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出自哪本書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出自哪本書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是一句俗語,演變自《華嚴經》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意思是每個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一花一木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整個人生也便空如花木。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出自哪本書

《華嚴經》是佛教經典,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也是華嚴宗據以立宗的重要經典。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典故:佛在靈山,眾人問法。佛不説話,只拿起一朵花,示之。眾弟子不解,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只有他悟出道來了。宇宙間的奧祕,不過在一朵尋常的花中。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尋常事物中。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是出自哪裏?全文是什麼?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原文應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這裏用菩提代指了如來。出自《華嚴經》。

全文: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季羨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季羨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文玲

近日讀季羨林的散文集《一花一世界》,書名頗具禪意,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一朵花就是一個宇宙,一個人身也是一個宇宙,萬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觀世界或者宏觀世界,都是一個世界。萬物都是平等的,萬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當你意識到萬物和自己的歡樂與痛苦時,你就會寬容與滿足,不會計較哪小小的利益得失了。

《一花一世界》中季老先生筆下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鳥一蝶、望月聽雨、陽光迷霧,都是靈動的鮮活的,都能在他文字中立體起來,有着生命的輪迴和因果。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季老先生講得要處理好人與大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己的“三個關係”,富有生活氣息,也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要感恩生活,善待大自然,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用一顆慈善、平和的愛心來構建和諧,生活就愉快。

季老的《一花一世界》中寫“母與子”,反覆用一個故鄉的老婦人的面影:“幹皺的面紋,霜白的亂髮,眼睛因為流淚多了鑲着紅腫的邊,嘴癟了進去。”用黃土來比喻心情“我的心像許多黃的東西一樣的地黃,也一樣地陰沉。像黃土一樣地黃,卻不能像黃土一樣的安定。”對八年未見亡故母親的深深依戀和懷念。

文中把家裏的僕人王媽比作夜來香花,讚美她有很多美德。但是王媽是個苦命的女人,把全部的希望和快樂寄託在兒子身上,她的兒子不爭,兒子的病體掏空了王媽辛苦的積蓄,悲劇的是還是兒子先死了,“王媽沒了希望,只留下眼淚。”寫給兩個乞丐制錢,一種沉痛悲憫,對中國當時 社會 貧窮的一種歎息和無奈,具有一種 歷史 的厚重。

文中寫作者在德國留學十年期間的女房東,戰爭下女房東命運可歎。他每天能吃到女房東做的熱湯熱菜感到温暖,有對祖國的思念。1983年又回去時打聽不到女房東的下落,對女房東的思念與感懷之情。這些細節的描寫, 情感 真摯,令人感動。

文中的“塔什干的小男孩,三個小女孩”天真無邪、毫無功利目的,則寫出季老的仁愛之心,和對小孩的憐愛憐憫,而且一直關心着牽掛着他們的未來。孩子對他的依戀、喜歡和愛戴,看出他的童心未泯和寬厚仁慈,是個温暖有大愛的人。

本書中很多章節是回憶錄,“我們時時刻刻沿着人生的路向前走着,時時刻刻就有回憶縈繞着我們”。我們的生命中會遇到許多人,他們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當我們再次想起他們時, 想起當時對他們的 情感 和歲月痕跡,又曾想過因為是最後的交結,而善待匆匆時光呢?

二、願世界温柔以待,也希望我們也能温柔地對待這個世界!

季老的《一花一世界》那貓那瓜那花,養了多年的“老貓”“咪咪”等篇,貓不守規矩從不打貓,作者和貓每天散步,成為一景,享受貓給他內心帶來的寧靜、美妙。對喜鵲命運和喜鵲窩的關心,喜鵲窩被掏了,他暗自啜泣,“希望人與鳥都能和睦融洽像一家人一樣生活下去”。願世界温柔以待,也希望我們也能温柔對待這個世界!

“神奇的絲瓜”,每天長出半尺,竟從一樓爬到三樓。這細藤上的絲瓜,瘋狂地生長,垂直在空中,他每天擔心這一根細秧掛不住五六斤重的瓜墜下來,可是擔心是多餘的,無論長在什麼位置,都能就着環境牢牢地生長。一個認為失蹤了的絲瓜索性平躺凸出的台子上。把絲瓜附於靈魂,藴藏着大自然的智慧和 情感 。“它無言靜觀,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彷彿含笑面對秋陽。”這種細節的美好,暗示生活的態度“怡然泰然悠然坦然”。

“清塘荷韻”中描寫荷花“綠蓋擎天,紅花映日,”“香遠益清”,令人沉醉。而到了秋天美麗的季荷即將走向衰落,到了冬天池塘一結冰,連殘荷也將消逝得無影無蹤,那時的荷花可能在冰下做着春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作者樂觀豁達的心境,讚美了荷花的高貴品格、堅強意志。這些內容讀着讀着總是能給你一份莫名的安心,那麼多浮躁糾結,好像全部都會沉澱了下來。

