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花饃是哪個民族的習俗

花饃是哪個民族的習俗

花饃是哪個民族的習俗的答案是:漢族

花饃是哪個民族的習俗

花饃同樣以美味著名。 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於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在2012舉辦的“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上創造了四項世界紀錄。

花饃是漢族傳統名點,因花式各樣而命名為花饃。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 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

鄉間逢年節都要蒸制花饃。如春節蒸大饅、棗花 、元寶人 、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 ;清明節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 巧餑餑 ) , 形如石榴、桃、虎 獅 、魚 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孃家送“面魚”,象徵豐收 ;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 ;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花饃在民間依不同歲時和用途有各種形式。

花饃藝術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特別是在黃河流域各省,大多有端午節、重陽節、春節、紅白喜事送禮饃的習俗。花饃又名面花、麪塑、禮饃,主要材料是優質麪粉。花飾以花鳥魚蟲、蔬菜、水果等萬物生靈為主,表達對祖先的祭祀、長輩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地處關中西部的咸陽花饃,被譽為“中國繪畫藝術的活化石”。它起源於民間祭祀活動中用麪塑動物代替宰殺牛羊等動物的習俗。因其造型生動誇張,製作精巧細膩,民俗氣息濃郁而聞名全國。

花饃的花飾以神態自然的花鳥蟲魚蝴蝶、蔬菜雜果、猴獻桃等萬物生靈為主,表達對祖先的祭祀、老輩的祝福、新婚夫婦的恭賀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嚮往。五月端午或嬰孩滿月時,由舅家送外甥一個特製的大型圓圈面花,羣眾叫“曲蓮”,上面捏塑着魚、龍、蓮花之類,魚指五穀豐登,吉慶有餘;龍指時運亨通,青雲直上;蓮指幸福花開,喜氣迎門。

所有花饃的內容都象徵着吉祥如意,寄寓着人們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它也反映與表現着特定的民族心理與性格。另外,很多民間藝人在長期的“花饃”習俗活動中,不斷髮明創造,逐漸把“糧畫”藝術從圍倉、花饃中分離開來,充分利用糧食顆粒的形狀、大小和顏色,把一粒粒糧食在木板、瓷器、紙片等上面拼粘成各種書法字體、吉祥圖案等,表達勞動人民對美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祝福。

標籤: 花饃 習俗 民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w4x909.html