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牛郎織女的由來

牛郎織女的由來

牛郎織女的故事是由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牛郎織女”的傳説發源並形成於魯山,當地的牛郎織女文化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面貌。最早的明嘉靖志及市縣鄉的地名志均有記載。魯山民眾千年來堅信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美好故事,“地上魯山坡,天上連銀河,牛女來相會,人間幸福多”。

牛郎織女的由來

織女和牽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相戀的。織女是王母的孫女,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了,令織女不停地織雲錦以作懲罰。織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雲彩,隨着時間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是“天衣”。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觀察天象,並將天空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説,稱作“分星”,就地面説,稱作“分野”。簡單來説,古人們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




牛郎織女的來歷

牛郎織女。 縮寫古時候,有一個沒爹沒孃的孩子,跟着哥哥嫂子過日子,可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人叫見他放牛,就叫他牛郎。牛郎長大了,哥哥嫂子叫他幹很重的活。一天,還提出分家,哥哥嫂子為了不讓別人説閒話,就分了一頭牛和一輛破車給他,叫他離開家。牛郎來到一座大山上,白天砍柴,讓牛拉到集市上去換糧食。一天,牛告訴他,明天黃昏時,你到右山上的湖邊,那時有許多仙女在洗澡,你撿起那件粉紅色的紗衣,那個向你要衣服的仙女就是你的妻子。第二天,牛郎照這牛説的話去做了,果然是真的,向他要衣服的那個仙女在梳頭的時候,他們兩互相瞭解了自己的身世。原來那個仙女叫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很嚮往自由,當牛郎提出和她結婚時,織女也答應了。他們結婚後,生了一男一女,一家四口着心幸福的生活。可是,織女很怕外祖母找到她。一天,老牛在死前,告訴他,我死了後,你把我的皮剝下來,當你遇到緊急事,你披上我的皮,我會幫助你的,説完就死了。最終,王母娘娘還是知道,那些仙女到人間是事,並嚴厲地懲罰了那些仙女,現在輪到織女了。王母先派了天兵天將到人間察訪,知道了她在牛郎家。一天,王母娘娘來到牛郎家,正好牛郎不在,就把織女拖走了,他的兒子馬上把爸爸叫了回來,牛郎馬上披上牛皮,這時,在喜鵲的襯托下,眼看馬上就要追是了,可是王母用發譫一劃,中間就出現了一河,把他們兩隔開了。回到天上,可是王母扭不過織女,只好讓牛郎和織女每年7月7日,可以見上一面。

65453

下一條回答

牛郎織女故事起源哪國?

牛郎織女的傳説始於《詩經·大東》:“跂彼織女”、“睆彼牽牛”的記載。《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已稱牛郎織女為夫妻。應劭《風俗通》逸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樑(注:橋)以渡織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並與七夕習俗相結合。

故事梗概:相傳織女是王母的女兒(或天帝的女兒,或孫女)。她心靈手巧,善織,能用一雙靈巧的手織出五彩繽紛的雲朵。人間有個孤兒叫牛郎,他雖然勤勞,但一直過着貧苦的生活。後來,牛郎在老牛的指點下,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織女的衣裳,織女也喜愛牛郎,兩人就結成了夫妻。從此,男耕女織,生下一兒一女,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誰知織女下凡在人間成親的事讓王母知道了,她大發雷霆,派天兵將織女捉迴天宮。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籮筐裝着兒女,挑着追到天上。王母見牛郎追來,就用頭上的金釵在織女和牛郎之間劃出一道大河,這就是銀河。滔滔的銀河水無情地把牛郎和織女隔在兩岸,他們只得隔河痛哭相望。後來王母見他們哭得傷心,動了惻隱之心,命喜鵲傳話讓他們每隔七日相見一次。誰知喜鵲傳錯了話,説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見一次。於是王母就罰喜鵲給他們搭橋。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織女就在喜鵲搭成的橋上相會,傾訴衷腸。傳説這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在葡萄架下能聽到牛郎和織女的竊竊細語,天上要是落下雨點,那就是他倆傷心的眼淚。

盛夏的夜晚,仰望羣星閃爍的夜空,人們能看到銀河兩岸有着兩顆遙遙相對的亮星。著名的“0”等亮星是織女星,它旁邊的四顆小星組成像是一隻織布的梭子形;對面的一等亮星是牛郎星,它同前後兩顆小星組成宛如一個人挑着一副擔子在趕路的一字形。傳説《牛郎織女》講的就是他們之間的愛情

牛郎織女傳説的由來是什麼?

