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羌笛何須怨楊柳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羌笛何須怨楊柳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該句採用了擬人化手法。將羌笛和楊柳作為行為的主動方和被動方,將羌笛的聲聲“怨”,表達了詩人的情緒;“度”字則賦予了春風人性化的動作。出自唐朝王之渙的《涼州詞》,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和詩人遠離家鄉的悲愁情懷。

羌笛何須怨楊柳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原詩: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羌笛是羌族樂器,橫吹式管樂。古羌族主要分佈在甘、青、川一帶,所以詩人在玉門關一帶聽到了羌笛之音。楊柳:這裏指西北地區的楊樹和柳樹。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怨:埋怨,怨怪。度:度過,越過。這裏是吹過的意思。

羌笛何須怨楊柳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第2張

王之渙(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幷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唐朝詩人。王之渙幼年聰穎,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以門蔭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縣令李滌第三女。後受人誣謗,拂衣去官。天寶元年(742年),補文安縣尉,清白處世,理政公平。卒於任上,時年五十五歲。歸葬洛陽縣北邙山祖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g46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