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於連式人物什麼意思

於連式人物什麼意思

於連式人物什麼意思
“於連式人物”意思是:代表着不擇手段向上爬的人。因為於連為了躋身上流社會,採取了很多突破原則和底線的手段。

出處與概述:

於連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紅與黑》中的男主角。於連靠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為了實現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裏辛苦地奮鬥着,其間不乏種種不光彩的手段。正當他自以為踏上了飛黃騰達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階級的愛情之時,社會卻無情地把他送上了斷頭台。

小説節選:

那位先生微微一笑,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於連一驚,朝後跳了一步。他氣得臉都紅了。彼拉神甫儘管板着臉,也不禁笑出了眼淚。原來那位先生是裁縫。

“我給您兩天的自由,”出門時,神甫對他説,“那時您才能被介紹給德·拉奧爾夫人。換了別人,在您來到這個新巴比倫的最初日子裏,會把您像一個年輕姑娘一樣死死守着的。您要墮落就立刻去墮落吧,我也可以擺脱掉老是想着您這個弱點了。後天早晨,裁縫會給您送兩套衣服;您給試衣服的夥計五個法郎。還有,不要讓這些巴黎人聽見您的説話聲。您一開口,他們就掌握了取笑您的祕密。這是他們的本事。後天中午到我那裏……去吧,墮落吧……我忘了,按照這些地址去定做靴子、襯衣、帽子。”

人物簡介:

於連是一個木匠的兒子,長着少女似的清秀面孔,天資聰穎,記憶超羣,有着非凡的意志力。他受父兄虐待,也深以微賤的出身為恥。他憑藉熟記拉丁文聖經的資本在維立葉爾市長德·瑞那爾夫人家裏當上了家庭教師,並悄悄和德·瑞那爾夫人戀愛。他們的祕密戀情被市長知道後,於連不得不遠走貝尚鬆神學院,一心希望能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此出人頭地。因為院長主教之間的勾心鬥角,於連離開神學院去了巴黎的木爾侯爵府,他非同尋常的才能與驕傲征服了侯爵家的小姐瑪特爾,於是與瑪特爾小姐戀愛,於連的躋身上流社會的夢想似乎就要實現了。此時侯爵收到德·瑞那爾夫人被迫謄寫的一封揭發信,於連的夢想破滅。他到了維立葉爾的教堂向德·瑞那爾夫人開了兩槍。於連被捕入獄。德·瑞那爾夫人買通獄吏,使於連免受虐待。得知原委,於連瘋狂地愛上了德·瑞那爾夫人。於連被判死刑,他拒絕瑪特爾和德·瑞那爾夫人為他上訴。於連受刑後,瑪特爾親手埋葬了他的頭顱。德·瑞那爾夫人三天後也離開了人世。

性格分析:

1、於連的階級地位和所受的教育,決定了他的英雄主義熱情和虛榮。

出生地位低下,於連很早就形成了一種反抗和仇恨貴族大資產階級的心理。愛讀書身受啟蒙思想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崙,希望自己能建功立業,然而封建等級制使他希望破滅;而後他看到教會盛極一時,他投靠了教會,於連以虛偽為武器、以反抗和投協為手段,開始了個人奮鬥式的道路。

2、於連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壓後就反抗,當個人名利得到滿足後就妥協、投降。在德瑞拉市長家做家庭教師,具有平民意識的他應聘的條件是和主人桌吃飯,顯示出反抗的精神。在貝尚神學院,為了出人頭地,於連在險惡的環境中把對教會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卻是神學院最虔誠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長的寵兒。在這裏具有對抗意識的青年逐漸成了一個和教會同流合污的野心家。在木爾侯爵府,於連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忠心為侯爵效勞、和侯爵女兒瑪特兒戀愛、結婚最終得到了一份頗豐的地產和官銜。

3、於連的平民階級意識並未完全泯滅。

入獄後,他開始反省,認識所走的道路的虛偽和痛苦。法庭演説是於連對貴族大資產階級的譴責和對社會的抗議,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發和悲劇命運的總結:。他的行動是個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極大的動搖性,一旦個人的追求滿足後就妥協投降。

主題賞析

小説對於連雙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劇命運的描寫,客觀上也揭露了法國王政復辟時期的殘酷現實狀況以及由此產生的對青年一代的腐蝕和摧殘。小説的副標題名為“1830年紀事”,實際上讀者也可以由此而深刻地瞭解“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和現實狀況。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説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説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並不是愛情小説,而是一部“政治小説”。