“織女”、“牽牛”二詞見諸文字,最早出現於《詩經》中的《大東》篇。詩中的織女、牽牛隻是天上兩個星座的名稱,它們之間並沒有什麼關係。到了東漢時期,無名氏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從中可以看出,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不過詩中還沒有認定他們是夫妻。在文字記載中,最早稱牛郎、織女為夫婦的,應是南北朝時期樑代的肖統編纂的《文選》,其中有一篇《洛神賦》的註釋中説:“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由天上的兩顆星宿,發展成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婦和人間的夫婦基本上是一樣的,因此,故事中還沒有什麼悲劇色彩。至於為什麼牽牛、織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呢?原文未交代。據後世推測,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間的星辰在天空最為明亮,牽牛、織女二星相距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當時民間風俗“乞巧”的日子,而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作勞動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內,織娟百匹”,便向她“乞巧”。於是,人們就把牛郎織女故事和民間習俗揉合到一起了。隨着時間的流逝,這個故事在繼續豐富和發展。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會。”牛郎織女的故事發展到此,就起了較大的變化。由於牛郎織女婚後貪圖享樂,“廢織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懲罰。這便給故事帶來了悲劇氣氛。除此之外,還有兩種傳説。一是: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有的説是第九個)孫女,在天河東面織雲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邊看牛,兩人都很勤勉。天帝愛憐他們,讓他們結婚。婚後兩人貪圖享樂,荒廢勞動。天帝發怒,使他們分開,中間隔天河,命烏鴉去告訴他們,七天見面一次。烏鴉卻傳錯了話,説成每年七月七日見一次面。二是: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在天上織雲彩。牛郎是人間的一個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牛告訴他,織女要和別的仙女到銀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織女找衣服的時候,再還給她,並要求和她結婚,她一定會答應。牛郎就照樣做了。織女和牛郎結婚後,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織女捉回去。牛又告訴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兩個小孩,追到天上去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髮簪,在織女後面一劃,形成一道天河,把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了。他們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動了王母娘娘,於是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會時,由喜鵲為他們架橋。前一種傳説中的基本情節,和《荊楚歲時記》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烏鴉傳話”的情節。後一種傳説則大大豐富、發展了原來的故事。它從星辰之間的神的愛情,轉化為人神之間的戀愛故事了。至於其他種種傳説,大多數是以此為藍本而加以延伸的。那麼,為什麼在後一個傳説中,要加進老牛這個角色,並使它在故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呢?因為牛是農家寶,農民熱愛耕牛,甚至還在耕牛身上寄託着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礙時,農民容易產生救助於牛的幻想,希望牛發揮神奇的力量,幫助自己度過難關。同時,把動物人格化,也是各種民間傳説經常採用的藝術手法之一。

有關西王母的記錄,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山海經》曾對西王母做出過這樣的描述:“豹尾,虎齒,善嘯,蓬髮戴勝。”意思是説:西王母的形狀“像人”,卻有豹子一樣的尾巴,老虎一般的牙齒,很善於長呼短嘯,頭髮蓬鬆,頂戴盔甲,是替天展現威猛嚴厲及降臨五種災害的神祗。她住在“崑崙之丘”的絕頂之上,有三隻叫做“青鳥”的巨型猛禽,每天為她叼來食物和用品。

西王母的神話故事經歷了兩次演化。漢代是西王母神話傳説演化的第一個階段。這個時期,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玉山(與崑崙山相對)的石洞中,是一個披着獸皮人身長牙的怪物形象,另外,山上有長着牛角、滿身豹紋、聲音如犬吠的怪獸——狡,還有長着紅色羽毛、喜好食魚的三青鳥。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西王母神話傳説演化的第二個階段。此時,人們把西王母神話傳説和周穆王西征、漢武帝西巡的歷史事實聯繫起來,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化傳説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瑤池相會的故事廣為流傳,影響很大。神話傳説的西王母形象是逐漸完善起來的,並且與歷史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山海經》中,她是一個穴居善嘯、似人非人、似獸非獸的天神。在《穆天子傳》中,變成了一個雍容平和、能唱歌謠、熟諳世情的婦女。在《漢武帝故事》中,又變成了一個年約三十、容貌絕世的女神。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多有對西王母的描繪,稱她是“瑤池金母”,開種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開壽宴,諸仙前來為她上壽,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回即有精彩描寫。

標籤: 由來 牛郎織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q2mzl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