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以華制華是什麼意思?

以華制華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華:中國人;制:控制。用中國人控制中國人

以華制華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以華制華

成語發音:yǐ huá zhì huá

成語解釋:華:中國人;制:控制。用中國人控制中國人

成語出處:毛澤東《關於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它將更厲害地進行其‘以華制華’的政治進攻和‘以戰養戰’的經濟侵略。”

成語繁體:以華制華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外國人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當代成語

反義詞: 以夷制夷 



比較幾個不平等條約的內容,說明近代列強在侵華方式上有什麼變化?

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馬關條約:通商口岸自主權

辛丑條約:將總理衙門中國對外對內自由權

簡單地說,《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封建社會;《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開放的口岸更多,並由沿海向內陸延伸,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到馬關條約時,重慶,沙市開放,表明列強勢力已深入中國內陸。

2,由直接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馬關條約時已規定日本可直接投資建廠。

3,由直接侵華改為以華制華,最典型的是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禁止人民反帝,清廷淪為洋人的朝廷。

西方列強沒有對中國實行直接殖民統治的原因是?

我覺得,1是可能中國本身有自己的文化,且幅員遼闊,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就能直接統治的。2是西方列強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侵略中國後需要一個消化期,畢竟中國不是一個無知小國;3是可能分贓不均,這麼大的一塊肥肉,都想分一杯羹。

與其勞心勞力的去管理他,不如冠上自己的名,偽政權幫自己統領中國。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末 外國經濟封鎖對我國的影響?

【階段特徵】

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開拓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的主要組成部分。列強侵華特點是與整個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及矛盾息息相關的。

一、19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

這時期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法、美繼後。這一時期侵華的主要國家是工業資本主義發展成就最突出的英、法、美和侵略成性的沙俄。侵華的主要目的開啟中國市場,把中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是的市場體系(俄國以滿足領土擴張為目的)。侵華手段在政治上表現為直接發動侵略戰爭,經濟上主要以商品輸出為主。列強的侵略範圍限於東部沿海和長江中下游地區。

這一時期列強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劇變:①政治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主權淪喪,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國的社會性質、主要矛盾、革命任務、革命性質都發生了變化。②經濟上列強控制了中國的海關管理權,中國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逐步淪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洋務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出現,也使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中國朝著近代化的方向發展。③思想文化方面,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洋務運動中的新式學堂、留學教育以及外國的教會學校,也在客觀上日益瓦解著落後的封建教育體制和科舉制度。④對外關係方面,列強開埠通商、公使駐京的自由地入境旅遊貿易等侵略特權,也在客觀上使清王朝由閉關鎖國轉為被迫開放。

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

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為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加緊分割中國。這時期有更多的國家加入了侵略者的行列。先後出現了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瓜分狂潮、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英、日、俄對中國邊疆地區的侵略等歷史事件。經濟上的侵略也開始以資本輸出為主,政治侵略從“中外和好”到瓜分狂潮,再到“以華制華”;列強之間的關係日趨尖銳,爭奪多於勾結。辛亥革命後,日本利用“一戰”之機,暫時取得了獨霸中國的局面。

這一時期由於列強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政治上,第一,社會性質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清王朝成為“洋人的朝廷”;第二,民族危機推動了民主革命新高潮,義和團運動、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前後相繼,不斷深入;第三,清王朝為了延續統治和消除危機,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②經濟上,瘋狂的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不僅掠奪了中國的鉅額財富,也嚴重摧殘了中國的民族經濟,中國進一步淪為資本主義市場的附庸;作為歷史的背離現象,列強的經濟侵略也進一步瓦解了自然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但這畢竟是問題的次要方面。③思想文化上,第一,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中,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有力地衝擊了封建思想文化,形成了兩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二,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走到了盡頭。

三、20世紀20、30年代

“一戰”後,美國實力上升,日、美成為爭奪中國的主要對手,華盛頓會議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使中國重新回到了列強共同支配的境地。主要的侵略政策是“以華制華”,只是在具體物件上從扶植各派舊軍閥變化為扶植蔣介石新軍閥。30年代,由於經濟危機的打擊,法西斯勢力猖獗,日本加緊推行“大陸政策”。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937年又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

四、二戰後

美國為建立世界霸權,確立了“扶蔣反共”的方針,支援蔣介石打內戰。新中國成立後,又進行封鎖、孤立中國的活動,並通過侵朝戰爭威脅我國安全,還派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阻止我國解放臺灣等。

【專題結構】

一、發動侵華戰爭

從1840年到20世紀上半期,西方列強總共對中國發動了6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依次為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37~1945年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

二、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1.涉及割地條款的條約有:《南京條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俄改訂條約》、《馬關條約》。其中俄國侵佔領土最多。

2.涉及通商的條約有:《南京條約》、《天津條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中法條約》、《馬關條約》;趨勢是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內地。

3.涉及賠款的條約有:《南京條約》、《天津條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賠款額呈遞增之勢。

4.侵犯中國關稅和貿易主權的條約有:《南京條約》、《天津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

5.涉及傳教的條約有:《望廈條約》、《黃埔條約》、《天津條約》,其他條約還有《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中俄宣告檔案》、《二十一條》、《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等。

三、鎮壓人民,絞殺革命

當腐敗的中國政府不能成為抵抗帝國主義的領民力量,或者說中國的統治階級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工具的時候,中國人民的革命運動就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最大障礙。帝國主義或直接鎮壓或間接破壞,必欲置於死地而後快。