作者用他長期以來對復辟王朝時期生活的觀察,聯繫當時的實際,注入對社會矛盾的認識,使《紅與黑》成為一部反映復辟時期社會現實的優秀作品。作品中的“紅”代表了穿紅色軍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這是當時社會中的青年人出人頭地的兩條捷徑,也代表了當時社會的社會特徵。作品對社會的種種罪惡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時,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強調環境對人物的影響,也使這部作品成為典範。

《紅與黑》雖然寫的是主人公於連一生奮鬥的過程和其浪漫的愛情故事,但把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題材作為結構小説橫縱經緯的重要因素,並使之成為主人公活動的典型社會環境和依據,因而充分顯示了其現實主義藝術方向。小説比較深刻地反映了法國19世紀30年代的社會現實。小説中寫到了拿破崙熱烈而奔放的時代,新興資產階級的日益發展和繁榮,以及法國幾十萬受壓抑的小資產階級青年渴求自由平等,渴望戰爭的強烈願望。小説中也再現了波旁王朝復辟後,耶穌會和修道會獨攬大權,肆虐橫行,以及保王黨和反動教會如何沆瀣一氣,視人民為敵的殘酷現實。更重要的是,小説中還反映了波旁王朝在覆滅前動盪不安的政治局勢,以及資產階級自由黨企圖東山再起的勃勃雄心。

小説描寫的於連個人奮鬥的悲劇,這在波旁王朝復辟時期是極為慣見的社會現象。波旁王朝復辟後,許多小資產階級青年失去了拿破崙時代靠個人天賦晉官加爵的機會。他們去等級森嚴的巴黎進行個人奮鬥,但只有少數人成功了。大多數人卻失敗了。這就是王朝復辟後整整一代小資產階級平民的現實遭遇,於連的悲劇也正是這樣一出富於時代特徵的悲劇。

藝術特色:

《紅與黑》打破了學院古典主義因循守舊、向中世紀和古希臘古羅馬取材的清規戒律,把當代社會現實生活引入小説,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説開創了先河。

1、散文化:

司湯達在《紅與黑》中試驗了一種散文化的敍事風格和結構形式。首先説散文化敍事風格。所謂散文化敍事風格,在司湯達看來,主要是敍事風格上的自然與質樸,而非修辭學意義上的浮誇與修飾。從《紅與黑》的藝術實踐上看,無論小説的描寫還是敍述,或者人物對話,基本上都體現出這一風格。小説中沒有古樸典雅的華麗詞組,沒有史詩化的壯麗詩句,也沒有如浪如潮的浪漫主義式的想象和感情渲染,整部小説都在一種簡約質樸的風格中展開的。

2、結構:

《紅與黑》小説的結構形式是由三個不同的生活、場景構成的:維利也爾小城、貝尚鬆神學院和巴黎莫爾侯爵府,且三個生活場景又有相對的封閉性和獨立性。聯接三個生活場景的不是主人公於連性格發展的必然走向,而是於連生活中的偶發性事件,它們純屬於連生活流程中的一個個自然環節。這説明《紅與黑》的結構形式,不是由主人公性格走向決定的,而是由主人公生活流程中的偶然性因素使然。

3、心理描寫:

作者描寫人物不重肖像、服飾等外部特徵而重內心世界,擅長運用剖析方法描寫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內心祕密和複雜性格。除此之外,作者描寫人物心理還會與描寫人物行動結合在一起,做到由表及裏,靜中有動,表裏一致,動靜結合,為小説的情節發展作了鋪墊,以高超的心理描寫技巧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完整和豐滿,具有生動性和真實性。

創作背景: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説,也是其代表作,首次出版於1830年。《紅與黑》這部小説的故事是採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聞》所登載一個案件。在拿破崙帝國時代,紅與黑代表着“軍隊”與“教會”,是有野心的法國青年發展的兩個渠道(一説是輪盤上的紅色與黑色)。

司湯達創作《紅與黑》時,拿破崙領導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已經失敗,他想用自己的筆去完成拿破崙未竟的事業。他要通過《紅與黑》再現拿破崙的偉大,鞭撻復辟王朝的黑暗。為此作者以“紅與黑”象徵其作品的創作背景:“紅”是象徵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熱血和革命;而“黑”則意指僧袍,象徵教會勢力猖獗的封建復辟王朝。

作者簡介:

司湯達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也是19世紀現實主義的先驅,在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提倡浪漫主義,反對古典主義,主張文學應“藝術的反映當代生活”,反對因循守舊。他的一生並不長,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學上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遊記。

標籤: 連式 人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p0j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