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冠笄是什麼意思

冠笄是什麼意思

固定冠的簪子;男女成年時分別舉行的冠禮、笄禮;成年男女;梳頭戴帽,指僧尼還俗。

冠笄,漢語詞彙,拼音為guàn jī,出自《宋史·禮志十八》。

1.固定冠的簪子。《宋史·禮志十八》:“冠笄、冠朵、九翬四鳳冠,各置於槃,蒙以帕。”

2.指古代男女成年時分別舉行的冠禮、笄禮。《禮記·樂記》:“婚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鄭玄 注:“男二十而冠,女許嫁而笄,成人之禮。”

3.指成年男女。清 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八:“戴名世 大逆,法至寸磔,族皆棄市,未及冠笄者,發邊。”

4.梳頭戴帽,指僧尼還俗。明 顧起元《客座贅語》卷五:“後主 曰:‘僧尼犯淫,使其冠笄。’乃是遂其所欲,姑令禮佛自懺。”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

《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冠笄是什麼意思

蔑裏乞・脱脱

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兒,蔑裏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脱脱幼養於伯顏家,從浦江吳直方學。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當時伯顏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向為元順帝所忌,脱脱恐受其累,與順帝密謀逼退伯顏。至正元年(1341年)脱脱為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脱脱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

至正四年(1344年),脱脱因病辭職,到至正九年(1349年)復出為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上賜號答剌罕(意謂:自在),被讚譽為“賢相”。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脱脱親率大軍鎮壓鎮壓徐州芝麻李紅巾軍起義,執意屠城,軍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師。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被派往討伐高郵(今屬江蘇)張士誠起義軍,正酣戰即將攻陷士誠之際,為朝中彈劾,功虧一簣。事因皇太子不滿“未授冊寶之禮”,而支持康里人哈麻彈劾脱脱,致使脱脱於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職流放雲南,後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順帝詔令自盡。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脱脱的死使得他殫精竭慮修補元王朝統治的堤壩付諸東流,也成為元王朝走向崩潰滅亡的轉折點。

標籤: 冠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mo/ls/1jxm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