1.鎮壓太平天國。

2.鎮壓義和團運動。

3.破壞辛亥革命:扶持袁世凱,對革命政府實行軍事威脅,外交孤立,經濟封鎖。

4.大革命期間,帝國主義先後製造了五卅慘案、萬縣慘案、“一·三”慘案、南京慘案。

5.支援蔣介石發動反人民的內戰。

四、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一)商品輸出

1.從18世紀中期起,英國居中英貿易首位,英國出口商品有呢絨、棉花、棉布。

2.鴉片戰爭前後,英國大量走私鴉片。中國入超。

3.《南京條約》規定五口通商和協議關稅,破壞了中國關稅和貿易自主權,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瓦解封建經濟。

4.外國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國海關,中國入超70年代呈增長趨勢,中國社會日益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5.1899年美國提出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貿易機會均等的照會。

6.國民政府建立後,中國無權自定關稅,中國海關的主要職位仍為外國人把持,中國民族工商業日益萎縮。

7.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商品在中國市場形成獨佔地位,對中國民族資本是個摧毀性的打擊。

(二)資本輸出

1.早期的資本輸出:19世紀40年代,外商在通商口岸就開辦了一批船埠和工廠。

2.全面的資本輸出:《馬關條約》規定,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歐美列強根據最惠國條款,也都享有條約規定的特權,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自然經濟,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

【專題啟示】

1.從近代史上中國屢遭侵略的原因看,列強的侵略本性是中國遭受侵略的根本原因。西方資本主義從出世之日起,就帶有擴張性和掠奪性。無論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或衰退,都會給它的對外侵略帶來動力。中國的落後也是遭受到列強侵略的原因之一,“落後就要捱打”再次證明是一個歷史真理。

2.列強侵華過程中的兩個勾結是要引起我們注意的。一是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勾結的基礎是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這一特點也同樣適用於亞洲其它被侵略國家。因此,亞洲被侵略國家要贏得民族獨立,反帝、反封建是缺一不可的兩大任務。二是西方列強在侵略中國問題上勾結。由於種種原因,中國不可能成為某一個國家的殖民地,相互勾結就成為它們共同的要求,但這並不能排除它們之間也存在著矛盾。但其中勾結是主要的。

3.列強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造成中國近代社會落後和貧困的重要原因。同時,這種侵略也對中國的舊制度、舊觀念以前所未有的衝擊,促進了中國封建自然經濟的解體,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客觀上也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程序。

4.對於本專題基本內容的複習,應當重點抓住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和經濟領域的變化而展開。

【重點難點提示】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的主要矛盾

歷史的變化和前進,是矛盾運動的結果,其中首要的是歷史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諸多矛盾中居支配地位,起主導的、決定性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和影響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各非主要矛盾處於次要的、服從的地位。歷史過程的各個階段中,只有一種主要的矛盾起著領導作用。

關於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理解的重點是“最主要矛盾”,理解的難點在於“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對矛盾雙方的階級內涵都不同於中國封建社會時期,“人民大眾”不單指農民階級,更有近代新生的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近代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各革命時期的動力都是“人民大眾”。“封建主義”不只是地主階級,還有經濟的、政治的、當權的各種封建半封建的反動勢力及後來的官僚資產階級,他們是民主革命的物件。

當然以上論述不可機械照搬,還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在太平天國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為“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這對主要矛盾。這主要是由於當時中國剛剛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還不深入,大多數農民直接感受的還不是西方資本主義對他們的掠奪,而是封建主義對他們的壓迫,他們的鬥爭矛頭主要指向清政府。

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新階段的標誌是什麼?

同盟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

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誌著資產階級革命派實現了大聯合,建立了全國統一的政黨,基本上結束了各革命團體分散鬥爭的局面,使中國的民主革命有了統一的領導核心和明確的奮鬥目標。

中國同盟會在推翻清政府、結束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

擴充套件資料

同盟會成立的歷史背景:1894年11月(光緒二十年十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 。1895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規定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鮮明地提出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興中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開始。

1903年11月,黃興建立華興會。以後,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為會長的光復會,江蘇、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團體。

1905年7月,孫中山、黃興、 陳天華 等70餘人在東京集會,決定成立中國同盟會,作為全國的革命領導中心。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以及其他小團體的成員陸續加入。8月中旬,孫中山在留學生歡迎會上發表了《中國應建設共和國》的演說。同月20日,同盟會召開成立大會,孫中山被推為總理,黃興被推為執行部庶務,會議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16字綱領。

成立的客觀原因: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民族危機加深,經濟上:加強掠奪,特別是掠奪路礦權,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落後。政治上:帝國主義“以華制華”扶植清政府。清末新政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

主觀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產生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物質基礎和階級基礎。抗捐抗稅鬥爭,收回利權鬥爭,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統治。革命思想的傳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同盟會

人民英雄紀念碑中的碑文上的三年,三十年和一千八百年各是什麼意思?

三年指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

三十年指以五四運動起點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

一千八百年指以鴉片戰爭,即中國受侵略的開始為起點的整個民主革命時期(1840—1949)

擴充套件資料:

最初關於紀念碑的建造地點曾有過多種意見,最終是由周恩來根據多數委員的意見,決定將紀念碑建在天安門廣場上。周恩來認為天安門廣場有“五四”以來的革命傳統,天安門廣場將是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

1949年9月30日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作出決議,要在首都北京興建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參考資料: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碑文-百度百科

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人民網

標籤: 華制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tw/jy/38m4z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