“石榴花”,門前一樹火紅的石榴花照眼明,“滿陵開成一片紅亮,彷彿連天空都給染紅了。”比喻人走紅運了 !“運氣,同緣分一樣,卻是不能不信。”

感情豐沛的人,總是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在季老的眼裏,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無不充滿着美好,並與之心靈相通。對身邊動物朋友、花草樹木,常懷一顆寬廣的仁愛之心,去真正愛護我們周邊的一切。珍惜身邊一花一草的人,必然能體會到細緻的愛與關懷,也必然能夠懂得理解與包容。

我們對習以為常的周邊很難發現它的美,其實生活的美就在點滴細節裏, 就在一粥一餐裏、在家中各個角落中、在路上的風景裏、在散步的公園裏、在風中在雨裏---如果我們不去關注生活,生活就顯得那麼那般庸俗、無趣。而當我慢慢關注生活之後,發現生活也是一個精彩的世界。美醜辨別不僅僅是習以為常的問題,也是一種生活體驗和成長閲歷,更是一種能力。

三、任時光匆匆

季老先生的《一花一世界》中“月是故鄉的明”,把對家鄉的思念寄託於那情那景那月。“我曾到過世界上將近三十個國家,看到過許許多多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都比不上家鄉蘆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作者住在朗潤園,“此地有山,有水,有樹,有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於碧波之上,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説是賞月勝地。”這麼美的地方,仍然想着家鄉蘆葦坑裏的小月亮。“見月思鄉,已經成為我經常的經歷。思鄉之病,説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悵惘,有留念,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很有代入感,有種感同身受,似曾相識,彷彿自己回到了童年,站在那個小河畔的蘆葦邊上,水裏有月亮的影子,還能聽的青蛙的呱呱聲---,每個人都有一個故鄉情節,故鄉是魂牽夢縈的根。作者見月思鄉,讓人感覺彷彿是一種初心的迴歸。文字優美,有如行雲流水,靜靜地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淨而美好。

《一花一世界》中“夢縈未名湖”中則引用了這句詩“無論走得多麼遠也不會走出我的心,黃昏時刻的樹影拖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常常夢縈未名湖,用夢縈表達對北京大學的熱愛之情。

《一花一世界》中“聽雨”“大珠小珠落玉盤”,“心情怡悦有加,彷彿離開了塵寰,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勾畫出的卻是人與自然和諧之美。生活禪,和諧悦。

同時,也有他對“黃昏”的感悟---“黃昏不存在人們的心裏的,只一掠,走了,像一個春宵的輕夢。”對寂寞的認知,對時間的感悟,“一寸光陰不可輕”,最後寫“笑着走”。對於生死若能及早看清,便能泰然對之,珍惜當下,活得灑脱。

四、純粹和平淡的人格魅力

季羨林先生,生於1911年,卒於2009年,享年98歲,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 社會 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家,精通12國語言。曾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 社會 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在錢文忠的眼中季羨林就是一位慈祥的老者,他喜愛並且扶植每一個有能力的小輩,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在錢文忠的心中,季羨林所有的愛好和感情都融合在文字裏,用文字抒發着心中每一個旋律,他認為,如果要形容季羨林,那麼只有兩個字“純粹”。季羨林將一生的心血和精力都放到了學術上,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也是一個平淡的人。説他平淡指的是他為人始終保持謙遜和用心,彷彿只是一個平常的老人。

“我交了一輩子朋友,究竟喜歡什麼樣的人呢?約略是這樣的:質樸、平易;硬骨頭,心腸軟;懷真情、講真話;不阿諛奉承,不背後議論;不人前一面、人後一面;無譁眾取寵之意,有實事求是之心;不是絲毫不考慮個人利益,而是多為別人考慮;關鍵是個“真”字,是性情中人。”——季羨林 用“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來形容季老先生的性格,感歎季老健在時,在耄耋之年還讀書寫作,這來自於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內心的平和。“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勤奮學習。

“讀一本好書,其實就是在讀一個人,讀一個有靈魂的人”,讀書讓我學會用另一個眼光和思維去看周圍的世界,豐富頭腦,充沛內心。我們的人生還有很長路,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最後我用這是2006年《感動中國》致季羨林的頒獎詞來總結。“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

我為什麼要收藏家譜

趣話“古代四美”與傳統規則

一花一世界出自哪裏

出自《華嚴經》“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

這句話包含濃厚的哲學意味,是凡人俗世中所悟出世界中,最高境界的一句名句。

意思是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

擴展資料:

一花一世界的英語來源:

1、To see a World in a flower,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一花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無限掌中置,剎那成永恆。

2、The Buddha has five stems, one flower, one world, one leaf and one leaf.

