最後確定為16篇。這16篇雖然遠非《齊孫子》的原貌,但理論價值卻十分珍貴。它總結了戰國中期以前的大量戰爭實踐,從基本理論到戰術原則,都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例如,《孫臏兵法》提出“戰勝而強立”的戰爭觀,充分肯定統一戰爭的進步意義和作用,極力主張用統一戰爭去克服戰國七雄並立的封建割據局面,這較之《孫子兵法》“兵者,國之大事”的認識前進了很大一步。

《孫臏兵法》提出以“道”制勝的原則,強調必須遵循戰爭本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去指導戰爭,奪取勝利,這顯然是對《孫子兵法》中“兵者,詭道”、“兵以詐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以“道”制勝較之以“詭”、“詐”制勝體現了更為深刻的理性認識。孫臏墓位於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箕山鎮孫花園村東北500米的向陽河東岸。孫臏晚年辭官迴歸故里,在月厭河畔建一花園著書立說。當時,齊王經常派員到此探視孫臏這位曾一度為齊國建立了卓越功勳的一代兵師,並在花園東北建起了供官員歇宿的驛館。

孫臏辭世後,葬於花園東北側驛館前,前往祭奠的官員和百姓絡繹不絕。久而久之,此處成為聖地,日漸繁華,驛館進而發展成為驛城。後來,佛教傳入中國,此處便又建起一座驛城寺。

1990年,在此地出土了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億城寺的墓碑一塊,上刻有“臏墓址深邃”,經考證確定孫臏墓址在此。經孫氏族人重建,孫臏墓佔地600平方米,其中墓丘直徑4米,封土高3米,立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

孫臏是哪個朝代的?

孫臏的朝代屬於戰國時期。孫臏生卒年不詳,是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孫武的後代。

孫臏早年和龐涓一起跟隨鬼谷子學習兵法,龐涓在魏國出仕後,邀請孫臏來魏國出仕,但由於龐涓的陷害,導致孫臏身體殘疾。

後來孫臏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大將田忌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戰爭當中打敗了龐涓,奠定了齊國的霸業。孫臏墓孫臏墓位於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箕山鎮孫花園村東北500米的向陽河東岸。孫臏晚年辭官迴歸故里,在月厭河畔建一花園著書立說。當時,齊王經常派員到此探視孫臏這位曾一度為齊國建立了卓越功勳的一代兵師,並在花園東北建起了供官員歇宿的驛館。

孫臏辭世後,葬於花園東北側驛館前,前往祭奠的官員和百姓絡繹不絕。久而久之,此處成為聖地,日漸繁華,驛館進而發展成為驛城。後來,佛教傳入中國,此處便又建起一座驛城寺。

1990年,在此地出土了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億城寺的墓碑一塊,上刻有“臏墓址深邃”,經考證確定孫臏墓址在此。經孫氏族人重建,孫臏墓佔地600平方米,其中墓丘直徑4米,封土高3米,立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

孫臏是哪個朝代的

孫臏是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早年與龐涓一起跟隨鬼谷子學習兵法,兩人關係甚好。在龐涓出仕魏國後,孫臏受邀來到魏國,因龐涓設計陷害,導致身體殘疾。

後來,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

先後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打敗龐涓,奠定了齊國的霸業,聲名遠播。晚年著書立說,善終而逝,留下《孫臏兵法》名傳後世。孫臏與龐涓的故事孫臏和龐涓分別是齊國人和魏國人,拜師路上偶遇,並結為兄弟,同拜師鬼谷子學藝,學習兵法,孫臏和龐涓兩人性格卻不相同,孫臏為人善心實在,龐涓為人險惡人心狠,學藝中聽到魏國正在招賢納士,龐涓覺得機會來了,自己學的東西足可以獨當一面,可以得到高官厚祿和國王的賞識。龐涓走後,在魏國當了軍師,後孫臏又學得鬼谷子的孫子兵法和孫武子的兵書十三篇,後經墨子之徒秦華禮推薦給魏國,和龐涓一同做軍師,龐涓寫信請孫臏來魏國。

後來發現孫臏比自己的才華高,便心生惡意,設計謀害孫臏,使得孫臏膝蓋骨被挖掉,並想把兵書十三篇得到手後,便將其除掉,後被孫臏察覺,腿跑不了便用兵不厭詐之計“裝瘋“”忍辱負重拖延時間。後被秦華禮等人救出魏國,趕奔齊國,後孫臏在馬嶺道用兵,龐涓中計,拔劍自刎,也是個罪有應得。孫臏與田忌賽馬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設重金作為賭注。

孫臏發現比賽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建議田忌加大賭注,並且向他保證必能取勝。孫臏在“田忌賽馬”故事中所採用的方法,被視為“策對論”的最早運用。

孫臏是哪國人

孫臏是戰國時期齊國人。孫臏(生卒年不詳),本名不詳(山東孫氏族譜稱其為孫伯靈),出生於阿、鄄之間,華夏族,是孫武的後代。

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危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軍事思想:孫臏的軍事思想主要集中於《孫臏兵法》。在戰爭觀方面,孫臏主張重視、慎重地對待戰爭。他強調戰爭是國家政治生活中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只有以強有力的武力作為保障,才能夠使國家安定、富強。但是他反對窮兵黷武,指出作戰勝利能夠挽救瀕臨滅亡的國家但戰敗也同樣會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戰必然會滅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須慎重地對待戰爭,不可不用也不可濫用。

孫臏主張積極地做好戰爭的準備工作來獲得勝利,這樣才能做到以戰爭抑制戰爭。他指出政治和經濟條件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基礎,“強兵”必先“富國”,只有具備強有力的政治和經濟作為後盾才能做到“事備而後動”。他又指出民心軍心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戰爭必須順應民心軍心,要做到“得眾”、“取眾”。

文學形象:1、長篇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孫臏於第八十七回《說秦君衛鞅變法辭鬼谷孫臏下山》中登場。2、在第八十八回《孫臏佯狂脫禍龐涓兵敗桂陵》中,魏惠王想要試探孫臏的才能,命孫龐二人演練陣法。其餘記載與《史記》基本相同。

3、明末清初的吳門嘯客所著歷史小說《孫龐鬥志演義》。

標籤: 孫臏 朝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tw/ls/kp03p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