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參考資料:華嚴經_百度百科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請問這句話出自哪一部佛經。

語出《佛典》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菩提時一種樹,相傳釋迦在菩提樹下修行得道,所以菩提意指覺悟的境界

一花一世界 出自哪?

此句出處歷來有多種説法 佛學 《華嚴經》:“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佛典》:“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梵網經》捲上謂: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 《地藏菩薩本願經》: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 唐蝸寄題廬山東林寺三笑庭聯: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金剛經正解卷下》:“恆河沙等之恆河沙。一沙一世界國土中。所有眾生。各具一心。則其心有若干種。如來以清淨五眼。皆盡見而知之”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要解上》:“諸佛世界者。百千萬億僧只等數之河。一一河中一沙一世界者。顯世界之多矣。” 《黃龍死心新禪師語錄》: 送禪人持缽 融融春景絕纖埃。五葉騰芳七葉開。子內子生枝上菓。一花一葉一如來。 《佛海瞎堂禪師廣錄》:“一花一葉一如來。一佛一剎一報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十七》: 懷大都千佛寺 憶昔千花七寶台。一花一葉一如來。不知近日花閒佛。可似當年震法雷。 編輯本段文學 天真的預言 ——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1757-1827)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無限掌中置,剎那成永恆。 徐志摩 ——徐志摩 譯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 Martin Heidegger 1889年---1976年)説:"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 席慕容《夏夜的傳説》概括為:一沙一界 一塵一劫 統一 ——智利的詩人聶魯達 一粒沙裏藏着一個世界, 一滴水裏擁有一片海洋, 所有的樹葉並沒有不同 整個大地是一朵花。 一滴水,放在顯微鏡下看,就是一個大世界。 ——魯迅 編輯本段理解 科學 此句可以從多角度來理解 一、科學式解答: 佛教認為一粒沙可見三千大世界,現在科學叫做宇宙全息論;佛教認為人可以修出百千萬化身,科技現在可以有初級的所謂“克隆人”;最有趣的是科學對物的最基本組成物質的認識,曾經認為它是原子,後來又認為是粒子,再後來又認為是質子等等,事實上等於是説現在最前端的認識也是不徹底的,而佛教早在兩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無量光年前就認為“萬物無自性、無本質”!一個字——空,説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學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二、 每個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都是一片葉,每片葉都有自己的綠意。在花將凋零時,在葉將枯萎時。我們都應該在最後一刻將一切歸還給大地。 三、 世界的一切原本由細節構成。如果一切歸於有序,決定成敗的必將是微若沙礫的細節 四、 一花而見春,一葉而知秋,窺一斑而見全豹,觀滴水可知滄海。尋常細微之物,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珍藏於有限之中。懂得見微知著的人才能真正打開這個世界的門。 五、 細節決定成敗。蝴蝶振翅吸引起龍捲風暴,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六、 在浩瀚宇宙中,我們宛若恆沙微塵,雖然渺小,卻也自成一世界。 七、 生命永恆存在亙古不老的原始見證。無限的人類歷史可以由有限的人類個體來串織;無極的時空宇宙可以用有限的沉浮人生來度量,永恆的筆端能夠記錄人類文明的變遷。 八、 表現對人類個人生命充分的自信與自由,從一個卑微的個體生命中我們有可以清楚的看到這整個物種的生命力。 九、 表達有限與無限的轉換,短暫與永恆的共同死亡。 十、 一朵野花雖然渺小,但是對於蜂蝶來説卻是一個天堂。 十一、 一件很小的東西里也可能隱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裏也可能隱藏着大智慧。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點滴,只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都會發現其所藴含的獨特的美。珍惜點滴,把握細節,生命便能如同蓮花一樣清瑩脱俗。 十二、 《華嚴經》認為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這也就是所謂的華嚴境界。 十三、 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誰人能有這樣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宇宙間的奧祕 這是禪宗的境界. 佛學説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這麼一説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佛學上的一個故事。故事是這樣講的:佛在靈山,眾人問法。佛不説話,只拿起一朵花,示之。眾弟子不解,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只有他悟出道來了。宇宙間的奧祕,不過在一朵尋常的花中。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尋常事物中。莊子還説,道在屎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還有哪裏不可以有道呢?無處不有道。世界在哪裏,就在那一枝一葉上。 編輯本段花花世界 世界 佛教關於“世界”的説法很多。如《華嚴經》説:“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又《梵網經》捲上謂: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 俗語 俗語花花世界源於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喧囂繁華之地,塵世間。如俗語花花之界源於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華之地,塵世間。如《説岳全傳》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奪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眾所住的花花世界。” 編輯本段文集一花一世界 作品説明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念心清靜,蓮花處處開。看世界用眼睛是遠遠不夠的,唯有用心 靈,用心靈參紛繁紅塵,悟芸芸眾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m6m4q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